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
1.學習古詩詞中“月亮”意象,教師請學生舉出古人借月亮抒發對親人思念之情的例子,下列適合的是( )(???
A.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B.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陸游《游山西村》)
C.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李煜《相見歡》)
D.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2.學生閱讀《朝花夕拾》,學習了閱讀散文集的基本方法,教師準備再向學生推薦一部自主閱讀的散文集,下列適合的是( )
A.孫犁《白洋淀紀事》
B.沈從文《湘行散記》
C.斯諾《紅星照耀中國》
D.法布爾《昆蟲記》
3.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文學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主題活動,讓小組提交閱讀交流的作品,下列不適合的是( )(易混)
A.魯迅《社戲》
B.劉成章《安塞腰鼓》
C.老舍《濟南的冬天》
D.汪曾祺《昆明的雨》
4.教師在講解“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時,指出兩句的意思是交錯互補的,請學生再找出一個例子加以體會,下列適合的是( )(常考)
A.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
B.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C.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D.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5.學習朱自清的《春》,教師講解“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一句的修辭手法,補充該修辭手法的例句,下列適合的是( )
A.正是一朵一朵花,組成了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宗璞《紫藤蘿瀑布》)
B.我父親突然好像不安起來,他向旁邊走了幾步(莫泊?!段业氖迨逵诶铡?
C.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樣強壯,而且不能冒險(莫頓·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D.以前那種猛烈而干燥的風,變成了飄著香氣的微風(讓·喬諾《植樹的牧羊人》)
6.學習戲劇單元,教師指導學生體會“在臺詞中融入唱詞、民謠、快板等元素”的藝術效果,舉出具有這種特征的作品,下列不適合的是( )
A.孫鴻《棗兒》
B.老舍《龍須溝》
C.魏明倫《變臉》
D.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
7.古詩中某些句子因為蘊含哲理而被后人反復引用,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某教師安排學生匯編這類詩句,下列不適合的是( )
A.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B.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C.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8.某教師學習《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針對“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志,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寫出讀后感,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
A.閱讀書報雜志是提升鑒賞能力的有效途徑
B.閱讀書報雜志對精神世界的影響更為強烈
C.閱讀文學作品有助于積累多樣的寫作素材
D.鑒賞文學作品應該具有同樣的個性化體驗
9.教研室研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教師們圍繞“寫作教學和評價”各抒己見,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易錯)
A.不同學段的寫作教學應當按照統一標準進行
B.寫作教學應當根據學生的困難適時提供指導
C.寫作評價結果必須采用書面方式分等級呈現
D.寫作評價過程應該以教師的全面批改為中心
10.教科書中《賣油翁》設置了一道練習題:“有人可能會問:高超的箭法真的能等同于往壺里罐油嗎?好箭法真的只是‘手熟’而已嗎?再讀課文,談談你的看法?!睂幷咭鈭D的分析,下列不恰當的是( )(常考)
A.強化學生審美意識,培養審美情趣B.鼓勵學生展開討論,表達個人觀點
C.引導學生重讀課文,整合關鍵信息D.促進學生深度思考,學會質疑探究
11.閱讀《春望》教學實錄片段,按要求答題。
師:“國”對于杜甫來講,那么重要嗎?“國”意味著什么呢?
