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師語言的情感要求
詩人說∶教師的語言,似熱情在燃燒,如激情在澎湃,更是真情在流淌。教師職業的語言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因素,能夠動人心弦、令人神往、催人奮進、教人求真。教師的語言是人類最美好語言的化身、是古今中外一切職業語言的集大成者,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為教師的語言能傳達出人類一切最美好的情感。
(一)教師語言情感的特征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言為心聲”。在情感一語言的系統中,先有情感體驗,然后才有相應的語言表達?;蛘哒f,語言的運用是受一定情感支配或影響的,什么樣的語言反映什么樣的情感。所謂“良言一句暖三冬”是肯定性情感的表征,“惡語傷人六月寒”是否定性情感的說明。由此可見,在情感一語言系統中,情感是語言的內容,語言是情感的形式。教師在運用教學語言時,要融入自己的情感,真情去打動學生。教師語言情感應具有以下三個特征∶
1.情感的現實性
不可否認,教師語言都包含著一定的情感,具有明顯的現實性,它是在與學生交流中產生的。教師對教育對象、教學內容的喜怒哀樂之情幾乎全部都是通過他的講授語、置疑語、誘導語、教育語表現出來的。魯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中刻畫出藤野先生誨人不倦”循循善誘,同情和愛護中國留學生的語言、動作、神情,尤其是先生那簡樸、準確、生動的語言,展示出了藤野先生樸素、正直、嚴謹的思想感情。
2.情感的廣泛性
教師情感的喜、怒、哀、樂要表之于語言,教師教育教學的傳、道、啟要表之于語言,也就是說教師要運用語言傳達他教育、教學、管理、生活的各個方面,在這一切方面中,不論是講理、言事、還是評入、論物,他所用的語言必須內容正確、語法規范、音色優美、情感豐富,所以教師語言情感的廣泛性就不僅僅是指教學,而是指與學生接觸的方面。這里有兩種傾向應當注意克服∶一是教學語言情感豐富,可以講得眉飛色舞,生動傳神,甚至進入教學內容的一個角色,時而開懷大笑,時而豪情奔放,時而聲淚俱下,確實給學生以感染和熏陶,而下課后與學生的交往中則不茍言笑,虛與委蛇,甚至冷若冰霜,形同路人。二是教學語言情緒不飽滿、情感不豐富,不會隨著教學的變化而調節自己相應的情感,從頭至尾都是一種腔調,絲毫看不出教師對所教內容、對教育工作的感情表露,但是下課后則不一樣,要么對學生置之不理,要么對學生過分親密,要么動輒訓人,要么一味遷就。這些教師語言情感領域便十分狹窄了。正確的是喜怒有了,寬嚴有度,親疏有別。
3.情感的深度性
情感的深度是隨著人們對事物本質的認識水平的增長而增長的,隨著教齡的增長,教師逐漸認識到了教書育人的重要性,熱愛之情也逐漸加深,以至于立志終身從教。情感的深度性來源于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執著追求,有了這種思想境界,才有對工作的一往情深,才說得上是一種美的情感。例如,魏巍、錢小惠等人著的《鄧中夏傳》一書就寫了青年鄧中夏在北京大學時∶李大釗先生的“親切、關懷的語氣,講到了學習的目的,講到了國家、民族的危亡,講到了青年生活的方向。他的情緒越來越興奮,表情越來越激昂,他大聲疾呼”,“李大釗堅定、熱情的聲音,在耳邊更有力地震響起來”。不難看出,李大釗語言情感的深度表現得是何等的淋漓盡致,對鄧中夏的情感鼓勵與激發是何等的深刻、強烈。
(二)教師語言情感的功效
教師語言的情感在塑造學生美好心靈方面,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師語言是否飽含一種對事業、對學生高度負責的情感,學生是最能直接感受到的,并且是衡量一個教師素質高低的重要標準之一。在教師的“以知育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教學活動中,可以說“以情感人”應始終貫穿于前兩者之中。
1.讓話語負載豐富情感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情感性的話語比單純的理論性話語,更能收到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學生自身就具有一種情感潛勢,這種活躍潛勢在外界刺激下就會引發出來。優秀教師的高明之處就在于∶用滿面春風的語態,帶有濃郁情味的話語,飽含激情的語氣來引發學生的情感潛勢,在情感共鳴的語境中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為之所動,從而轉化為良好的學習動機,獲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學案例如下∶學生小王因病請了三天假,今天剛來上課。班主任老師微笑著迎了上去∶“嗬!小王來了!你的病好了嗎?高燒退了吧?以后可要當心,天氣冷了要多穿衣服?!?/P>
然后,班主任轉向全班∶“同學們,小王恢復健康了。瞧!他今天來上課了,讓我們歡迎他!”說完帶頭鼓起掌來。在掌聲中,小王感動得流淚了。
學生請假好幾天,回到學校上課。你對他說的頭一句話會是怎樣的呢?你可能會說∶“小王,你已經缺了不少課,要加倍努力呀!”或者會說∶“有醫院的病假條嗎?那么家長證明呢?……沒帶?!回去拿!”讓學生離開教室。但是這位班主任老師卻是用愛護關切的詢問,飽含感情的話語使學生深受感動,這也教育了全班同學。在話語中注入豐富的感情是一門藝術,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
2.讓微笑溫暖學習心靈
古人說∶“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讓學生感到親切,尤其是要經常面帶微笑。有人甚至把微笑看做是教師的“職業表情”。日本一個教育調查機構調查顯示,中小學生認為“最溫暖的”是“教師的微笑”。微笑體現教師的自信和值得信賴,絕大多數優秀教師都會用微笑著說話的藝術來吸引學生,學生會感到如坐春風的愉悅,這正是教育情境中的移情作用。
3.讓幽默發揮教育功能.
