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題2分,共40分)
1.兒童發展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不同年齡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兒童發展的階段性特點決定了教育工作要()
A.循序漸進
B.有針對性
C.因材施教
D.抓關鍵期
【參考答案】B
【答案解析】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身心發展不同的總體特征及主要矛盾,面臨著不同的發展任務,這就是身心發展 的階段性。在此階段切記“一刀切”。所以,小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啟示我們,在教育中要有針對性。因此選B.
2.“現在我們教育中將引起的改變是重心的轉移......在這里,兒童變成了太陽,教育的一切措施要圍繞他們而組織起來。 ”這一兒童中心理念出自教育家()
A.洛克
B.康德
C.杜威
D.培根
【參考答案】C
【答案解析】杜威主張“兒童中心”,反對傳統的“教師中心”,他認為學校生活組織應該從兒童的興趣出發,以兒童為中心,使得一切教育主要是為兒童而不是為教師。題目中的話出自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因此選C。
3.小學班級管理中,既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礎條件,又是決定班主任工作成效的主要因素的是()
A班主任工作職責
B班主任自身素質
C班主任學生的質量
D對班級學生了解
【參考答案】D
【答案解析】班主任有效工作的前提是了解和研究學生,這也是保證班主任工作科學性、針對性、實效性的前提,因此答案選D
4.“讓學校的每一面墻壁都開口說話。”蘇霍姆林斯基這句話體現的德育方法是()
A陶冶教育
B榜樣示范
C實際鍛煉
D品德評價
【參考答案】A
【答案解析】“陶冶教育”是指教育者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優美的環境感染和熏陶學生的方法。“讓學校里的每一面墻壁都開口說話”強調的是學校環境對學生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選A。
5.小學開展經典朗誦活動時,對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說明教育對文化具有()
A繼承功能
B傳遞功能
C選擇功能
D創新功能
【參考答案】C
【答案解析】教育對文化具有篩選功能,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因此答案選C
6.根據1993年頒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相關規定,小學實行()
A.校長負責制
B.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
C.書記負責制
D.教職工代表大會制
【參考答案】A
【答案解析】根據1993年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相關規定,小學實行校長負責制。
7.在火情發生時,如果學生的衣服已經著火,教師首先應該采取的措施是()
A.大聲呼救
B.讓學生就地打滾
C.跑開取水
D.用手拍打學生衣服上的火焰
【參考答案】B
【答案解析】衣服著火時,應在地上來回滾動,利用身體隔絕空氣,覆蓋火焰,窒息滅火。但在地上滾動的速度不能太快,否則火不容易壓滅,因此,答案選B。
8.根據過度學習的研究,如果小學生讀4遍后能夠完整背誦一首詩,要達到最佳記憶效果,還應背誦()
A.2遍
B.4遍
C.6遍
D.8遍
【參考答案】A
【答案解析】過度學習指在學習過程中,實際學習的次數要適當超過剛剛能夠回憶起來的次數。研究表明,學習程度以150%為佳。超過150%,會因為學習疲勞而發生“報酬遞減”現象,學習的效果會逐漸下降。因此選A.
9.張老師在組織學生思考和討論時,常常激勵學生盡量列舉所有可能,這種思維訓練方法是()
A.分合法
B.清單法
C.試誤法
D.頭腦風暴法
【參考答案】D
【答案解析】頭腦風暴是訓練學生發散思維的極好方式。發散思維又叫求異思維、分散思維。是人們沿著不同的方向思考、組織當前的信息和記憶系統存儲的信息,產生出大量、獨特的心思想的思維。題中老師的做法是在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因 此選D.
10.根據動機水平與學習效果的關系研究,假如考試難度較小,要想學習動機的最佳水平一般應該()
A.極高
B.偏高
C.中等
D.偏低
【參考答案】B
【答案解析】一般情況下,學習動機水平增加,學習效果越好。但是動機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當動機水平超過一定的限度時,學習效果會下降。研究表明,動機的最佳水平隨著任務性質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較容易的任務中,工作效率隨動機的提 高而上升。因此選B.
11.有的小學生在學習英語字母“t”事,常常會發出漢語拼音“t”的音,造成這種干擾現象的原因是()
A.前攝抑制
B.倒攝抑制
C.消退抑制
D.雙向抑制
【參考答案】A
【答案解析】前攝抑制是指先前所學內容對后來所學信息的干擾。題中小學生先學習了漢語拼音“t”,影響了他學習英語字母的發音。因此選A.
