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網校整理了教師資格證考試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的知識考點,幫助廣大考生了解教師資格證考試重點及出題方向。2017下半年教師資格一次通關攻略,立即查看>>
第四節 中學生的人格發展
一、人格概述
(一)人格的概念
人格是一個人的才智、情緒、愿望、價值觀和習慣的行為方式的有機整合,它賦予個人適應環境的獨特模式,這種知、情、意、行的復雜組織是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包含著一個受過去影響以及對現在和將來的建構。
(二)人格的基本特性1.人格的整體性
一個現實的人具有多種心理成分和特質,如才智、情緒、愿望、價值觀和習慣等,但它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聯系并整合成為一個有機組織。一個現實的人的行為不僅是某個特定部分運作的結果,而且總是與其他部分緊密聯系、協調一致進行活動的結果。
2.人格的穩定性
人格的穩定性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人格的跨時問的持續性。在人生的不同時期,人格持續性首先表現為自我的持久性。二是人格的跨情境一致性。所謂人格特征是指一個人經常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與行為特征,那些暫時的、偶爾表現出來的行為則不屬于人格特征。例如,一個外向的學生不僅在學校里善于交往,喜歡結識朋友,在校外也喜歡交際,喜歡聚會,雖然他偶爾也會與他人保持一定距離,表現出安靜的情緒。
3.人格的獨特性
人格的獨特性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與行為是各不相同的。由于人格結構組合的多樣性,每個人的人格都有其自己的特點。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觀察到每個人的行動都異于他人,每個人都各有其需要、愛好、認知方式、情緒、意志和價值觀。
4.人格的社會性
人格的社會性是指社會化把人這樣的動物變成社會的成員。人格是社會的人所特有的。人格是在個體的遺傳和生物基礎上形成的,受個體生物特性的制約。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人格是個體的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綜合。例如,人滿足食物需要的內容和方式是受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制約的。
因此,可以這樣概括:人格是個體各種穩定特征的綜合體,顯示出個體的思想、情緒和行為的獨特模式。這種獨特模式是個體社會化的產物,同時又影響著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
(三)氣質與人格
人格是一個含義非常豐富的概念,它包括氣質、性格等穩定的心理特征。人格中的氣質是個體在生活早期就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個性差異,即那些由遺傳和生理決定的心理與行為特征。這個概念與我們平常說的“稟性”、“脾氣”近似。
巴甫洛夫根據神經過程的強度、均衡性和靈活性,把動物和人類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劃分為四種:興奮型、活潑型、安靜型和抑制型,與之相對應的是膽汁質、多血質、黏液質和抑郁質。
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及特征
氣質與人格是有區別的。其主要區別是:(1)氣質是由生物因素決定的,是不可改變的,而人格本質上是由個體的生活經驗所形成的,會因見識和新經驗而發生改變;(2)氣質在人的早期就已呈現出來,而人格出現得比較晚;(3)在動物身上也能觀察到氣質,而動物是沒有人格的;(4)氣質是從人的情緒、言談舉止中流露出來的,不涉及行為的具體內容,而人格特征可能與行為的具體內容有關(如學業特質焦慮等);(5)受較高級認知過程控制的行為與人格有關,而與氣質無關。
(四)性格與人格
個人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即為性格。在外界環境特別是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個人生活實踐時的認知、情緒和意志活動所形成的特有的行為模式,就是這個人的性格。
人格是一個人的存在方式,是個人生物遺傳素質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人格中的氣質是先天的,是體質和遺傳的自然表現,很難改變,無好壞之分;人格中的性格是后天的,是社會文化模式的刻印,有可能改變,有好壞之分。
從氣質對性格的影響來看。首先,氣質會影響個人性格的形成。因為性格特征直接依賴于教育和社會相互作用的性質和方法。氣質作為性格形成的一種變量在個體發展的早期階段就表現出來,從而會影響父母或其他人的不同行為反應,形成不同性質的個體與社會環境的交互作用。其次,氣質可以按照自己的動力方式渲染性格特征,從而使性格特征具有獨特的色彩。例如,同樣是樂于助人的性格特征,多血質者在幫助人時往往動作敏捷,情感明顯表露于外,而黏液質者則可能動作沉著,情感不表露于外。再次,氣質還會影響性格特征形成或改造的速度。例如,要形成自制力,膽汁質的人往往需要做極大的努力和克制,而抑郁質的人則比較容易形成,用不著特別抑制自己就能辦到。
從性格對氣質的影響來看,性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蓋或改變氣質,使它服從于生活實踐的要求。例如,偵察兵必須具備冷靜沉著、機智勇敢等性格特征。在嚴格的軍事訓練的實踐活動中,這些性格特征的形成有可能掩蓋或改造膽汁質者易沖動和不可遏止的氣質特征。
人格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先天遺傳與后天環境的關系與作用。心理學家們認為,人格是在遺傳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漸形成并發展的。
(一)生物遺傳因素
由于人格具有較強的穩定性特征,因此人格研究者更注重遺傳因素的作用。綜合現有的研究結果,遺傳對人格的作用簡要歸納如下。
1.遺傳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響因素。