教學幽默,既是一種教學的藝術,也是一種教學機智、教育風格。教學幽默語是教師聰明才智的表現。教學中的幽默語具有多種功能∶使師生之間的關系更為和諧,縮小師生間的心理差距;益智明理,能引發學生興趣,啟發學生動機;能改善課堂氣氛;有助于培養學生開朗的個性;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力等等。正因為這樣,許多優秀教師都具有這種幽默的話語風格。教師幽默語的藝術,包括∶教師設計的情節幽默,講笑話、趣事,機敏的妙語、警句,生動有趣的描述或評論,超想象夸張,舊語換新義,巧妙換言,以及教師的肢體幽默、表情幽默等。教學案例如下∶一位教師由于不夠了解情況,錯誤地批評了一位學生,這位學生當場辯解,教師也立即覺察到了自己的失誤。面對教室里較為緊張的氣氛,這位老師立即冷靜下來,說∶“經調查,我們認為對某同學的指控不能成立。經本人慎重考慮后決定∶接受該同學的上訴,撤銷原判,為某同學徹底平反昭雪。”然后,這位教師把目光轉向其他同學,認真而誠懇地說∶“今天我批評了某同學是因為自己不夠了解情況,錯怪了他。為此,我向某同學表示歉意。”這位教師通過使用法律公文式的夸張語言營造了幽默的氛圍,避免了困窘場面的出現,從而又順利地過渡到了和諧的師生溝通的情境。幽默有時還可以用來給教師自我解嘲,以彌補自身一些本來無法改變的缺陷。教學案例如下∶一位頭發謝頂的老師第一次走進教室,下面就產生了一陣騷動。幾個學生夸張地用手遮住了眼睛,還有人輕輕地說∶“真亮啊?!苯處熥呱现v臺,先朝著大家寬容地笑了一.笑,然后以輕松的口吻說∶“雖然今天我們是第一次見面,以后的日子還很長。但我想先告訴你們一個秘密∶我真的是一個‘絕頂聰明,的老師!這一點大家以后一定會體會到?!甭斆鞯膶W生馬上理解了老師這番話的含義,大家用會心、和善的微笑接納了這位新教師,并對這位教師產生了好感。五、教師語言的節奏要求節奏一詞本是指音樂交替出現的有規律的強弱,長短的現象,借用到教師語言是指語速的快慢與停止,語調的抑揚與頓挫,語氣的輕重與緩急,不過這一切又必須根據語言的內容來確定。如語文課文體不同則語言的節奏不同。不論什么學科,新課與復習課應有不同的節奏,與學生個別談話與向全班學生講話應有不同的節奏。否則,那種不分課型、對象、場合都用一樣的節奏,或講課和講話的節奏始終如一,節奏是不美的。從共性上或宏觀上看,一次講課或講演,由于是面對眾多的聽眾,因此,必有共同的節奏要求∶開端時,引人人勝或巧設懸念、或提出問題、或鋪陳渲染、或凸現高潮,用語親切;過渡時自然巧妙、或鋪墊入題、或承上啟下、或解答疑難、或借題發揮,用語平緩;高潮時激昂共鳴、或推波助瀾,或出奇制勝、或懸疑冰釋、或點明主題、用語明快;結尾時耐人尋味、或小結內容、或深化主題、或含意無盡、或異峰突起、用語深長??傊?,教師教學時要把握語言的節奏,做到時間的合理安排、內容的準確把握和語言技巧的巧妙運用。
(一)語速的快慢與停止
語言節奏給別人最明顯的感覺就是語速,有的教師語速過快,學生還沒聽清楚上一句,下旬接著又來了;有的教師語速過慢,學生的思維處于疲散狀態,形成不了興奮的優勢;有的教師語速始終不快不慢,給人一種四平八穩的感覺,學生久而久之注意力就分散了。很明顯,如果講課從頭至尾都是這種語速,那么語言的節奏便無從說起,實際上,快、慢、中三種語速本身并沒過錯。它們是構成語速節奏的三種基本語速,關鍵是這三種基本語速在根據教育教學內容的配置,恰當運用。一般來說,對重點要反復講,以期學生加深印象;對難點要緩慢地講,讓學生有味地咀嚼;對一般內容要簡明地講,讓學生了解概要。如教育學生要愛護公物,當有學生損壞公物時,動之以情,語速略快,以立即制止下來;事后對他教育時,曉之以理,語速略慢,以使學生明白錯誤的根源和危害。提出發人深省的問題后,應停頓片刻,讓學生思考。教學案例如下∶
