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石料應分類堆放,場地最好做硬化處理;做好排水工作。
(2)目的有二:一是控制指標確定相關數據,如松鋪系數、機械配備、壓實遍數、人員組織、施工工藝等;二是檢驗相關技術指標,如:瀝青含量、礦料級配、瀝青混合料馬歇爾試驗、壓實度等。
(3)拌合中可能存在油料偏少;拌合時間偏短;礦粉量過多等。
(4)保持車廂干凈并涂防粘薄膜劑,運輸時必須覆蓋蓬布以防雨和熱量損失。
(5)嚴格按照壓實溫度操作,是保證瀝青混凝土壓實度的重要保證,所以必須認真控制。
(6)碾壓過程要運行平穩均勻,不得中途停留、轉向或制動;也不能隨意改變碾壓速度,不允許在新鋪的路面上停機加油、加水。
(7)先用3m直尺檢查端部平整度,垂直于路中線切齊清除,在端部涂粘層后繼續攤鋪,橫向接縫的碾壓先用雙輪雙振壓路機進行橫壓,壓路機位于壓實的部分伸入新鋪層的15cm,每壓一遍向新鋪層移動15~20cm,直到壓路機全部移到新鋪層,再改為縱向碾壓。
注:主觀題答案僅供參考
2.B
3.(1)采用貓洞炮比較合適。因為它可以充分利用巖石本身的崩塌作用,在有裂縫的巖石中,藥壺炮藥壺不易形成時,采用這種爆破方法可以獲得好的爆破效果。
(2)噴漿封面和噴射混凝土防護適用于這種邊坡風化裂隙嚴重的巖石邊坡。
(3)可采用“臺階”減重,打樁或修建擋土墻進行處理以達到路基邊坡穩定,采用打樁時,樁身必須深入到滑動面以下設計要求的深度;采用修建擋土墻時,擋土墻必須置于滑動面以下的硬巖層上。同時,宜修筑排水溝、暗溝(或滲溝)排出地下水。
(4)可采用排水溝或暗溝截流地下水及降低地下水位,溝底宜埋入不透水層內。溝壁最下一排滲水孔(或裂縫)的底部宜高出溝底不小于0.2m。排水溝或暗溝設在路基旁側時,宜沿路線方向布置,設在低洼地帶或天然溝底處時,宜順山坡的溝谷走向布置。施工:排水溝或暗溝采用混凝土澆注或漿砌片石砌筑時,應在溝壁與含水量地層接觸的高度處,設置一排或多排向溝中傾斜的滲水孔。溝壁外側應填以粗粒透水材料或土工合成材料作反濾層。沿溝槽每隔10~15 m或當溝槽通過軟硬巖層分界處時應設置伸縮縫或沉降縫。
注:主觀題答案僅供參考
4.C 5.ABDE
6.(1)公路工程交工、竣工驗收的依據是:
1)批準的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
2)批準的工程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及變更設計文件;
3)批準的招標文件及合同文本;
4)行政主管部門的有關批復、指示文件;
5)交通部頒布的公路工程技術標準、規范、規程及國家有關部門的相關規定。
(2)交工驗收是檢查施工合同的執行情況,評價工程質量是否符合技術標準及設計要求,是否可以移交下一階段施工或者是否滿足通車要求,對各參建單位工作進行初步評價。
(3)竣工驗收是綜合評價工程建設成果,對工程質量、參建單位和建設項目進行綜合評價。
主觀題答案僅供參考
7.B
8.(1)砂性土、重黏土需改善。
砂性土主要是塑性指數過低,可以加大石灰用量來進行改善;重黏土主要是塑性指數過高,可以分為兩次加石灰進行改善,即先在重黏土內加入少許石灰進行拌合悶料使之“砂化”,2~3d后攤開后再加入剩余量的石灰進行拌合。
(2)石灰穩定土基層裂縫主要防治措施:
1)改善施工用土的土質,采用塑性指數較低的土或適量摻加粉煤灰。
2)摻加||粗粒料,在石灰土中適量摻加砂、碎石、碎磚、煤渣及礦渣等。
3)保證拌合遍數。控制壓實含水量,需要根據土的性質采用最佳含水量,避免含水量過高或過低。
4)鋪筑碎石過渡層,在石灰土基層與路面間鋪筑一層碎石過渡層,可有效避免裂縫。
5)分層鋪筑時,在石灰土強度形成期,任其產生收縮裂縫后,再鋪筑上一層,可有效減少新鋪筑層的裂縫。
6)設置伸縮縫,在石灰土層中,每隔5~10m設一道縮縫。
主觀題答案僅供參考
9.ABCD 10.ACE
相關推薦:
2010年一級建造師公路工程備考習題及答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