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B 2.A 3.A 4.D 5.B 6.D 7.B 8.B 9.A 10.D
二、多項選擇題
1.ABE 2.ACDE 3. AB 4.ABDE 5.BDE 6.ACE 7.ABDE 8.ABC 9.ABCDE 10. BCD
三、填空題
1.哲學心理學時期
2.循環系統
3.前道德階段
4.內部感覺
5.保持
6.概念
7.無意想象
8.動機
9.液體能力
10.內涵型
四、簡答題
1.簡述動作技能的形成。
動作技能的形成分為四個階段:
一是認知定向階段。所謂的認知定向是指學習者對所學技能有初步認識,了解系列動作的方式,在頭腦中形成動作映像,學習者可根據這種動作映像練習動作。
二是掌握局部動作階段。動作技能的形成必須首先掌握構成技能的各個局部動作。
三是初步掌握完整動作階段。在前一段掌握局部動作的基礎上,逐步將局部動作組成一個完整的動作系統。
四是動作協調完善化階段。這是動作技能形成的最后階段,一連串的動作系列已經聯合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并已鞏固下來,各個動作相互協調。
2.簡述知覺及其特性。
答:
知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事物整體的反映。
(1)知覺的選擇性。人所處的周圍環境復雜多樣,不可能對眾多事物進行感知,總是有選擇地把某一事物作為知覺對象,把其他對象則作為知覺對象的背景,這種現象叫知覺的選擇性。
(2)知覺的整體性。人在知覺客觀對象時,總是把它作為一個整體來反映,這就是知覺的整體性。
(3)知覺的理解性。在知覺的過程中,人總是用過去所獲得的有關知識和經驗,對感知事物進行理解和領會,這種特性就是知覺的理解性。
(4)知覺的恒常性。當知覺條件在一定范圍內發生變化時,知覺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對不變,這就是知覺的恒常性。常見的知覺恒常性有亮度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狀恒常性等。
3.畫圖并解釋艾賓浩斯曲線。
艾賓浩斯,經過對自己的測試,得到了一些數據,描繪出了一條曲線,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遺忘規律的曲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圖中豎軸表示學習中記住的知識數量,橫軸表示時間(天數),曲線表示記憶量變化的規律。這條曲線告訴人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遺忘的進程不是均衡的,而是在記憶的最初階段遺忘的速度很快,后來就逐漸減慢了,到了一定時間的時候,幾乎就不再遺忘了,這就是遺忘的發展規律,即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則。
4.簡述思維及基本過程。
答: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概括的和間接的反映
思維具有概括性和間接性的特點,思維概括性是指思維通過抽取同一類事物的共同本質特征和事務間的必然聯系來反映事物
思維的間接性是指思維能對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的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某些媒介與頭腦加工來反映,而感知覺只能反映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事物
思維是高級的心理活動形式。人腦對信息的處理包括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的過程,這些是思維最基本的過程
一 分析與綜合
分析與綜合是思維過程的基本環節,一切思維活動,從簡單到復雜,從概念形成倒創造性思維,都離不開頭腦的分析與綜合。分析是在頭腦中把事物的整體分解成各個部分、方面或個別特征的思維過程。綜合是在頭腦里把事物的各個部分、方面、各種特征結合起來進行考慮的思維過程。
二 比較
比較就是在頭腦中把事物加以對比,確定他們的相同點、不同點及其關系的過程。
三 抽象與概括
抽象是把事物的共有特征、本質屬性都抽取出來,并對與其不同的、不能反映其本質內容的舍棄。概括是將抽象出來的事物的共同本質特征綜合起來,并推廣到同類事物中去的過程。
五、論述題
1.論述心理學對教師職業的意義。
答:(1)教育活動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