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或’者,邦也,從口從戈以守一。一,地也?!苯忉尅皣睘橐黄惺勘匦l的疆城。
(投影并講解)“國”字有兩種解讀:其一,國都,指京都長安。(朱東潤.春望[A].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編第1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10-111)其二,國家。杜甫今存詩歌1400余首,“國”字共出現127次,經統計分類,有50多例解釋為“國家”。
對上述教學實錄片段的相關分析正確的是( )
A.增加積累,認識更多的繁體字
B.理解詞義,給學生釋義的方法
C.通過實踐,學會查字典的方法
D.激發興趣,了解不同的造字法
12.閱讀某教師《海底兩萬里》教學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題。
文學名著閱讀,其核心當然在于閱讀,沒有閱讀,就沒有對情節的了解和把握,就無法明確整部作品的脈絡和主線,自然也就不可能對整部作品的主題、情感作出深刻的理解。八年級的學生,缺乏閱讀的自覺性,而且也缺乏閱讀的技巧方法,只是粗略閱讀,圖個“有意思”。如果沒有老師的引導,學生往往不會主動深入地探究文本,思考作品背后的深刻內涵。也就是說,讀完一本名著不容易,讀懂一本名著就更難了。因此,在學生的文學名著閱讀中,老師一定要發揮自身的指導作用。
在我原先的設計中,學生每天要閱讀《海底兩萬里》兩節內容,并對各節的主要內容進行概括,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名著最基本的情節。而在后續的設計中,我發現僅這樣并不能促進學生對名著的深入理解。受其他老師啟發,我安排學生在周末選擇作品中最打動自己的三個情節來配畫,并說明理由。
對上述教學反思片段的相關分析,正確的是( )
A.配畫的教學設計是為了有效地梳理全書的情節
B.學生每天的文學名著閱讀量必須有統一的要求
C.名著閱讀導讀作業可以既有限定性又有選擇性
D.沒有老師的指導,初中生就無法讀完一本名著
13.閱讀兩位教師教學《中國石拱橋》的課堂小結,按要求答題。
教師甲: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發現了嗎?要說清楚一個事物,就要注意先說什么后說什么,還要注重怎么說。比如把一個不熟悉的事物介紹給別人,可以用熟悉的事物來替代它。再比如,準確地列出數字就使得說明更加科學嚴謹。如果能把一個事物分類進行介紹,就會更加清楚明白。
教師乙:今天學了《中國石拱橋》,中國石拱橋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我們應該很好地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又建成了各種各樣的橋,這是古人不能想象的。我們還要通過我們的智慧與汗水建造通往幸福生活的美麗橋梁。
對上述課堂小結的相關分析,正確的是( )
A.教師甲的總結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對事物進行準確說明
B.教師乙的總結能夠讓學生準確地理解說明對象的特征
C.兩位教師的課堂小結詮釋了說明文閱讀的重點與難點
D.兩位教師的課堂小結給學生提供了解讀說明文的策略
14.閱讀某教師關于寫作教學的論文片段,按要求答題。
有些學生的習作,整體的段落安排比較清楚,但各段中的層次很不清。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學會按一定的順序組織句群,比如,空間順序、動靜關系等。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剖析教科書選文中某些段落的層次關系,學習有條理地表達。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第二段,有二百多字,寫了植物、動物,遠景、近景,靜態、報考,視覺感受、聽覺感受、味覺感受等眾多內容,層次清晰,堪稱典范。教師還可以提供一組課外材料,其中包含相互關聯的句子,但句子之間的語意聯系不緊密。重點引導學生按一定的層次組織這些材料,重新調整語序,寫成一段層次清晰的文字。
對上述教學論文片段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是( )
A.學生習作中的問題是教師選擇教學策略的依據
B.學生改進習作的層次問題需要掌握相關的知識
C.教科書選文均可作為訓練習作層次的典型材料
D.課外材料在習作層次訓練方面與課內形成互補
15.閱讀某教師設計的語文綜合性學習“匾額文化”活動方案,按要求答題。
活動一:了解匾額里的“錯別字”,猜猜匾額中“錯別字”的寓意,讓學生了解有些匾額里的字看似有誤,實際上有獨特的寓意。
活動二:理解匾額的獨特寓意。歸納匾額的不同類型,比較不同類型匾額的功能和懸掛的場合,理解其中的寓意。
活動三:探究匾額的文化內涵。小組合作,深入探究“全聚德”“同仁堂”等知名匾額的文化內涵,然后再說說自己看到的匾額,繼續在小組內談談這些匾額的文化內涵。
活動四: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幅匾額,配上文化內涵說明,送給最好的朋友。
對上述活動方案的相關分析,正確的是( )
A.活動一意在引導學生完成識字寫字任務
B.活動二側重訓練學生逆向發散思維能力
C.活動三能夠體現生活化的語文教學理念
D.活動四重在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二、案例分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16小題20分,第17小題8分,第18小題12分,共40分)
閱讀某教師《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學實錄片段,完成第16題。
師:課文中用了多個不同的動詞表達“走”,找一找。(學生找出相關動詞:“爬”“跑”“移”“攀”“探”“踩”等)
師:作者為什么要運用這么多與“走”相關的動詞?