12.媽媽要求小華必須完成作業以后才能看動畫片。這種做法符合()
A.負強化原則
B.替代強化原則
C.自我強化原則
D.普雷馬克原則
【參考答案】D
【答案解析】普雷馬克原則是用來幫助教師選擇最有效強化物的一種方法,是指用高頻行為(喜歡的行為)作 為低頻行為(不喜歡的行為)的有效強化物。題中做法符合此原理,故選D.
13.教師的知識結構中,小學英語教師所擁有的英語學科知識屬于()
A.一般性知識
B.條件性知識
C.本體性知識
D.實踐性知識
【參考答案】C
【答案解析】精深的專業知識又稱“本體性知識”,英語學科屬于英語教師的專業知識,因此選C
14.李老師在教學《落花生》時,讓學生談談做人該做落花生這樣的人,還是做蘋果石榴這樣的人,大家各抒己見。李老師運 用的教學方法是()
A.講授法
B.討論法
C.談話法
D.發現法
【參考答案】B
【答案解析】討論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進行探討、辯論從而獲取知識的方法,題目中教師讓學生就該做哪種類型的人這一問題進行討論,因此選B
15.“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這強調了教學評價應注重發揮()
A.導向功能
B.發展功能
C.反饋功能
D.管理功能
【參考答案】A
【答案解析】教育評價的導向功能是指教育評價本身所具有的引導評價對象朝著理想目標前進的功效和能力,這是由評價標準的方向性決定的。因為在教育評價中,對任何被評對象所作的價值判斷,都是根據一定的評價目標、評價標準進行的。這些評價的目標、標準、指標及其權重,對被評價對象來說,起著“指揮棒”的作用,為他們的努力指定方向。因此選A.
16.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通過課時比例調整使其保持適當的比重關系。這強調了課 程結構的()
A.均衡性
B.綜合性
C.選擇性
D.統一性
【參考答案】A
【答案解析】調整課時比例,使不同課程之間保持適當的比重關系,這體現了課程結構的均衡性,因此選A
17.教完古詩《草》后,于老師扮演耳背的奶奶,把“一歲一枯榮”聽成“一歲一窟窿”,讓學生糾正并解釋。
A.自然式
B.歸納式
C.游戲式
D.懸念式
【參考答案】A
【答案解析】調整課時比例,使不同課程之間保持適當的比重關系,這體現了課程結構的均衡性,因此選A
18.在一些農村教學點,老師在一節課內分別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這種教學組織形式是()
A.復式教學
B.道爾頓制
C.分組教學
D.個別教學
【參考答案】A
【答案解析】復式教學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年級的學生編在一個教室里,由一位老師分別用不同的教材,在一節課里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的一種特殊組織形式,因此,答案選A
19.羅老師教學《觀潮》時,播放了一段視頻讓學生感受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其貫徹的教學原則是()
A.啟發式原則
B.因材施教原則
C.直觀性原則
D.循序漸進原則
【參考答案】C
【答案解析】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多種手段引導學生觀察所學事物,或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所學事物,引導學生形成對所學事物、過程的清晰表象,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從而使他么能夠正確理解書本知識和發展認識能力。直觀手段的種類包括實物直觀、模像直觀、語言直觀三種,題干中的視頻屬于模像直觀,因此選C
20.學校中的“三風”是指校風、教風和學風,是學校文化的重要構成,就其課程類型而言,它主要屬于()
A.學科課
B.活動課程
C.顯性課程
D.隱形課程
【參考答案】D
【答案解析】隱性課程是學校情境中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的課程,隱性課程具有潛在性和非預期性,如師生關系、校風、學風等,因此選D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你每小題10分,共30分)
21.簡述皮亞杰理論中7-12歲小學生思維發展的特征
【參考答案】7-12歲的小學生處于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的具體運算階段。在這一階段,小學生思維發展特征是 :
(1)思維中形成了守恒觀念;
(2)思維運算必須有具體的事物支持,可以進行簡單抽象思維;
(3)理解原則和規則,但只能刻板遵守規則,不能改變;
(4)思維具有可逆性。
22.簡述學校聯系的基本方式
【參考答案】學校可以通過與家庭相互訪問、建立通訊聯系、定時舉行家長會、組織家長委員會的、舉辦家長學校等途徑加 強與家庭之間的聯系
23.簡述教育研究中文獻檢索的基本要求
【參考答案】一般而言,教育研究中,文獻檢索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校閱要全面,即全面性,放寬視野,檢索內容要客觀全面。
(2)檢閱要認真細致,即準確性。
(3)勤于積累,要善于運用多種檢索方法,建立個人資料庫。
(4)善于思索,用創造性思維綜合分析檢索材料。
三、材料分析題(本大題2小題,每小題20分,共40分)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