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活動的基本規律一個是社會發展規律,一個是個體身心發展規律。教育活動首先要遵循社會發展規律。教育最終要促進人的發展。而人的發展又有其自身的規律,即個體身心發展的規律。認識和依據受教育者的身心規律,也是教育工作能否達到預期目的的關鍵所在。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具有順序性、階段性和不均衡性等特征,這些特征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在教育活動中,適應了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就會使教育工作取得最大的效果。
(2)教師工作要有心理學指導。
教師的工作就是教書育人。教書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師通過講授,使學生發展自身的各種能力,塑造出完美的人格。這就要求教師要了解、掌握和運用學生學習的規律和人格形成的規律。教師只有掌握了學生學習的本質規律,不同學習的類型劃分,學習的過程階段特點等心理學理論,才能順利地實施教學活動,實現其教學目的。教師也只有掌握了學生的人格結構及其特征表現,才能針對學生的人格差異,因材施教,依據品德發展規律,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
(3)掌握和運用心理學理論是教師專業化的主要指標。
教師專業化要求教師要具有教師職業所必需職業素養。教育理論知識是教師職業素養的主要條件,而心理學理論則是教育理論知識的重要組成。因此,掌握和運用心理學理論的水平就成為檢驗教師專業化程度的主要指標。
2.論述言語、語言和思維。
答: 語言是以語音或文字為物質外殼,以詞為基本單位,以語法為構造規則的符號系統。言語是人們運用語言交際的過程。思維是人鬧對客觀現實概括的和間接的反應。
語言和言語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語言是工具,言語則是對這種工具的運用。語言是社會現象,語言的語音系統、詞匯系統和語法系統是從全體社會成員的言語交際中抽象概括出來的,因而具有較大的穩定性,是語言學研究的對象;言語則是心理現象,具有個性化和多變性,是心理學研究的對象。
語言和言語又是密切聯系的。言語要借助語言才能實現,離開了語言人們之間的交際只能通過表情、動作,而這種方式的交際所能交流的內容是非常有限的,遠不能滿足社會生活的需要。所以,言語離不開語言,只有借助語言才能實現人們之間的思想交流。語言是人們相互交際的社會生活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語言也只有發揮它的交際工具的功能才存在價值,才是活的語言,離開了人們的交際活動,語言就變成了死的語言,它將被社會淘汰。所以,語言也離不開言語。
人的思維與言語有著密切的關系。思維與言語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首先,思維活動是以感性材料為基礎,借助言語實現的。其次,言語也離不開思維。因為構成言語的詞匯和語法規則是思維的結果,而詞義正是概括的思維活概念。言語和詞的意義也正是靠思維的日益充實和豐富而不斷地深化和發展的。
思維與言語是有區別的。首先,它們的本質屬性不同。言語是人們思維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物質的,以聲、行的物質形式存在。思維是人腦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變化規律的心理過程,它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形式,是概念的,以意識的形式存在。其次,它們與客觀事物的關系不同。思維與客觀事物之間是反映與被反映的關系,其間有本質的、必然的聯系,但并不完全等同,人們可以用同一概念表達。再次,從構成要素來看,言語中個詞與思維中概念相關,但不完全等同。
六、案例分析
1、答:(一)原因分析 (3分)
(1)強大的好奇心理。青少年學生具強烈的好奇心,對新事物和行為都有很大誘惑力。對吸煙的行為也是如此,他們有想試試看的心情,看到成年人叼著香煙,火光一閃閃的吐出白煙的姿態,覺得好不自在,以為吸煙可能有著無窮的樂趣。所以想親自品嘗一下這吞云吐霧的滋味。
(2)交往心理。在社會風氣影響下,為了聯絡感情,相互敬煙成為習慣,學生認為煙可使人產生親近感。
(3)對偶像的模仿心理。不少青少年學生有對偶像的崇拜心理。如對家長、老師、名人、名星等,對他們的言行舉止都進行模仿,尤其是對偶像吸煙時的姿勢等,認為這樣可以與偶像的距離近了,而且使自己也趨于“成熟”的感覺。于是學生學到了吸煙。
(4)虛榮心的驅使。青少年學生虛榮心強,當看到別的同學吸煙,自己也想和其他同學一樣吸煙。
(5)對“壓力”、 挫折的反抗心理和逃避心理“壓力”一般來自教師與家長。青少年學生一方面思想單純,充滿幻想,有較強的進取心和自尊心,一方面又顯示出幼稚,缺乏判斷力和自制力.
