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期貨投機與套利交易
期貨投機的作用:
1、 承擔價格風險;2、促進價格發現3、緩解價格波動4、提高市場流動性
期貨投機者的類型:
1、 按交易頭寸分:多頭投機者和空頭投機者
2、 按交易量大小區分:大投機商和中小投機商
3、 從分析預測方法區分:基本分析派和技術分析派
4、 從持倉時間區分:長線交易者、短線交易者、當日交易者和搶帽子者。
期貨投機的原則:
一、 充分了解期貨合約
二、 制定交易計劃
三、 確定獲利和虧損限度
四、 確定投入的風險資本
期貨投機的方法:
(一) 建倉階段
1、 選擇入市時機
首先,采取基本分析法和技術分析法分析市場是牛市還是熊市,升勢還是跌勢有多長。
其次,權衡風險和獲利前景。
最后,決定入市的具體時間。
注意:建倉時只有市場趨勢已經明確上漲時,才買入期貨合約;市場趨勢明確下跌時,才賣出期貨合約。 如果趨勢不明朗,就不要匆忙建倉。
2、 平均買低和平均賣高
如果建倉后市場行情與預料的相反則可采取平均買低和平均賣高的策略。如買入合約后,價格下降,則進一步買入合約,以求降低平均買入價,一但價格反彈,可在較低價格上賣出止虧盈利。同理,平均賣高也是。
投機者在采取平均買低或平均賣高的策略時,必須以對市場大勢的看法不變為前提。
一般只有在頭筆交易已經獲利的情況下,才能增加持倉。
3、 金字塔式買入賣出
如果建倉后市場行情與預料相同并已經使投機者獲利,可以增加持倉。增加持倉應遵循以下兩個原則:
(1)、只有在現有持倉已經盈利的情況下,才能增倉。
(2)、持倉的增加應漸次遞減
4、合約交割月份的選擇
在正向市場,做多頭的投機者應買入近期月份合約;做空頭的投機者應賣出較遠期的合約。
正向市場,行情漲時近期漲多,行情跌時遠跌多;
在反向市場,做多頭的投機者應買入遠期月份合約;做空頭的投機者應賣出較近期的合約。
反向市場,行情漲時遠期漲多,行情跌是近跌多。
(二) 平倉階段
1、 掌握限制損失、滾動利潤的原則
損失達到事先確定的數額時,應立即對沖了結,認輸離場。
2、 靈活運用止損指令。
止損單中的價格不能太接近于當時的市場價格,否則價格稍有波動就不得不平倉,但也不能離市場價格太遠,以免遭受不必要的損失。
(三)做好資金和風險管理
1、一般性的投資管理要領:
(1)投資額應限定在全部資本的1/3至1/2為宜。
(2)單個市場交易資金應控制在總資本的10%~20%以內。
(3)單個市場最大總虧損金額宜控制在總資本的5%以內。
(4)在任何一個市場群類上所投入的保證金總額必須限制在總資本的20%~30%以內。
2、決定頭寸的大小
3、分散投資和集中投資
期貨投機與證券投資的不同在于:期貨投機主張縱向投資分散化(選擇少數熟悉品種在不同時機分散資金投入),而證券投資主張橫向投資多元化(同時選不同證券品種組成投資組合)。
套利的作用:
一、 套利行為有助于期貨價格與現貨、不同期貨合約價格之間的合理價差關系的形成。
二、 套利行為有助于市場流動性的提高。
期限套利:
兩種情形:
一、當價差>>持倉費,則買入現貨,賣出期貨,到期交割。
二、當價差<<持倉費,則賣出現貨,買入期貨合約。
對于商品期貨來說,由于現貨市場缺少做空機制,從而限制了現貨市場賣出的操作。因此常見的期限套利操作是第一種情形。
第四節 價差套利
建倉的價差:價格高的—價格低的
平倉的價差:建倉時價格高的合約的平倉價格—建倉時價格低的合約的平倉價格
買進套利:如果套利者預期不同交割月的期貨合約的價差將擴大,則套利者將買入其中價格較高的一“腿”同時賣出價格較低的一“腿”。
賣出套利:如果套利者預期不同交割月的期貨合約的價差將縮小,套利者可通過賣出其中價格較高的一“腿”同時買入價格較低的一“腿”來進行盈利。
跨期套利的操作:
(一) 牛市套利
當市場出現供給過不足,需求旺盛,一般來說,較近月份的合約價格漲幅大于較遠月的,或者較近的跌幅小于較遠月的。這種情況下無論正向市場還是反向市場,都是買進近期,賣出遠期來套利,成為牛市套利。
牛市套利對于可存儲的商品并且是在相同的作物年度最有效。
在正向市場上,牛市套利的損失有限而獲利的潛力巨大。因為正向市場進行牛市套利,實際上是賣出套利,獲利條件是價差縮小。
在反向市場,近期價格要高于遠期價格,牛市套利就是買入近期合約同時賣出遠期合約,可歸入買入套利。獲利條件是價差擴大。
當市場出現供給過剩,需求相對不足,一般來說,較近月份的合約價格跌幅大于較遠月的,或者較近的上漲幅度小于較遠月的。無論正向還是反向市場,在這種情況下,都是賣出較近的,買進較遠的,盈利可能大。成為熊市套利。
熊市套利:
正向市場買入套利,反向市場賣出套利
(三)、蝶式套利
風險和利潤都較小。
四、跨市套利操作
注意幾個方面的因素:
1、運輸費用
2、交割品級的差異
3、交易單位和報價體系
4、匯率波動
5、保證金和傭金成本
五、套利的分析方法
(一)、圖表分析法
(二)、季節性分析法
(三)、相同期間供求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