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小學教育目的
一、小學教育目的的意義與依據
(一)教育目的的意義
教育目是人們對教育活動的一種設計。小學教育目的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小學教育目的是指人們對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們希望受教育者通過教育在身心諸方面發生什么樣的變化,或產生怎樣的結果。
狹義的小學教育目的是國家對在小學中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的總要求。
小學教育目的是小學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它貫穿于小學教育活動的全過程,對小學教育活動具有指導意義,它具有導向作用、激勵作用、評價作用。
(二)制定小學教育目的的依據
1.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不同的社會政治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養的人各具特色。
2.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
制定小學教育目的,要充分考慮到小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要注意小學生年齡發展的階段特征,尊重他們的興趣與需要;在考慮小學生身心發展特征的共性時,還要注意到所存在的發展的差異性。
3.人們的教育理想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確立了科學的人的發展觀,指明了人的發展的必然規律,是我國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
二、我國小學教育目的表述
(一)新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教育目的
1.建國以來我國教育目的的表述
建國以來,黨和國家制定的有關教育方針及其規定的教育目的,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它們都確定了我國教育的社會主義性質,指明了教育培養人才、學校辦學的方向;
第二,它們都確定了教育培養的人所應具有的素質,這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品德、智力、體力等方面全面發展,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
2.現階段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999年6月,****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提出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小學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
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決定了全面發展教育的整體內容,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
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的理論要點有:
(一)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二)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
(三)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創新精神為重點的教育
1.創新能力不僅是一種智力特征,更是一種人格特征,是一種精神狀態。
2.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是素質教育區別于應試教育的根本所在。
3.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的根本區別之所在。
小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