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案例分析題(共5題,( 一)、( 二)、( 三) 題各20 分,( 四)、( 五) 題各30 分)
31、
背景
某城市排水南干線工程,管道為DN1200~1500mm的混凝土管,覆土深3.6~4.0m,總長1636m;施工范圍為路邊綠地,土質條件較好,無需降低地下水。施工方案除下穿現況道路段采用人工頂管施工外,全部采用開槽敷設管道。
施工過程發生如下事件:
(1)施工過程檢查發現,為了減少頂進阻力,施工人員在管端四周超挖20mm。
(2)頂管過程出現30mm偏差,作業隊負責人采取挖土校正法,即在管體偏向一側少挖土,而在另一側多超挖些,強制管道在前進時向另一側偏移。
(3)依據第三方監測數據,管頂上方測點沉降數值過大,監理要求施工方立即采取補救措施。
問題
(1)事件一中的作法是否正確?為什么。
(2)事件二中的挖土校正法是否適用,給出頂管控制偏差的正確做法。
(3)就背景情況,應采取哪些措施進行補救?
32、
背景
某公司承建城市跨線橋,主橋長520m,橋寬22.15m,跨越現況河渠;橋梁中三跨上部結構為鋼筋混凝土預應力連續梁,跨徑組合為30m+35m+30m,其余部分為22m長工形簡支梁。承臺平面尺寸5m×26m,以群樁形式布置128根樁,采用沉樁施工。項目部編制了施工組織設計和模板支架、預制構件吊裝專項施工方案。經招標程序將沉樁施工分包給專業施工隊,并簽訂了分包合同。施工日志記載有如下事項:
(1)施工組織設計經項目負責人簽批后,上報監理工程師審批。
(2)模板支架專項方案對支架的構件強度驗算結果表明符合要求。
(3)由于拆遷原因影響了工期,項目經理部對施工組織設計作了相應的變更調整,經項目經理批準后付諸實施。
(4)為增加樁與土體的摩擦力,防止樁頂或樁身出現裂縫、破碎,沉樁順序:從四周向中心進行,以貫入度為主控制終沉。
問題
(1)施工組織設計的審批和變更程序的做法是否正確,如不正確,給出正確的程序。
(2)模板支架專項方案驗算內容是否全面?如不全面,請補充。在模板支架方案中還應注意哪些事項?
(3)沉樁方法是否符合規定?如不符合,請指出正確做法。
33、背景
某市政公司承接城市廣場的施工任務,為了降低成本,項目部采購人員通過關系購進低價防水防滑方磚,并征得駐地建設方代表和監理人員口頭同意。工程完工通過預驗收即交付使用。過了保修期第一個冬季為嚴冬氣候,春融后現場檢查發現:方磚大面積粉碎破壞。
問題
1、施工項目部為降低成本購進低價方磚的做法有何不妥?
2、工程已過保修期,施工方是否對該質量問題負責,為什么?
34、
背景
某地鐵區間隧道采用盾構法施工,盾構直徑6.5m,盾構區間長1328m,隧道平均覆土11.5m。項目部采取了以下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措施:一是對參加盾構施工的機械工和輔助生產工人進行安全技術知識的教育;二是在隧道內安裝了軸流式通風機和照明設施。三是項目部專職安全員主持安全生產例會和負責定期安全檢查。
依據盾構施工的質量保證計劃,項目部將管片拼裝工序作為特殊過程加以控制,由質量員編制拼裝作業指導書,經質量負責人審批后執行。
問題
(1)安全措施二是否滿足職業健康要求?如不滿足,說明正確做法。
(2)安全措施三是否符合安全生產管理規定,說明正確的檢查方式和檢查內容。
(3)特殊過程的質量控制是否符合要求?如不符合,給出正確做法。
35、背景
某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其中鋼筋混凝土沉淀池長48m,寬22m;基礎底板和墻體混凝土設計強度等級C30,抗滲標號S8,池壁邊墻高6m,厚500mm;結構設計沿長度方向在池壁中間設一道伸縮縫。由于基坑開挖處理計劃工期拖后,結構施工已進入夏季。為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施工項目技術負責人將水泥由計算用量324kg/m3增至354kg/m3,選用坍落度為20~22cm;池壁澆筑當日氣溫最高為36℃,混凝土入模的測試溫度實測27℃。現場的一車混凝土因等待時間過長,坍落度損失較大,泵送困難。泵車司機與現場施工員商定加水復拌,恢復坍落度后泵送作業。
池壁澆筑完畢,隨即采用噴水濕潤的方式對池壁混凝土進行養護,拆模后發現有數條縱向分布的寬達0.2mm裂縫。
應建設方要求給設備安裝創造場地條件,簡單清除基坑雜物后,項目部立即進行沉淀池壁外防水層施工;在回填土前約請了現場監理查驗防水層后,基坑一側開始土方的回填作業。
問題
1、試分析池壁裂紋產生的可能成因,給出正確做法。
2、混凝土罐車加水復拌的做法是否妥當?如不妥當,寫出正確做法。
3、沉淀池回填的做法是否正確?如不正確,寫出正確做法。
4、沉淀池隱蔽驗收應如何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