2.遺傳因素對人格的作用程度隨人格特質的不同而不同。通常在智力、氣質這些與生物因素相關較大的特質上,遺傳因素的作用較重要;而在價值觀、信念、性格等與社會因素關系密切的特質上,后天環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
3.人格的發展是遺傳與環境兩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人既具有生物屬性,又具有社會屬性。人在胚胎狀態時,環境因素的影響就開始了,這種影響會在人的一生中持續下去。后天環境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小到家庭因素,大到社會文化因素。這些因素對人格的形成與發展都有重要的影響。
(二)社會文化因素
每個人都處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文化對人格的影響極為重要。社會文化塑造了社會成員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員的人格結構朝著相似性的方向發展,這種相似性具有維系社會穩定的功能,又使得每個人能穩固地“嵌入”在整個文化形態里。
(三)家庭環境因素
研究人格的家庭成因,重點在于探討家庭的差異(包括家庭結構、經濟條件、居住環境、家庭氛圍等)和不同的教養方式對人格發展和人格差異的不同影響。研究發現,權威型教養方式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現得過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來控制。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極、被動、依賴、服從、懦弱,做事缺乏主動性的性格特征,有的甚至會形成不誠實的人格特征。放縱型教養方式的父母對孩子過于溺愛,讓孩子隨心所欲,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有時出現失控的狀態。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多表現為任性、幼稚、自私、野蠻、無禮、獨立性差、蠻橫胡鬧等。民主型教養方式的父母與孩子在家庭中處于一種平等和諧的氛圍當中,父母尊重孩子,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和積極正確的指導。父母的這種教養方式能使孩子形成一些積極的人格品質,如活潑、快樂、直爽、自立、彬彬有禮、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躍等。由此可見,家庭確實是“人類性格的工廠”,它塑造了人們不同的人格特質。
(四)早期童年經驗
我國有句俗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人生早期所發生的事情對人格的影響,歷來為人格心理學家所重視。需要強調的是,人格發展盡管受到童年經驗的影響,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個體發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可能會使個體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比如,溺愛也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點,逆境也可能磨煉出孩子堅強的性格。另外,早期經驗不能單獨對人格起作用,它與其他因素共同決定著人格的形成與發展。
(五)自然物理因素
生態環境、氣候條件、空間擁擠程度等這些物理因素都會影響到人格的形成與發展。比如,氣溫會提高某些人格特征的出現頻率,如熱天會使人煩躁不安等。但自然環境對人格不起決定性的作用。在不同物理環境中,人可以表現不同的行為特點。[page]
三、人格理論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體系龐大,包羅萬象。他的人格理論強調人是受潛意識本能驅動的,幼年生活經驗決定個人今后的命運。這個以潛意識本能驅力為中心概念而建立起來的理論,也稱為精神動力學理論。
弗洛伊德把人格看作是一個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心理結構組成的動力系統。人的大多數行為都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共同活動的結果。
本我是唯一與生俱來的人格結構,由生物本能和欲望組成。本我遵循快樂原則行事,而不顧及任何生理上或社會性的限制,并要求立即得到滿足。當嬰兒看見他想要的東西時,不論這東西是不是別人的或可能有害的,他會不顧一切地要得到它。本我的沖動都是潛意識的,是我們知覺不到的。
在新生兒與外部世界互動的頭兩年,人格結構的第二個部分——自我逐漸發展起來。自我遵循現實原則行動。即是說,自我的任務是在衡量現實的條件下,滿足本我的沖動。由于本我沖動通常不為社會所允許,所以自我的工作就是把這些沖動保留在潛意識中。自我不同于本我,能自由地運作于知覺到的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之中。
當兒童成長到5歲左右,人格結構的第三部分——超我開始形成。超我所代表的是社會要求,特別是來自于父母的價值和標準。超我的一部分稱為良心,是個人的道德標準。當個人的行為違反了這種標準時,便會受到良心的責備而感到內疚。超我的另一部分稱為自我理想,是個人在幼年時受到父母贊揚或獎賞的那些行為。自我理想是個人的目標和抱負的源泉,當達到這種標準時就會為此而感到自豪。人格結構的三部分常常處在相抗衡的狀態之中。健康人的自我會防止本我和超我過分操縱其人格,
自我的目的是找到一條途徑同時能滿足本我和超我的需求。不過,這往往是相當困難的。人的潛意識是人格三部分的戰場。自我既要與現實保持聯系,同時又要協調人格的其余兩部分的要求。
(二)埃里克森的社會性發展階段理論
1.人格的發展階段
埃里克森把人格發展看作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并將其擴展到人的生命全程,認為人格的發展要經歷順序不變的八個階段,每個階段中個體均面臨~種發展危機及發展任務。
