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對疫情心理應激反應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牽動著億萬中國同胞的心,平靜的生活被打破,大家都在時刻關注著疫情的變化。隨著不斷增加的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各種各樣的疫情消息鋪天卷地襲來,不由讓很多人產生了多種恐慌情緒,對生理、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可能會出現這樣的心理應激反應:
1、生理上出現易疲憊、失眠、食欲不振、心慌、胸悶、惡心等癥狀。
2、心理上出現焦慮、恐懼、敏感、暴躁、緊張不安、不知所措、抑郁等癥狀。
二、理性情緒療法的應用
1、ABC理論
理性情緒治療模式對人的心理失調的原因和機制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比較有影響的ABC理論。
A(Activation events) | 代表引發事件,指服務對象所遇到的當前發生的事件 |
B(Beliefs) | 代表服務對象的信念,指服務對象對當前所遭遇事件的認識和評價 |
C(Consequences) | 代表引發事件之后出現的各種認知、情緒和行為 |
通常認為,服務對象的認知、情緒和行為都是由引發事件直接導致的,但理性情緒治療模式指出,服務對象的認知、情緒和行為的反應受到服務對象的信念的影響。即并不是(A)真實發生的事件導致人們的情緒反應,而是(B)人們對事件的認知導致了(C)情緒反應。
根據ABC理論,在對人的行為進行干預時,首先就要質疑服務對象錯誤的認知,并幫助其重新建立新的認知,進而導致新的情緒反應。
2、分析與識別非理性情緒
理性情緒療法認為人的情緒困擾主要起源于非理性信念,而且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所以,當出現嚴重緊張、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的時候,需要仔細思考一下這些情緒背后的想法。同時,澄清對肺炎疫情和典型癥狀的認知,通過改變錯誤認知進而改變情緒和行為。
例如擔心是不是感染了,是不是疫情不能控制了,而且還會常常把這種后果災難化。實際上,緊張、焦慮和恐懼的這些情緒是自己被感染可能性的認知所導致的,并且放大了感染后的危害性。如果你對這些想法進行理性的分析,便會發現這些可能性和危害性幾乎都不夠客觀,甚至是錯誤的。比如:沒有去過武漢、沒有接觸來自武漢感染人員或疑似人員、沒有出現發燒、咳嗽、沒有腹瀉、沒有虛弱疲憊、沒有全身疼痛等癥狀。
在疫情期間,出現驚恐、慌張的情緒是正常,但如果長期處于這種過度恐慌、緊張的狀態下,對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都會產生不良的影響。當出現這些不良情緒時,我們需要清楚的了解情緒和行為背后的非理性信念,然后識別這些非理性信念,最終改變其錯誤認知,建立理性生活方式。
三、如何減少非理性信念
1、科學認識疫情傳播,做好個人防護。響應政府要求,盡量不外出、不聚集;外出戴口罩,勤洗手;咳嗽或打噴嚏時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2、通過權威途徑接收疫情信息,減少虛假疫情信息的接收,不信謠、不傳謠。
3、保護良好心態,減少認知偏差。 每天的新聞會對疫情的相關情況進行更新,既有正面的消息也有負面的消息,不要因只看到負面消息就讓自己陷入恐慌之中。接受這些事實,正確識別有效信息,恐慌不能解決問題,相信自己,勇敢面對這一切。
關于更多社會工作理論的認知和學習,請點擊下方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