(6)試越“雷池”的獵奇心理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許多新事物和新行為對他們都有很大的誘惑力。這雖然是學習新知識的強大推動力量,但由于他們對所接觸到的一切事物都想試探一番,追索一下,因此看到成年人口叼香煙,時而螢火閃閃,時而云霧騰騰,好不自在,便以為里面定有無窮妙趣,于是便急欲試越禁煙的“雷池”,要親自品嘗一下這吞云吐霧的滋味。
(7)愈禁愈吸的逆反心理。學生的逆反心理時常表現得尤為突出,在宣傳機器大肆宣傳吸煙的危害,大力提倡戒煙時,在家長、老師嚴禁學生吸煙,置“煙”于萬惡之源時,恰恰刺激了這些學生的逆反心理,他們偏要體會一下置身“毒霧”的感覺,無意中形成了愈禁愈吸的結果。
(8)對煙的錯誤認識心理抽煙能提神、消除疲勞,有助于腦力勞動,因而在學習緊張時或思考難題時借助吸煙提高學習效案。
(9)家長沒有進行嚴令制止,致使他逐漸吸煙成癮。當煙癮來時,因為沒有經濟來源,就走上了搶劫的道路,最后因故意傷害(致死)罪被判無期
(二)解決方案(4分)
(1)教師、家長要起表率作用。只有自己不吸煙,才能理直氣壯地教育學生不吸煙,才能理直氣壯地糾已染惡習的學生。此外,教師和家長要多講一些名人(如列寧、李大釗等人)戒煙的故事,為學生樹立戒煙的榜樣,恰當利用他們對名人的崇拜心理,達到教育學生禁煙的目的。
(2)努力減輕學生的壓力。遇事要做好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批評學生時要講清道理,不對學生提出超越實施能力的過高要求,隨時發現并消除學生可能產生的對學習、生活的消極情緒,使之在無憂無慮的環境中搞好學習。
(3)提高學生對于挫折的承受力。給學生講明在生活、學習中受到挫折是任何人都可能遇到的問題,意志堅強者會愈挫愈奮,會把它看作一次考驗的機會,會查找原因,接受教訓,努力自強,以便下次取得成功。只有意志薄弱者才會在挫折面前一服不振,才會借吸煙來麻醉自己,欺騙自己。學生的自尊心會使他們選擇強者的道路的。
(4)教育學生注重同伴的選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隨蜜蜂飛者采蜜,與蒼蠅聚者逐臭。自己是什么樣的人,全在同伴的臉上寫著。青少年學生,正如含苞欲放的花朵,何苦要選一伙煙民做朋友,早早地摧殘自己呢?道理說清了,學生選擇了積極向上的不吸煙的同學為友,自然也就不吸煙了。
(5)提高學習興趣,豐富課余生活。經常搞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如知識競賽、書法比賽、開演唱會、對對聯、猜謎語等,用以增強學生競爭意識,增加其生活樂趣,把他們強烈的爭勝心、好奇心引導到對各種有益的活動比賽和各種科學知識的學習上去。如若這樣,學生就不會再借吸煙來滿足自己的獵奇心了。
(6)要廣泛持久地做好吸煙危害健康的宣傳工作,特別要充分說明吸煙對青少年智力和心肺功能的影響,使學生切實認識到吸煙是一種害人害己的行為,以便他們自覺抵制吸煙。對已經吸煙并有相當吸煙“歷史”的學生要經常組織他們參加有關煙草問題沙龍討論會。收看煙草對生態環境、青春期發育影響的電影、錄相、圖片,參觀醫學院解剖人體標本。
(7)應該及時對那些不吸煙者給予表揚。對那部分雖未完全戒煙、而已取得階段性“成績”的學生,向他們道一聲真誠而熱情的鼓勵詞,這樣比吃任何靈丹妙藥都更為有效。
(8)含維生素C后可產生對煙草氣味惡心的感覺,戒煙效果較好,易被學生接受。休閑時分送給他們口香糖咀嚼,以分散來自空間飄來煙味的誘惑。此外,體育活動也是戒煙最好辦法之
(三)小結
四種干預模式:健康教育:強調吸煙有害健康。社會影響:識別不良的社會因素,提高抵制能力;生活干預:交給生活技巧溝通及社交技能,提高認識和辨別力。認識發展干預:改變對吸煙的看法,合理解釋,正確疏導。
2、答:(一)原因分析 (3分)
