(一)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
1、商品的屬性
2、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統一體
(1)使用價值和價值統一與商品之中,缺一就不能成為商品。
(2)使用價值和價值相互排斥。
(二)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1、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二重屬性:
(1)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
(2)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
2、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之間存在著矛盾統一的關系
(1)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是統一的。
(2)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存在差別和矛盾。(具體勞動是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但不是使用價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勞動,是形成價值的唯一源泉。)
(三)商品的價值量
1、商品的價值是質和量的統一。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包含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量(時間)成正比,與生產該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1)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2)勞動生產率
概念 | 指勞動者生產某種商品使用價值的效率。 |
表示方法 | (1)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 (2)生產單位產品所消耗的勞動時間。 |
決定和影響因素 | (1)勞動者的平均熟練程度;(2)生產過程的社會組織形式;(3)科學技術發展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4)生產資料的質量和效能;(5)自然條件等。 |
(一)貨幣的產生和本質
貨幣的本質: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
(二)貨幣的職能
1、價值尺度。價值尺度是指貨幣充當表現和衡量一切商品價值量大小的尺度。(可以只是觀念上的貨幣。)
2、流動手段。指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必須是現實的貨幣)。
3、貯藏手段。指貨幣退出流通領域,被當作獨立的價值形式和社會財富的一般形式而保存起來的職能。
4、支付手段。指貨幣被用來支付商品賒買過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來支付債務、租金、利息、工資等的職能。
5、世界貨幣。
①作為國際購買手段,購買外國商品。
②作為國際支付手段,平衡國際貿易差額。
③作為社會財富的代表,由一國轉移到另一國。
(三)貨幣流通規律
商品流通過程中需要的貨幣量是由流通中的商品價格總額和貨幣流通的平均速度來決定的。
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取決于以下三個因素:
(1)待流通的商品數量;(2)商品的價格水平;(3)貨幣流通速度。
價值規律: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指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價值規律 | ——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 |
內容 | 指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
表現形式 | 在商品交換中,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商品價格的上下波動是受到其價值制約的,既不是無限的上漲,也不是無限的下跌。 |
作用 | (1)調節資源配置和經濟活動。 (2)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3)促使商品生產者在市場競爭中實現優勝劣汰。 |
2022年經濟師備考已開啟,時間抓住了就是黃金,抓不住就是流水!如果你現在對學習毫無頭緒,沒有備考方向,那么,233網校經濟師課程就是你的考證好課!
溫馨提示:文章由作者233網校-lxh獨立創作完成,未經著作權人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