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術《素描頭像寫生》
【教學過程】
活動一:激趣導入
多媒體展示街頭畫家繪畫的視頻,并展示楊冪、鹿晗等明星素描作品,讓學生說一說這些明星都是誰?這些街頭畫家運用了什么方式進行描繪?
學生觀看視頻并回答,教師總結得出素描,進而引入課題《素描頭像寫生》。
活動二:描述分析
1.多媒體展示王式廓的《血衣》局部與丟勒的《母親》兩幅作品,引導學生欣賞并思考:畫家分別塑造了什么形象?
學生認真觀察并回答,教師總結:《血衣》塑造了一位悲痛欲絕的婦女形象,而《母親》則塑造了一位風燭殘年的母親形象。
2.繼續(xù)引導學生欣賞并追問:觀察分析兩個人物頭部的結構與明暗,看看畫家是如何運用素描技巧塑造形象的?(小組討論)
學生交流探討,教師總結:《血衣》以豐富的明暗調子表現形象,《母親》運筆輕重緩急極有分寸,而且比較洗煉,肖像的神態(tài)僅僅幾筆便躍然于畫紙上。兩件作品都充分體現了素描中光影與調子的神奇效果。
3.提出問題:畫家著重塑造了人物的哪些部分?
學生回答:著重塑造人物的五官、面部的骨骼、肌肉。
4.展示頭部骨骼與面部肌肉示意圖,請學生上臺標明其骨骼與肌肉的名稱。
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教師講解重點的結構與肌肉,并說明頭部的比例為“三庭五眼”。
活動三:示范講解
教師示范頭像寫生的步驟:
①觀察分析所畫對象的形象特征。
②起稿,畫基本形。找準人物頭部的報考和透視關系,保持自己的視點不變,注意畫面左側因透視而變得狹長的臉部。
③畫出頭部的基本結構,確定五官的位置。
④找出明暗交界線在面部及五官各部分的準確位置,注意額骨、顴骨、頜骨及鼻骨的轉折處和所有向下的面加以刻畫。
⑤深入刻畫五官并整體調整畫面。
活動四:實踐展評
1.分發(fā)照片,寫生一幅素描人像。
2.學生實踐,教師巡視指導。
3.學生自愿展示作品,教師組織學生從結構、明暗等方面進行評價。
活動五:小結作業(yè)
1.總結素描頭像寫生的方法,并激發(fā)學生對素描的熱愛之情。
2.搜集素描作品并欣賞。
【板書設計】
素描頭像寫生
比例:三庭五眼
步驟:觀察
起稿
確定五官位置
確定明暗關系
深入刻畫
高中美術《泥塑》
【教學過程】
活動一:激趣導入
播放《紅樓夢》經典橋段黛玉葬花,學生看視頻的同時教師提醒學生注意人物表情和動作,并提問:在沒有電影的古代,古人是如何留住戲劇經典片段的呢?
學生大膽聯想并提出假設,教師小結:古人為了留住這些片段,最常見的就是通過繪畫、雕塑等形式還原這些畫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其中的一種形式《泥塑》。借機引入課題。
活動二:描述分析
1.簡要回顧之前學生對于泥塑的了解,主要從材質特點、雕刻手法等幾個方面進行,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意見,同時溫故而知新。
2.教師展示不同種類的泥塑作品,請學生分小組為作品分類,從而引導學生了解古代的泥塑有兩類,一類是供玩耍的玩偶,一類是作為室內陳列品的戲劇題材雕塑、肖像等,稱為“案頭清供”。
3.教師通過PPT出示作品——無錫的惠山泥人《大阿福》,引導學生觀察并提問:作品描繪了什么形象?運用了什么形式進行表現?
學生觀察后作答,教師小結:作品是一件單獨的人物肖像,描繪了懷抱小獸的嬰孩形象。采用圓雕與浮雕相結合的形式表現。
4.繼續(xù)展示無錫的惠山泥人《大阿福》,引導提問學生:作品在造型與色彩上有什么特點?
