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審計要素
審計要素包括審計業務的三方關系、財務報表(鑒證對象)、財務報表編制基礎(標準)、審計證據和審計報告。
其中審計業務的三方關系人分別是注冊會計師、被審計單位管理層(責任方)、財務報表預期使用者。
三、審計目標
(一)審計的總體目標注冊會計師接受委托對財務報表進行審計,其總體目標:
(1)對財務報表整體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錯誤導致的重大錯報獲取合理保證,使得注冊會計師能夠對財務報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適用的財務報告編制基礎發表審計意見;
(2)按照審計準則的規定,根據審計結果對財務報表出具審計報告,并與管理層和治理層溝通。
為實現上述審計目標,注冊會計師首先必須取得管理層編制的財務報表,也就意味著,管理層對財務報表作出了認定。然后注冊會計師針對報表的每一項目確定具體的審計目標,根據審計目標實施相應的審計程序,獲取審計證據,得出審計結論。最后注冊會計師將各報表項目的審計結論匯總分析,形成對財務報表的整體審計意見(合法性和公允性),出具審計報告。審計報告中清楚地表達對財務報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發表意見。形成一個審計循環,如下圖:
每項審計準則規定的目標的作用在于,使注冊會計師關注每項審計準則預期實現的結果。這些目標足夠具體,可以幫助注冊會計師:①理解所需完成的工作,以及在必要時為完成這些工作使用的恰當手段;②確定在審計業務的具體情況下是否需要
完成更多的工作以實現目標。注冊會計師需要將每項審計準則規定的目標與總體目標聯系起來進行理解。
【鏈接】請結合教材中標準審計報告的實例理解。
(二)認定與具體審計目標
【學習要求】請根據下表復述其相應的內涵。對考試會有較大幫助。
(1)與各類交易和事項相關的認定和具體審計目標
A.存在
B.分類和可理解性
C.分類
D.完整性
【答案】B
【解析】一年內到期的長期負債應分類到“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中。要注意,“分類和可理解性”和“分類”認定的涵義是有區別的,“分類”是指在做會計分錄時,經濟業務分類是否正確,通俗地講,就是會計分錄的借貸科目是否正確,“分類”的錯報就是指會計賬簿記錄的錯報;“分類和可理解性”是指列報時對項目的一種重分類,便于報表使用者理解和分析報表項目,會計賬簿記錄并無錯報。
【例題2·單選題】
在執行審計業務時,需要區分被審計單位管理層職責、治理層職責和注冊會計師的責任。下列關于管理層、治理層和注冊會計師對財務報表的責任的表述中,不正確的是(?。?。
A、管理層對編制財務報表負有直接責任
B、管理層對設計、執行和維護內部控制負有責任
C、經審計后的財務報表出現重大錯報,管理層可以相應減輕責任
D、注冊會計師對出具的審計報告負責
【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審計總體目標。財務報表審計不能減輕被審計單位管理層和治理層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