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山東省教師資格考試模擬試題(小學教育學)參考答案
一、不定向選擇題 (30分)
1、ACD 2、ABCD 3、ABC 4、AC 5、CD 6、BC 7、CD 8、ABCD 9、ACD 10、BCD 11、B 12、D 13、A 14、ABCD 15、ABCD 16、C 17、BCD 18、BCD 19、B 20、ABCD 21、ACD 22、D 23、ABD 24、A 25、BCD 26、ABCD 27、ABCD 28、D 29、C 30、ABC
二、填空題 (15分)
1、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 2、程朱理學 3、人身權 4、《什么知識最有價值》 5、班主任評定 6、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7、癸卯學制 8、家庭教育 9、文藝復興 10、協調性 11、事實說服 12、研究的構思與設計 13、課程 14、做中學 15、綜合式
三、判斷對錯并做簡要說明 (25分)
1、錯誤。義務教育與普及教育不是一個等同的概念。國家對學齡兒童和少年不分種族、膚色、宗教信仰、性別和能力普遍實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礎教育稱為普及教育;當以法律的形式規定普及教育的義務形式時,便稱為義務教育。
2、錯誤。這種觀點所帶來的后果是,素質教育成為使學生不堪重負的、包含基礎教育階段所有“美好”東西在內的“筐”。這是對素質教育“使學生全面發展”的誤解。素質教育強調為學生的發展奠定基礎,同時又要發展學生的個性,因而素質教育對學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長。這決定了一方面學生必須學習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夯實基礎;另一方面,學生還應該學習選修課程,充分發展自己的特長,形成獨特的個性。
3、錯誤。這是對素質教育“使學生生動、主動和愉快發展”的誤解。學生真正的愉快來自于通過刻苦的努力而帶來成功之后的快樂,學生真正的負擔是不情愿的學習任務。素質教育要學生刻苦學習,因為只有刻苦學習,才能真正體會到努力與成功的關系,才能形成日后所需要的克服困難的勇氣、信心和毅力。
4、正確。教學與教育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教育包括教學,教學是學校進行教育的一個基本途徑,除教學外,學校還通過課外活動、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等途徑對學生進行教育。
5、錯誤。在新課程條件下,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與紙質印刷時代的要求相適應,教材(主要是教科書)一直是我國的主要課程資源,以至于人們常常誤認為教材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實際上,實際上,課程資源非常廣泛,既包括校內的課程資源,也包括校外的課程資源;既包括素材性課程資源,也包括條件性課程資源。
四、簡答題(20分)
1、(1)認真研究和把握課程標準(2)全面系統地理解課程標準(3)嚴格執行課程標準(4)以課程標準作為自己檢查教學質量的依據。
2、(1)教育科學體系逐步形成(2)教育理論異彩紛呈(3)教育理論與教育實際的結合日益緊密
3、⑴研究假設的提出應有一定理論依據,或者以一定的事實、經驗為前提,而不是毫無根據的臆測和猜想。⑵研究假設一般應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變量間的關系作出推測判斷。⑶研究假設應該表述清楚,簡單明了。⑷研究假設必須是可以檢驗的。
4、與環境對個體自發的、零碎的、偶然的影響相比,學校教育對學生的成長起著主導作用。由此也決定了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具有特殊性。具體表現在:第一,學生以學習為主要任務。學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學,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第二、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習。這是學生與從事學習活動的其他社會成員的區別之一。第三、學生所參加的是一種規范化的學習。學生的學習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的,是由一定的教育制度以及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所規定了的活動。
5、首先指機體某一方面的機能受損甚至缺失后,可通過其他方面的超常發展得到部分補償,如失明者通過聽覺、觸覺等方面的超常發展得到補償。也存在于心理機能與生理機能之間,人的精神力量、意志對整個機體起到調節作用,幫助人戰勝疾病和殘缺,使身心依然得到發展。這個規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樹立信心,相信每一個學生,特別是暫時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學生,通過其他方面的補償性發展,都會達到與一般正常學生一樣的發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發現學生的優勢,揚長避短,激發學生自我發展的信心和自覺。
五、論述題 (30分)
1、㈠品德素養(或道德素養):⑴堅定的政治立場和正確的政治方向;⑵科學的世界觀、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⑶高尚的職業道德:①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依法執教,嚴謹治教;愛崗敬業,廉潔從教)②熱愛學生(全面關心學生;尊重和信任學生;嚴格要求學生;理解和寬容學生;解放和放飛學生)③具有團結協作的精神(善于與同事合作;善于與家長和社會合作)④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加強修煉;言行一致)
㈡知識素養(1)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這是因為:第一、各門學科的知識都不是孤立的,科學技術呈現出綜合化的趨勢;第二、當代小學生興趣廣泛,求知欲強;第三、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增多,問題意識增強;第四、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2)精深的學科知識(3)寬厚的教育科學、心理科學知識和管理科學知識
㈢能力素質:教師除了應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準確的判斷力、深刻的思辯力、豐富的想象力和良好的應變力等一般能力之外,還應具有以下特殊能力(1)對學生的發展進行分析、預測和指導的能力:首先要善于了解學生的各種情況;其次,教師要具備分析和預測學生發展的能力;再次,教師要具備指導學生發展的能力。(2)駕馭教材和組織教學的能力(3)精湛的語言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表達能力、體態語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對教師口頭表達能力的要求:一是準確、簡潔、條理;二是流暢、明快、親切;三是活潑、幽默、傳神。對體態語的表達要做到明了、準確、適當,使口頭語言更具有表現力和感染力。對書面語言表達能力的要求是:觀點明確,表達準確、完整,條理清楚,結構嚴謹。(4)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能力(5)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第一,應具有計劃能力;第二,應具有組織實施能力;第三、應具有協調能力;第四、應具有常規管理能力;第五、應具有思想工作能力。(6)較高的教育機智(7)教育科研能力。
㈣身心素養(1)健康的身體(2)健康的心理:表現為,第一、心胸開闊,樂觀向上。第二、要有堅強的意志,做事情持之以恒;第三、情緒情感豐富,但又能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第四、具有廣泛的興趣、愛好。
2、(一) 優等生:優點:理想遠大,品質優良,聰明好學,成績優秀,自尊自信,好勝心強,意志堅定,習慣良好。不足:一是容易生產優越感,二是容易滋長自滿情緒,三是因好勝心太強而導致嫉妒心太強等。教育:嚴格要求,防止自滿;不斷激勵,提高抗挫折能力;消除嫉妒,公平競爭;發揮優勢,帶動全班。
(二)中等生:分三類:一是思想基礎較好,想干而又干不好的學生;二是甘居中游的學生;三是學習成績不穩定的學生。
特點:一是信心不足,二是表現欲不強。教育:首先,重視對中等生的教育。既要抓兩頭,也要抓中間,努力使中間因素向積極的方向轉化。其次,根據中等生的不同特點有的放矢的進行個別教育。對第一類學生,主要解決方法問題;第二類學生,主要解決動力問題,第三類學生,主要解決非智力因素。第三、給中等生創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三)后進生:特點:求知欲不強,學習能力較低;自卑復雜感強;缺乏正確的道德觀念和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多疑心理和逆反心理嚴重;意志薄弱,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教育:關心熱愛與嚴格要求相結合;培養和激發學習動機;善于發掘后進生身上的“閃光點”,增強其自信心和集體榮譽感;針對后進生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對癥下藥;對后進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