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簡答題
39.信息技術對教育產生的影響是:(1)信息技術改變著人們關于知識的觀念。(2)信息技術改變著人們關于學習和教育的觀念。(3)信息技術的日益成熟和普及為實現教育的第三次飛躍提供了平臺
40.素質教育思想的基本觀點是:(1)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2)素質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3)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體發展的教育。(4)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創新精神為重點的教育。
41.教師的專業素養包括以下幾方面:(1)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42.啟發性原則的含義: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的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地能力。貫徹啟發性原則地基本要求是:(1)調動學生學習地主動性。(2)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學生地邏輯思維能力。(3)讓學生動手,培養獨立解決問題地能力。(4)發揚教學民主。
43.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地地位與作用:(1)班主任是班級建設的設計者。(2)班主任是班級組織的領導者。(3)班主任是班級人際關系的藝術家。
四、論述題
44.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規律
(1)個體身心的發展的順序性。個體身心的發展在整體上具有一定的順序,身心發展的個別過程和特點的出現也具有一定的順序。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證明,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在個體的道德認知過程中,也具有普遍的推廣意義,人的道德認知遵循著從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發展過程。這對于教育工作有非常重要意義。
(2)個體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身心發展不同的總體特征及主要矛盾,面臨著不同的發展任務,這就是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前后相鄰的階段是有規律地更替的,在一段時期內,發展主要表現為數量的變化,經過一段時間,發展由量變到質變,從而發展水平達到一個新的階段。
(3)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表現在兩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發展速度,在不同地年齡階段變化是不平衡的。發展不平衡地第二個方面是不同方面發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焦躁的年齡階段就已達到較高地發展水平,有的則要到較晚地年齡階段才能達到成熟的水平。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發展現象,越來越引起心理學家的重視,心理學家提出了發展關鍵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謂發展關鍵期是指身體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機能和能力最適宜于形成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對個體某一方面的訓練可以獲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發揮個體在這一方面的潛力。錯過了關鍵期,訓練的效果就會降低,甚至永遠無法補償。
(4)個體身心發展的互補性。互補性反映個體身心發展各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它首先指機體某一方面的機能受損甚至缺失后,可通過其他方面的超常發展得到部分補償。互補性也存在于心理機能與生理機能之間。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緒狀態對整個機能起到調節作用,幫助人戰勝疾病和殘缺,使身心依然得到發展。互補性告訴我們,發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見的,有些卻是隱現的,培養自信和努力的品質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
(5)個體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個體差異性在不同層次上存在。從群體的角度看,首先表現為男女性別的差異,它不僅是自然性上的差異,還包括由性別帶來的生理機能和社會地位、角色、交往群體的差別。其次,個別差異表現在身心的所有構成方面。其中有些是發展水平的差異,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現方式上的差異。在教育工作中發現研究個體間的差異特征,做好因材施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考試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