生:是為了避免呆板和單調。
師:也有這一作用,不過,這些動詞可能包含著更加豐富的內涵呢,大家找找看。老師先舉個例子,我覺得“他們就朝一座懸崖飛跑而去”中“飛跑”兩字就用得很好,它寫出了活潑的童心,讓我們一下就感受到五個小男孩的活潑好動。
生:“一面跟著他們跑”的“跑”有意思,五個男孩頑皮果斷,是“飛跑”。而“我”先有所猶豫,后來被大家激將,才“跟著他們跑”,更多的是隨從,是好奇。
生:“蹲在小山道上,心驚肉跳,盡量往里靠”,“蹲”和“靠”字用得很好,寫出了“我”處境的危險、內心的恐懼。我們害怕的時候經常就是“蹲”著、“靠”著的。
生:“接著,他們又開始向崖頂攀爬”,這個“攀”字寫出了那些孩子動作的老練。
師:是啊,面對危境,其他的孩子因為有經驗,行動有板有眼,“攀爬”是沉穩?!芭省奔赛c出了孩子們爬山的熟練,又對比鮮明地襯托出“我”的膽怯。其實,還有“你把左腳踏到那塊巖石上”的“踏”字,可以看出父親的什么?能分析一下嗎?
生:這個“踏”字可以看出父親的智慧?父親不是直接去救孩子,而是一步一步教孩子下來:先讓孩子找到下面的巖石,然后告訴孩子具體的方法——“踏到那塊巖石上”。讓孩子覺得克服困難其實很簡單,就是利用好腳下的條件,一步一步地走出困境。
師:在父親的幫助下,兒子有變化嗎?
生:有的?!拔倚⌒囊硪淼厣斐鲎竽_去探那塊巖石,而且踩到了它”,這里的“探”字體現出“我”從膽怯謹慎變得勇敢,生命中注入了自信的瓊漿。
生:這里的“踩”字用得也非常好?!拔乙荒_踩在崖下的巖石上”,踩到了安全的地方終于完成了脫險的歷程?!安取弊挚坍嬃耸艿侥捵呦虺晒Φ暮⒆有蜗?。
師:父親在緊急關頭喚起了兒子的勇氣,更為兒子贏得了寶貴的人生經驗。今后,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都會想起這段難忘的經歷,從而增強自己的勇氣和信心?
[問題]
16.(1)評析該教師教學過程中提問的目的。(10分)
(2)評析該教師課堂反饋的方法和效果。(10分)
(1)該教師提問的目的是引導和點撥學生,讓學生能夠隨著教師的提問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梳理文章思路。教師提問“作者為什么要運用這么多與‘走’相關的動詞”以及接下來的引導讓學生能從文中人物的行為分析其心理,進而理解作者準確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提問“‘踏’字,可以看出父親的什么”引導學生在閱讀文章時要注意分析重點詞語,體會作者的表達意圖。“在父親的幫助下,兒子有變化嗎”的提問則更進一步地將學生引入了本篇文章中心思想的表達上,學生通過教師的提問很容易便想到了父親的行為對“我”的重要影響。
(2)①以提問的方法進行課堂反饋。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學生的提問獲得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的反饋。層層遞進的三個問題體現的是學生對文章中心思想的一步步解讀。
②以啟發式的課文分析進行課堂反饋。當學生的思想停滯或出現偏差時,該教師通過“這些動詞可能包含著更加豐富的內涵呢,大家找找看”“其實,還有‘你把左腳踏到那塊巖石上’的‘踏’字”等對課文的分析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幫助學生找到突破點,理解課文。
閱讀下面的學生習作,完成第17—18題。
讀書·實踐·收獲
①我曾為一段曼妙的鋼琴曲所觸動。那優雅的旋律深深地吸引著我,讓我下決心投入了鋼琴的學習,可未嘗試多久我便發現,自己所演奏出的不過只是一個個拼湊而成的斷音,盡管旋律可謂悅耳,卻始終無法打動人心。
②抱著這樣的煩惱,我翻開了《貝多芬傳》。在書中,我仿佛看見了那個身影——貝多芬,身患重病卻堅強地在琴前創作的身影。他的命運無疑是多舛的,可他卻沒有曲服,堅決而肯定地說道:“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失聰并未阻止他在音樂路上前行的腳步,他堅強地戰勝病魔,作出了一篇又一篇經典的樂章,讀到這兒,我的耳畔又一次響起了《命運交響曲》的旋律。此刻,這旋律是多么振撼激昂,比我之前所聽過的每一次都要更加猛烈,每一個音符都重重地擊在我的心頭,我看到了與命運搏斗的貝多芬,與這旋律所結合,于我而言更加震動二不覺間,我早已淚流滿面。
③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便是我所要實現的能打動人心的旋律。我不僅學習了樂理,還懂得了要使音符充滿情感,音樂才能更加飽滿。
④在書中,我得到了這樣的收獲。音樂不但是音律的結合,更包含了演奏者對樂曲的理解。每一個演奏者對音樂的看法不同,奏出的旋律的內涵也不同,是演奏者賦予了旋律第二次新生,讓音樂有了靈魂。正因人對旋律的表達與理解產生了共鳴,旋律才能稱之為真正的音樂,才能夠觸動人的內心,這便是書所教給我的道理。
[問題]
17.請從第②段找出兩個錯別字,從第③段找出一處病句,分別改正。(8分)
17.(1)錯別字:“曲服”應為“屈服”,“振撼”應為“震撼”。
(2)病句:“我不僅學習了樂理,還懂得了要使音符充滿情感,音樂才能更加飽滿”改為“我不僅學習了樂理,還懂得了只有使音符充滿情感,音樂才能更加飽滿”。
18.請指出該習作的一個缺點,并提出具體的改進建議。(12分)
缺點:文不對題
改進建議:文章題目是文章的關鍵部分,是老師首先看到的內容,一個作文的標題應該高度凝練地反映文章內容。因此,這篇作文應該換一個更能說明其內容的題目,或者讓文章內容同時反映題目中的“實踐”,使內容符合文章標題。
三、教學設計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19題20分,第20題20分,第21題25分,共65分)
閱讀文本材料和相關要求,完成第19—21題。
【原文】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探究·練習
一、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對“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理解,并另舉一兩個事例來證明這一觀點。