(1)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0—1.5歲)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發展對周圍世界,尤其是對社會環境的基本態度,培養信任感。兒童面臨的第一個基本沖突是信任對不信任。這種信任或不信任的態度,在以后的發展階段中,將由對父母擴展到對其他人。因此,個體自嬰兒期起與父母之間所建立的以信任為基礎的社會關系,將是他以后與他人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人格基礎。
(2)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2—3歲)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自主性。埃里克森認為這個階段的兒童具有雙重渴望:既想獲得父母的支持,同時也渴望父母能放手讓自己做主。本階段兒童初步嘗試獨立處理事情,如果父母允許幼兒去做他們能力所及的事,鼓勵幼兒的獨立探索愿望,幼兒就會逐漸認識自己的能力,養成自動自主的個性;反之,父母過分溺愛和保護或過分批評指責,就可能使兒童懷疑自己對自我和環境的控制能力,使之產生一種羞恥感。這一階段發展順利者能按社會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發展障礙者的心理特征是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3)主動感對內疚感(4—5歲)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主動性。由于身體活動能力和語言的發展,兒童有可能把他的活動范圍擴展到家庭之外。然而有限的能力常使兒童的主動活動受到成人的禁止,使他們感到內疚,從而可能會降低兒童活動的熱情。因此,本階段的危機在于兒童既要發展自己的主動性,又要避免那些可能會被禁止的活動。這一階段發展順利者的心理特征是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發展障礙者的心理特征是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4)勤奮感對自卑感(6—11歲)
該階段發展任務是培養勤奮感。這個時期,絕大多數兒童已經進入學校,第一次接受社會賦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社會任務。如果兒童在學習中及其他集體活動中獲得更多的成功經驗,就有利于兒童養成勤奮進取的人格,而其中的挫折和失敗則導致了自卑感。如果說前三階段對兒童影響最大的是家庭因素,那么這一階段對兒童影響最大的則是學校因素。本階段形成的勤奮進取的性格會延至成年,使其樂于工作并能良好地適應社會。若形成自卑心理,往往是以后學業頹廢的重要原因。
(5)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18歲)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指個體組織自己的動機、能力、信仰及其活動經驗而形成的有關自我的一致性形象。在青少年時期,“我是誰”成為一個重要問題。他們能夠把自己的各種形象綜合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對自己的過去、現在、將來產生一種“內在相同和連續”之感。同時,他們也開始認識自己和別人的異同,認識現在和未來在社會中的關聯。這一階段發展順利者的心理特征是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和自我追求的方向;發展障礙者的心理特征是生活無目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彷徨迷失。
(6)親密感對孤獨感(成年早期)
本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建立新型人際關系,克服親密感和孤獨感之間的沖突。這一時期是人們進行求愛和過早期家庭生活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個體往往十分關注鏡像自我、注重印象管理、關注自身的前途和發展。發展順利者與人相處有親密感;發展障礙者與社會疏離,感到寂寞孤獨。
(7)繁殖感對停滯感(成年中期)
本階段的發展任務是顯示自己的生產能力、創造力等基本能力,把它用于撫養下一代和關懷社會。發展順利者的心理特征是熱愛家庭、關心社會,有責任感和義務感;發展障礙者的心理特征是不關心別人和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8)自我整合對絕望感(成年晚期)
這一階段個體的發展受前幾個階段發展的影響極大。人們回顧自己的一生,解決最終的同一性危機。發展順利者會隨心所欲、安享晚年;發展障礙者的心理特征是悔恨舊事,失望、沮喪。
2.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在教育中的地位
(1)適當的教育有利于兒童人格的健康發展
埃里克森的理論告訴我們,只有適當的教育才能有助于兒童的健康成長。適當的教育必須是符合兒童心理特點,能滿足兒童心理需求的教育。家庭和學校為兒童設計的教育情境必須達到這樣的要求,才能有利于兒童的成長。
(2)幫助學生建立勤奮感,克服自卑感
埃里克森認為,指導有方的教師對學生勤奮感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強調教師對學生行為的評價及課堂組織的方法對兒童自我概念產生著重要影響。因此,教師必須具有積極的學生觀,并對學生的行為多作積極評價。
(3)化解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危機
青少年時代是一個騷動的年齡,各方面都處于劇變時期。青少年希望被當做成人看待,他們愿以表示自己長大成人的行為作反應。基于這一點,我們應該尊重他們獨立性的發展,不能再把中學生當孩子;給以明確的指示,讓其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務;關注同伴之間的交往和影響;鼓勵青少年自我教育。
如果你感覺整本書都是考點,可能你需要一套網校課程,讓講師幫你劃重點!如果你感覺教材學不完,知識考點記不住,多半是沒找對學習方法。233網校推出多層次多種輔導方案,高效通關從選課報名開始。去選課>>
教師資格證考試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考什么?233網校講師為你點撥各章節核心考點,點擊查看>>
相關科目考點:2012年教師資格《綜合素質(中學)》考點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