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學生和教師的關系
師生關系是指學生和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度。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是教師和學生為實現教育目標,以各自獨特的身份和地位通過教與學的直接交流活動而形成的多性質、多層次的關系體系。學校的教育活動是師生雙方共同的活動,是在一定的師生關系維系下進行的。因此,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活動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證。
一、教學上的授受關系
師生在教育內容的教學上結成授受關系,這是有關師生在教學中關系的最簡單的表述。在教育活動中,教師處于教育和教學的主導地位,從教育內容的角度說,教師是傳授者,學生是接受者。作為處于主導地位的教師,能否建立正確的學生觀,能否正確地處理這種授受關系,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了教育的水準和質量。
(一)從教育內容的角度說,教師是傳授者,學生是接受者
從教師與學生的社會角色規定意義上看,在知識上,教師是知之較多者,學生是知之較少者;在智力上,教師是較發達者,學生是較不發達者;在社會生活經驗上,教師是較豐富者,學生是欠豐富者。教師之于學生有明顯的優勢。教師的任務是發揮這種優勢,幫助學生迅速掌握知識、發展智力、豐富社會經驗。但這一過程并不是單向傳輸過程,它需要有學生積極的、富有創造性的參與,需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二)學生主體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條件
我們的教育所要培養的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個體,是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全面發展的人,而不是消極被動、缺乏主動性和責任心的下一代;要培養主動發展的人,就必須充分調動個體的主動性。不能想象,消極被動的教育能夠培養出主動積極發展的人來。但同時,個體身心的發展并不是簡單地由外在因素施加影響的結果,而是教師、家庭、社會等外在因素通過學生的內在因素起作用的結果。沒有個體主動積極的參與,沒有師生之間的互動,沒有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積極內化,學生的主動發展是難以實現的。
(三)對學生指導、引導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教師的責任是幫助學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終是要促成學生能夠不再依賴于教師,學會學習,學會判斷,學會選擇,而不是永遠牽著他們的手。社會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學習的標準、道德的準則、價值的取向也是不斷變化的,整個世界發展的基本特點之一就是多元化。我們不可能期望在學校里教授的東西能使學生受用終生。我們不僅要認可而且要鼓勵學生善于根據變化著的實際情況有所判斷、有所選擇、有所發揮。
所以,有關“授受關系”的提法是局限性的,只是最初級的表述。二人格上的平等關系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既是現代師生關系的主要標志,又是社會主義民主平等的人際關系的反映,是教育活動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條件。雖然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角色、地位和知識水平等方面存在著差異,但師生之間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發揚教學民主,并不意味著削弱權威,反而還會有助于教師創造性和主導作用的發揮。民主平等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基本要求。教育工作的最大特點在于,它的工作對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動著的個體,師生關系是教育活動中的基本關系,反映著不同的社會發展水平,也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不同的素質要求。
備考輔導:2013年教師資格HD高清課件全新上線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