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28題16分,第29題16分,第30題20分,共52分),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
28.材料一波波湖是玻利維亞“第一大咸水湖”,是野生動物的水源地和棲息地。當地居民以捕魚業為主,周邊地區多采礦業。根據2016年2月9日歐洲航天局公布,經衛星獲取的圖像證實,受氣象變化等因素影響,波波湖已完全干涸。
材料二下圖為玻利維亞地形圖和波波湖衛星圖片。
問題:
(1)分析波波湖干涸的主要原因。(8分)
(2)說明波波湖干涸可能會給當地帶來哪些主要影響。(8分)
29.材料:
考試是教學評價的主要方式,命題是考試的基礎。首先要確立考試目的即立意,為命題提供指導。單項選擇題的命題需要體現立意,題干語言精練,選項獨立,答案唯一。
劉老師在命制高一下學期期末測試卷時,設立了一組單項選擇題,題目如下:
全球優質釀酒葡萄種植區主要集中分布在南北緯30°~50°的大陸西岸。下圖示意全球主要釀酒葡萄產區,讀圖完成1—2題。
1.全球優質葡萄產區所在地的氣候類型主要是( )
A.溫帶海洋性氣候
B.溫帶大陸性氣候
C.地中海氣候
D.亞熱帶季風氣候
2.與國外其他葡萄產區相比,我國新疆吐魯番成為優質葡萄產區的有利條件是( )
A.光照充足
B.降水量多
C.晝夜溫差大
D.土壤肥沃
問題:
(1)簡述該組試題的立意,并從立意、情景、設問方面分析其優點。(8分)
(2)分析選項設計存在的共同問題,在不改變備選項敘述的情況下,修改第二題備選項。(8分)
30.材料:
地球表面形態是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褶皺和斷層是兩種常見的地質構造。
下面是王老師關于高中地理“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的說課片段。
說教學過程:
在褶皺內容部分,教授褶皺的概念,要求學生在書上找出相應的內容,畫出關鍵詞。接下來,選用適當的教具模擬并說明褶皺的形成過程及基本形態,并列舉我國典型的褶皺山脈;然后,提供“背斜谷,向斜山”的相關圖片資料引發學生思考,最終得出正確答案;最后,運用表格形式梳理并總結背斜和向斜的特點,加深學生記憶。
在斷層的內容部分,教授斷層的概念,要求學生在書上找出相應內容,畫出關鍵詞。觀察教材中的示意圖,并講解斷層的含義及其結構。
問題:
(1)指出上述“說教學過程”片段中所選用的教學方法。(4分)
(2)分析上述“說教學過程”片段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舉一例說明如何改進。(10分)
(3)“說教學過程”僅是說課的要素之一,列出說課還應包括哪些要素。(6分)
四、教學設計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24分)
31.閱讀關于“環境承載力”的圖文資料,按要求完成教學設計任務。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的內容要求:“說出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書中關于“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部分內容。
28.(1)自然原因:全球氣候變暖,蒸發量增加;降水量減少,水位降低。
人為原因:農業、工業迅速發展,水資源利用率低,生產用水量增加;人口激增,生活用水量增加。
(2)區域內水汽減少,年降水量減少;沒有湖泊的調節作用,氣溫的年較差增大;氣溫升高,蒸發旺盛,風力增強,加劇土壤退化,加劇荒漠化;生物多樣性減少。水源減少,農業、漁業等產業衰落;人們無法維持生計,大量外遷。
29.(1)立意:常見氣候在全球的分布;農業分布與氣候類型之間的關系;農業的區位因素。
優點:在立意方面,不僅考查農業的區位因素,也考查氣候類型在全球的分布。
在情景方面,以全球優質釀酒葡萄種植區(南北緯30°-50°的大陸西岸)為學生提供線索。
在設問方面表述準確、簡練、有意義。
(2)①選項設計存在的共同問題:兩個題目均有兩個選項為正確答案,但是該老師設計的是單項選擇題。
②A.地形平坦B.降水量多C.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D.土壤肥沃
30.(1)講授法、演示法、地圖法、觀察法。
(2)①以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為主,沒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褶皺內容部分,教授褶皺的概念,要求學生在書上找出相關的內容。
改進:學生閱讀教材,總結褶皺的概念及概念中需要注意的關鍵點。
②跳過正常地貌“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直接講解特殊地貌“背斜谷,向斜山”,
知識跨度大,沒有考慮學生學情和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
(3)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說教學重難點、說教法、說學法、說板書設計等。
四、教學設計題
31-(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能說出并理解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合理容量這兩個概念。
②能分析出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合理容量這兩者的影響因素。
③能結合概念和影響因素區別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合理容量。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借助具體的案例,分析某地區的環境承載力、人口合理容量及其影響因素,培養分析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樹立正確的人口觀和資源觀。
(2)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大家知道人口過多會帶來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糧食不足,供水不足等等。我們也知道,世界人口現在已經達到60多億,而且還在不斷地增長,那么大家思考過嗎?我們地球上最多能養活多少人呢?
教師展示“世界人口增長曲線圖”。
學生:觀察“世界人口增長曲線圖”。
教師:這個就是我們今天要一起學習的第三節內容“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導入,承上啟下提問。
環節二講解新課
教師:首先我們來看什么是環境承載力,大家在課本上找出環境承載力的概念,并找出關鍵詞。
學生:閱讀教材找出相關概念。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學。
教師:衡量環境承載力的指標是什么?環境承載力的大小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響?
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歸納總結:人口數量、資源。
教師:自然界環境要素如陽光、空氣、淡水、土地、生物等等,這些資源對人類而言不可或缺,它們是怎么影響環境承載力大小的呢,它們影響程度一樣嗎?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
學生:分小組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不同因素對環境承載力的影響是不同的。最主要取決于:某區域稀缺的因素。剛才提到的環境承載力大小主要是從單一因素來考慮的,也可以從自然環境系統來考慮。總之,從全球范圍來看,在一定時期和一定技術條件下,自然資源都是有限的。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識。
教師:我們從環境承載力來討論了地球上最多能養活多少人,這是從有限的資源角度來說的,它是人類生存的一個警戒值。那么從經濟、人口、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來說,大家可能要問到另一個問題:地球上到底適合養活多少人呢?我們來看另一個概念:人口合理容量。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找出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并說出與環境承載力有何區別。
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回答。
教師點撥:從概念上我們發現一個地區的人口合理容量不僅受自然資源的影響,還應考慮什么?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該地區的經濟社會條件,例如:技術、智力等條件。
教師:影響一個國家或地區合理人口容量主要因素有哪些?
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學生分小組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主要受三個因素的影響:自然環境的優劣、地域的開放程度、科學技術水平和消費水平。說明:人口合理容量具有相對性。相同歷史時期的不同地區、不同歷史時期的同一地區,其人口合理容量不同。比如說當今的美國和中國,新中國成立之前和現在的中國,人口合理容量不一樣。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和小組合作交流能力。
環節三課堂小結
教師:大家來總結一下,環境承載力和合理人口容量有什么區別?
學生:學生列表進行對比總結。
設計意圖:通過表格比較,認識環境承載力和合理人口容量的區別。并培養學生的對比分析能力。
查分關注>>2016下半年教師資格證成績查詢時間 合格分數線 成績有效期
筆試,下次一定過:告別盲目備考,講師為你講解90%必考點,點擊進入>>
提前備戰面試:2016年教師資格證面試考什么?講師為你還原面試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