24.為讓班會開得更成功,我選了一篇課文改成劇本,準備排演課本劇。第二天,我在班上說了這一想法,很多同學都表示贊 同。這時,我聽到小雯和同桌小聲議論:“老師怎么選這篇課文,又長又不好讀。”“你管呢,讓你演什么就演什么唄。”“我可不想演 ”。聽到這兒,我心一沉。下課后,我請小雯來辦公室,讓她談談自己的想法。她說:“老師,我覺得您選的課文不好。而且每次您都是 寫好的劇本讓我們演,能不能讓我們自己試一試。”她的話讓我突然意識到他們長大了,并不希望老師什么都“包辦代替”。于是,我把 這項任務交給了小雯,她高興地接受了。接下來,她就忙著和同學選課文,編劇和做道具.......其間還給我做參謀。班會如期召開,課本劇表演非常成功。
問題:(1)談談本案例在班級管理方面給你的其實(10分)
(2)作為班主任,應樹立怎樣的學生觀?(10分)
【參考答案】
(1)本案例給我們的啟示是在班級管理中,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通過班級管理滿足學生的發展, 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在班級管理中,教師必須要轉變觀念,把學生當作班級管理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在班級管理中的主體作用。材料中的教師 通過標牌課本劇的形式來促成班會的良好效果,這是一種較為創新的做法,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值得肯定。在小雯同學有不同意見時, 教師并沒有加以斥責,而是私下談話,了解緣由,并肯定了小雯的想法,將編排課本劇的權利大膽交給學生,這樣極大的尊重了學生的自 我意識,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達到了良好效果。
因此,只有樹立科學的班級管理理念,采取有效地班級管理措施,才能真正發揮班級管理的功能,使學生得到充分的、全面 的發展。
(2)班主任應該將學生視作發展的人、獨特的人和具有獨立意義的人。學生是發展的人意味著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這 就要求教師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我們要注重到學生發展的已有水平,更要考慮學生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在此基礎上確定教學目 標并采取合適的教學手段與措施。
學生是獨特的人意味著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與成人之間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就要求教師 應該用全面的、辯證的眼光看待學生,尤其是要注重一個班級里學生的不同需求與差異,從而做到因材施教。
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意味著學生是獨立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就要求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從學生興 趣出發,創造情境讓學生發揮自我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得到全面而充分的發展。
25.吳老師用投影儀出示了一道開放題,3位老師帶50名學生去參觀植物園。票價分別是:成人每人10元、學生每人5元、團體 (10人以上)每人6元。問題是:怎樣買合算?很快,很多同學該出了答案:老師和學生一共需要花費280元。小宇提出了另一種方案:“ 把老師學生湊成10人的組,剩下的同學按照5元的票,一共花費275元,比280元少了5塊錢。”吳老師笑著點點頭,其他同學聽了若有所思 ,有的似茅塞頓開。小思卻說:“不就少了5塊錢嘛!”他滿不在乎地說:“老師,都出去玩了,誰還在乎這5塊錢啊?”其他同學也附和 到:“就是,5塊錢算什么!”
問題:(1)如果你是吳老師,如何應對這一狀況?(10分)
(2)談談在教學中如何貫徹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統一思想。(10分)
【參考答案】(1)如果我是吳老師,我會這樣來處理問題。
首先,表揚踴躍發言的同學。對于同學們的積極思考予以肯定,教師及時的強化可以增強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有利 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促進在之后的教學中更加主動資源的學習。
其次,發揮教育機智,將“五塊錢是否重要?”作為一個問題,讓學生自由發言,引導他們養成節約的意識。在該過程中, 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主體性,積極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習得節約的美德。
(2)貫徹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統一的原則,首先教師要做到教學的科學性,即保證知識的系統性、科學性。其次,教師要結合 教學內容的忒單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通過各個環節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思想水平。
四、教學設計題(本大題2小題,26,27,任選一題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一小題計分,40分)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