一位語文特級教師講《武松打虎》一課,根據武松性格的勇猛過人和打虎情節的生動,過景陽崗打虎前用不快不慢的一般語速講連喝十八碗酒,不顧酒保的勸阻,執意夜過景陽崗,突出“便有虎,我也不怕”的沉著和自信。從武松上了崗到醉眠青石用較慢的語速,還可稍停頓一下,為下面打虎制造懸念氣氛。緊接著,狂風過后,老虎撲來,武松慎密防守,奮力猛打等內容用急速的語言去渲染濃烈緊張而驚險的氣氛,有力表現武松的大智大勇,最后,用中等的語速交待武松做了清河縣衙的都頭的故事結局。
(二)語調的抑揚與頓挫
“語調不是字調,更不是一個框框,語調同語句的詞語序列、特別是同具體思想感情不應該有什么現成的、一成不變的公式。語氣的豐富多彩決定了它的聲音形式——語調的千變萬化。如果硬把豐富多彩的語氣納入某種簡單、刻板的語調公式中,那就無異于削足適履。”張頌說的這段話揭示出了語言表達中內容決定語調形式,由于內容的豐富多彩,因而形式也是千變萬化的,并且語言表述時受著說話人的思想認識、感情個性、情緒心境、說話環境、聽話對象等因素的影響。凡是同樣的內容,不同的人也會以不同的語調說出來,由此形成具有個人風格的語調特征。還有,作為教師,他的一次語言運用,如教育學生、講授學生、解答疑難、布置作業,都是一次內容完整的講述。相應地,這個過程中語調抑揚頓挫的變化成語流,加上語調的個性特征和語流的變化特征,最終形成具有一種音樂旋律般的抑揚頓挫的節奏。此外,語調抑揚頓挫的節奏美,對于漢語而言,字調的四聲還是一個重要因素。可以說字調陰陽上的語強變化與語調抑揚頓挫的語流變化,共同形成一次語言運用的節奏美。教學案例如下∶講小學數學第五冊“角”一節時,老師可這樣講∶同學們(揚),今天,我講教室發現了一個秘密(頓)。你們看(挫),黑板上的橫邊沿同豎邊沿是怎樣相交的(抑),桌子橫邊同豎邊是怎樣相交的(抑),你們的書呀、本呀、文具盒呀,這些的橫邊同豎邊又是怎樣相交的(揚)?對了,這就是角(挫)。現在我們翻開書,看上面畫的鐘、扇、剪(一字一頓),它們的角在什么地方(揚)?這樣就較好地避免了用單一的語言節奏平鋪直敘,給人一種起伏曲折、生動活動的美感。
(三)語氣的輕重與緩急
說話人所要達到的目的不同,語氣就不同。根據講述內容的需要,情感表達的需要和學生接受的需要,相應地有說話語氣的輕舒與凝重、平緩與焦急之差別。按照這種語氣的差別,人們說話的句子又可分為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陳述句語氣不輕不重、不緩不急,有時句末稍降;疑問句對其中的疑問代詞、賓語宜用較重與較急的語氣說,一般句末上揚;祈使句表示命令、禁止的,多用重而急的語氣說,而表示希望、號召的宜用次重、舒緩的語氣說;感嘆句多用較重和緩急交替的語氣說。當然這僅就一般要求而言的,不過,如果我們能將語氣的輕重緩急與四種基本句式的語氣要求,在說話實踐中結合起來,那么,就將使教師語言的節奏顯得內涵廣博、豐富多彩,而又搖曳多姿。教學案例如下∶如小學生《思想品德》第十冊有這樣一篇課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老師就可根據四種語氣句式的表達特點,交替運用,使整個教師語言多變而不呆板、豐富而不單調。先問,同學們知道周恩來是誰嗎?接著陳述周恩來光輝而偉大的革命業績,再贊嘆周恩來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進入課堂先問∶“讀書是為什么?”再陳述三個學生的不同回答,緊接著用激昂的語氣說出周恩來的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又敘述少年周恩來是怎樣努力學習的。最后,號召和希望同學們向周恩來學習,做祖國建設的合格人材!
相關指導:
備戰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