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14分,共42分)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
30.材料:
一天午后,一群小孩子在田間的小路上追逐著一只蜻蜓。突然,蜻蜓猛地撞在樹干上摔了下來。翠貞撲上去捉住了它,幾個孩子搶著要,鬧成一團。陶行知恰好從村里走出來,見他們在捉蜻蜓玩,便停下腳步,慈愛地撫著翠貞的小辮子問:“翠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嗎?”翠貞想了一下,回答道:“吃蟲子。”“吃露水。”另一個男孩說。孩子們七嘴八舌地搶著說:“吃草.吃樹葉,吃泥土!”
陶先生拉著孩子們坐在田埂上說:“還是翠貞說得對。蜻蜓吃蟲子,蒼蠅、蚊子、水里孑孓它都吃,你們說蜻蜓是不是我們的好朋友?”陶行知從翠貞手里取過蜻蜓,高高舉起,陽光下,蜻蜓的圓眼睛一閃一閃的,尾巴一撅一撅的。陶先生又問:“蜻蜓尾巴有什么用。誰知道?”“蜻蜓用尾巴在河里點水。”“尾巴是指方向的。”陶行知將蜻蜓小心地翻過去,指著它的尾巴說:“你們看,它的尾巴是一節節的,又細又長。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調整方向。在它餓極時,會將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過,以后又會長出來。”接著他將蜻蜓的頭部對著孩子們說:“它的眼睛很大,結構很復雜,是由成千上萬的小眼睛構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蟲子……”孩子們入神地聽著,一個小男孩伸出小手,小心翼翼地撫摸了一下蜻蜓的尾巴。陶先生說:“孩子們,我們觀察生物,切不可將它捉來弄死。一只蜻蜓一年可以為人類消滅成千上萬只蚊子。你們看,它在大自然中飛來飛去。多么自在.多么活潑!”
問題:
請運用新課改的教育觀分析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行為。(14分)
31.材料:
一次公開觀摩課上一位二十多年教齡的女教師,在課堂上并沒有頻頻去叫那些反應機靈,學懂會用的好學生,而是善于捕捉那些不敢大膽發言,沒有勇氣回答問題的差生。一位女孩被老師叫起來回答,結果是過于緊張,滿頭大汗,不知所措。這時老師讓她坐下來,平靜一下語氣溫和地說了句:“沒關系,老師知道你會了。只是過于緊張而暫時想不起來,以后經常鍛煉就好了。”這堂課使人感到,女教師用自己的愛在點燃膽怯者的智慧之火,讓學生受到“我有被愛的權利”;更讓這位學生從此樹立了自信,越來越陽光開朗。
問題:
請從教師職業道德行為角度,評析該教師的教育行為。(14分)
32.材料:
生態整體主義的核心思想是:把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作為最高價值而不是把人類的利益作為最高價值,把是否有利于維持和保護生態系統的完整、和諧、穩定、平衡和持續存在作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為評判人類生活方式、科技進步、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終極標準。
國內外有一些學者把生態整體主義稱為“生態中心主義”。這并不準確,甚至可以說是用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的思維方式來誤解生態整體觀。生態整體主義的基本前提就是非中心化。它超越了以人類利益為根本尺度的人類中心主義,它要求人們為了生態整體的利益而不只是人類自身的利益自覺主動地限制超越生態系統承載能力的物質欲求、經濟增長和生活消費。人類真的可以做到超越自身局限進而站在整個生態系統的高度考察問題嗎?回答是:不僅可能而且必要。固然.人像其他生物一樣.具有從自己的角度認識事物并為自身的利益攫取生態資源的本性;但這并不能成為人類不能、也不該為生態系統整體利益考慮的理由。人是唯一有理性的物種,人是高貴的物種。人的理性曾經使得他超越了萬物,把自己視為世間唯一的主宰和管理者:而今,理性也可以而且必須使他超越自身的局限性,站在生態系統整體的高度去保護自然萬物。人類還是有同情心的物種,同情心使人類能夠超越自身的視野、經驗和利益的局限去認識和關懷萬事萬物。如果人不能超越自身的局限,不能設身處地地為他者考慮,那么,在人類社會的范圍里,人們不可能做到超越個人中心、男性中心、白種人中心。否認人類能夠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的邏輯.與否認人類能夠拋棄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的邏輯是完全相同的。
人是有局限的物種,也是還在演進和變化的物種,在演化進程中也曾經犯過無數的錯誤。從生態危機和生態整體觀的角度來看,人類幾千年來所犯的最致命的錯誤,就是自己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為尺度,沒有清楚而深刻地認識到與人類長久存在密切相關的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和整體價值。這個錯誤導致了無數可怕的、難以挽救的災難。今后,如果人類還要繼續以自己的意愿為唯一判斷標準,則必將犯更多、更可怕的錯誤,直至自己走向滅亡。生態整體主義倡導人類跳出數千年來的1日思路,努力去認識生態系統,進而將認識到的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作為衡量人類一切觀念、行為、生活方式和發展模式的基本標準,為防止人類重蹈覆撒、為人類緩解乃至最終消除生態危機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思維方式和思想根源。
(1)聯系全文,回答文中畫線一句中“可能”“必要”的含義。(4分)
(2)結合選文內容,聯系實際,談談你對“當今世界還有許多貧困人口連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都得不到滿足,談何關照生態整體?”這種說法的理解。(10分)
三、寫作題(本大題1小題。50分)
33.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長成大樹。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結出果實。同樣的,不是每一個人都能享有完美的人生,不是每一顆心靈都能獲得寧靜,也不是每一份情感都能走向永恒。缺憾,是一種常態。是理應坦然面對的存在。
要求:用規范的現代漢語寫作。自定立意,自擬題目,自選文體。不少于800字。
試題推薦>>2016年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試題 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