(1)在生物因素上,酒精是致癮源,酗酒者有很強的酒精代謝酶系統,酗酒有遺傳傾向,同卵雙生酗酒高于一般人群,父母一方酗酒,子女酗酒的比例高,嗜酒者子女的酒精中毒發生率高出對照組的4~5倍,家族傾向的酒精中毒者發生年齡較早,多在20歲左右,中毒嚴重,需要治療。有人猜測,可能是因為機體先天缺乏某種必要的代謝物質,以酒精來彌補;也可能是某種物質過多,以某種方式促進了飲酒。種族的因素也有影響,比如東方人體內缺少醒脫氫酶,對酒精比較敏感,因此飲酒相對少,如果染上酒癖更容易中毒。生物因素的猜測尚缺乏實驗研究證實。
(2)在心理因素上,飲酒者常常是為了解除苦悶、緊張、焦慮和抑郁等不良情緒而開始飲酒,酒精很快使人感覺不到緊張和恐懼。飲酒行為是重要的“社會潤滑劑",可增加個人的勇氣與行為能力。社會適應不良的人會給自己開酒精處方。有人認為,酒精濫用和抑郁癥是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關系,濫用酒精是一種持續發展的精神病,酒精中毒是性格缺陷或環境適應不良的結果。嗜酒人格特征有:被動、依賴、自我中心、反社會行為、易生悶氣、缺乏自尊、對人疏遠等。青少年嗜酒的心理原因還有模仿、從眾、抗拒父母、表現獨立性等,用過量飲酒來毀滅自己,懲罰父母,或表達自己長大成人的愿望。
(3)在社會因素上,不同的時代、地區、民俗和社會文化影響到人們的飲酒行為。飲酒成癮有重要的社會文化和宗教根源,它是一個古老而又嚴重的世界性問題。古代人飲酒,除了藥用或宗教活動外,主要是娛樂和消遣;中世紀阿拉伯人將酒精蒸館法傳入歐洲,酒精被歐洲人認為是長生不老藥,是治療百病的萬靈丹,稱之“威士忌”,意為“生命之泉",借飲酒消遣作樂,在酒店進行社交娛樂活動。現代社會飲酒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節日喜慶、婚嫁宴請、商務洽談都免不了飲酒,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飲酒行為不斷強化,酒精的流行越來越少年齡和性別界限,在社會病理和個體精神病理的影響下,飲酒者極易發展成為酒濫用和酒依賴。
(二)解決方案(4分)
(1)認知療法:通過影視、廣播、圖片、實物、討論等多種傳媒方式,讓嗜酒者端正對酒的態度,正確認識舶酒的危害,從思想上堅持糾正飲酒的成癮行為。社會上輿論干預和強制的行政手段,對戒酒有絕對的效果,但應提倡主動戒酒。
(2)漸漸減量法:要有計劃地戒酒,切忌一次戒掉,以免出現成癮癥狀。
(3)借助藥物:由于飲酒是一種成癮行為,需要相當努力才能把這種習慣的不良行為改正過來。有時候借助藥物的幫助也是必要的,這樣能夠提高戒酒成功率。
(4)反惡療法:這是一種行為矯正方法。其目的是在飲酒時不但得不到欣快感覺,相反產生令人痛苦的體驗,形成負性條件反射。常用藥物配合。
(5)輔助方法:為了達到糾正不良習慣的目的,常常結合生物反饋、系統脫敏等輔助方法,以獲得滿意效果,不過這需要心理醫生的指導和幫助。
(6)家庭治療:舶酒往往給家庭帶來不幸,但對其進行制約的最好環境也是家庭。因此,家庭成員應幫助患者,讓其了解酒精中毒的危害,及樹立起戒酒的決心和信心,并與患者簽好協約,定時限量給予酒喝,循序漸進地戒除酒癮。同時創造良好的家庭氣氛,用親情溫情去解除患者的心理癥結,使之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7)集體療法:患者成立各種戒酒協會,進行自我教育及互相約束與幫助,達到戒酒目的。為了徹底戒掉飲酒習慣,最重要的是主觀認識,只有認識明確才有堅定信念,方可糾正習慣性飲酒行為。
(三)小結
酗酒也會成癮。由于酗酒者眾多人們在觀念上還難以接受它是一種吸毒行為。酒精對人腦組織的親合力大,依次抑制大腦皮層、脊髓、延腦,導致神經、精神癥狀,提高痛閡。對于青少年的生活多予以擔心和關注,讓他們遠離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家長和教師所必須要注意的。
小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