學生結合之前所學知識,進行小組討論,師生共同總結:大阿福造型簡單而飽滿,色彩運用了綠色與紅色的結合,鮮艷醒目,增加了雕塑的趣味與生動,正是“三分塑,七分彩”的體現。
活動三:總結解釋
教師通過結合之前的分析與講解為學生小結:大阿福取材于古老民間傳說,有著鎮(zhèn)山驅獸、避災辟邪的吉祥寓意。藝術家們把民間喜聞樂見的色彩與傳統雕刻工藝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了生動的泥塑形象。而其中對于“三分塑,七分彩”的運用也正是傳統泥塑作品的魅力所在。
活動四:欣賞評述
教師展示天津泥人張的作品,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比較其與《大阿福》有何異同之處。
學生以美術學習活動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從題材、色彩、造型等方面進行自主分析,最終匯總意見展開研討會。教師根據學生的分析成果及課堂表現等因素,評價學生,注重表揚與鼓勵。
活動五:小結作業(yè)
1.師生共同總結泥塑的藝術特色,并引導學生要熱愛大自然,善于發(fā)現生活的美。
2.安排學生下課之后在博物館中尋找更多有趣的泥塑作品,在下節(jié)課進行分享展示。
【板書設計】
泥塑
1.種類:玩具、案頭清供
2.《大阿福》人物形象:懷抱小獸的嬰孩
3.《大阿福》特點:圓雕與浮雕結合;三分塑七分彩
4.對比:《大阿福》與天津泥人張作品
高中美術《日出·印象》
【教學過程】
活動一:激趣導入
PPT展示大自然風景圖片,并提出問題:畫家是如何將美麗的風景記錄下來的?
學生評述自己喜歡的照片,教師小結:這些畫家都是印象派的畫家,而印象派是西方美術史上描繪自然風光的重要代表流派,其中最重要的作品就是《日出·印象》,引入課題。
活動二:描述分析
1.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欣賞作品并提出問題:《印象·日出》是誰的作品,它與印象派名稱的由來有什么關聯?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日出·印象》是印象派大師莫奈的風景畫名作,是印象派名稱的由來。
2.引導學生繼續(xù)觀察《日出·印象》,并提出問題:畫作描繪了什么內容?
學生交流后并回答,教師總結:畫面描繪的是法國勒阿弗爾港口日出時的情景。
3.教師展示《日出·印象》與勒阿弗爾港口日出時的攝影作品,引導學生思考:畫作與真實的場景相比有什么不同?給你什么樣的感覺?
學生回答:畫作表現的更加的朦朧,景物的輪廓線都是模糊的,與真實的畫作相比仿佛是在描繪一種瞬間的印象。
4.繼續(xù)展示《日出·印象》的作品,請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分析畫作中的景物在色彩、造型上有什么特點?
師生共同總結:在色彩上運用了藍色、橙色、紫色等顏色,鮮艷明亮,并且層次豐富,善于抓住光線的微妙變化;造型上,不追求形體的輪廓,造型模糊。
活動三:總結解釋
1.提出問題:我們能從哪些方面欣賞印象派的作品?
總結:印象派注重色彩的表現、注重瞬間效果、表現自然光線,除此之外莫奈在造型上不追求外輪廓的精準性,而是用明顯的筆觸表現模糊的景物。
2.講解莫奈追光的故事,引導學生認真觀察自然。
活動四:欣賞評述
教師展示莫奈《草垛》、《睡蓮》、《盧昂教堂》等作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究其特點,看看在莫奈的這些畫作中是否也能找出與《日出·印象》相似的特點。
學生展開研討,教師在學生研討過程中進行巡視指導。
學生派代表闡述觀點,教師針對學生對于印象主義的理解、賞析語言的準確程度等多個方面進行評價。
活動五:小結作業(yè)
1.師生共同總結莫奈的藝術特色,并引導學生要熱愛大自然,善于發(fā)現生活的美。
2.查找資料并思考后印象派與印象派有什么不同。
【板書設計】
日出·印象
1.畫面內容:勒阿弗爾港口日出時的情景
2.感覺:朦朧
3.特點:色彩——鮮艷明亮、層次豐富;造型——模糊
4.印象派特點:重外光;重瞬間;重色彩
聲明:本文真題來源考生回憶及網絡渠道搜集,僅供考生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下載233網校APP,可獲取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
小編推薦:2019年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
真題推薦:歷年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
通關秘籍:教師資格證面試如何快速通關?233網校講師將面試情景還原,助你一舉攻下“結構化面試+試講+答辯”三大內容,實戰(zhàn)通關!免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