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雙選題(每小題2分,每題有兩個正確答案。10題,共20分)
1.歷史上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可以歸結為( ?。﹥煞N教育價值觀。
A.社會本位
B.理性價值觀
C.個人本位
D.感性價值觀
2.教師的職業(yè)角色除了教育者之外,他還是( ?。?。
A.教學主導者
B.文化傳播者
C.監(jiān)護者
D.研究者
3.《學記》體現的教學原則有( ?。?。
A.直觀性原則
B.啟發(fā)性原則
C.循序漸進原則
D.因材施教原則
4.教育目的的社會制約性是指( )。
A.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一定社會的教育目的
B.教育目的為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和科技發(fā)展水平所制約
C.受教育人口的規(guī)模對教育目的的制約
D.學校發(fā)展規(guī)模對教育目的的制約
5.“人的發(fā)展是由人的本能決定的,后天的環(huán)境和教育只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這一觀點的代表人物是( ?。?BR>A.英國的高爾登
B.美國的霍爾
C.美國的華生
D.美國的吳偉士
6.課程按學生選擇課程的自主性可分為( ?。?BR>A.基礎性課程
B.拓展型課程
C.選修課程
D.必修課程
7.新課程以( ?。槔碚摶A。
A.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
B.多元智能理論
C.自然主義理論
D.實踐主義理論
8.發(fā)展先進生產力的第一要務是( )。
A.素質教育
B.科教興國
C.實施全民教育
D.人才強國
9.目前我國中小學課堂教學常用的直觀感知的方法包括( )。
A.演示法
B.參觀法
C.討論法
D.談話法
10.下列屬于教育學專業(yè)期刊的是( )。
A.《教育研究》
B.《中國教師報》
C.《中國教育學刊》
D.《中國教育報》
三、判斷題(每小題1分。10題,共10分,正確的請打“√”,錯誤的請打“×”)
1.“傳授——接受”模式是現代教學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教學模式之一。( ?。?BR>2.美國學者布魯納在1949年出版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被認為是現代課程理論的奠基石。( )
3.“課程”與“課”是同一概念,“課”是“課程”的簡稱。( ?。?BR>4.教學中的啟發(fā)不是讓學生自發(fā)地看,而是要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地觀察,教師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 ?。?BR>5.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的過程。( ?。?BR>6.學生認識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直接經驗。( ?。?BR>7.教育從生產勞動中第一次分離的標志是學校的產生。( ?。?BR>8.法國思想家盧梭是教育目的的社會本位價值取向代表人物。( ?。?BR>9.多元智力理論認為教育教學不應追求個性化。( ?。?BR>10.德育要賦予每個個體以科學的價值觀、道德原則和行為規(guī)范,這體現了德育個體功能的生存功能。( ?。?/P>
試題推薦:
2011-2013年中學教師資格最新試題免費體驗,給你最真實的考場??!
備考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