二、《孟子》文章以雄辯著稱,大量使用排比句,氣勢非凡。反復朗讀并背誦課文,從中舉一兩個例子做具體分析。
三、翻譯下列句子。
1.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2.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四、《孟子》中有不少歷代傳誦的名言警句,請從課文或課文以外的篇目中選擇一句作為你的座右銘,并說出理由。
單元介紹
學習本單元,要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大意;還要多讀熟讀,積累常見文言詞語和名言警句,不斷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預習提示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學大師,被尊為“亞圣”。查找資料,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處的時代。
借助注釋,通讀課文,了解大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相關要求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
學生情況
八年級,班級人數40人。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條件
教室配有多媒體設備,能夠演示PPT,播放音頻、視頻文件,投影實物等。
[問題]
19.從“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的角度,寫出你對《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學的認識,不少于200字。(20分)
語文課程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篇文章通過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闡發了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的深刻哲理。孟子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但他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的觀點,這樣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觀條件都說到了。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可以把重點放在啟發學生理解文中深刻哲理方面,注重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
20.根據上述材料,確定本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并具體說明確定的依據(不可照抄材料)。(20分)
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積累文言知識,掌握文章內容;理解孟子思想主張和在本文中的思想觀點。
②過程與方法:朗讀課文,分析作者如何層層深入論證論點;學習文章中用于敘述和議論的排比句式,理解文章說理的方法,體會文章邏輯嚴密而富于辭采的特點。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會人處于困境才會奮發有為,國無憂患往往遭滅亡的道理,培養艱苦奮斗、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確立依據:
①《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文言文閱讀目標為“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知識與能力目標重在引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培養獨立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②孟子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文章具有精彩的說理藝術,因此學習本篇課文時,分析孟子的論證方法、說理藝術有利于學生提高語言表達和口語交際水平。
③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因此要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要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
21.選擇其中一個教學目標,設計一個教學方案片段,簡要說明每個環節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25分)
過程與方法目標教學設計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理解了文中重要詞語的意思,并在這個基礎上翻譯了全文,還朗讀并背誦了全文。這節課,我們要繼續深入學習,了解本文是怎樣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議論的,并從中去品味、欣賞孟子文章的風格。
二、梳理文章內容,把握文章內涵
1.學習第一段。
指名讀第一段,探究問題:
(1)本段列舉了六位圣賢的典型事例,那么,這六位圣賢的共同點是什么呢?這在論證中屬于什么論證方法?小組討論交流,匯報,師生評議。展示六位圣賢的相關資料。
教師小結:第一段運用排比句式,列舉了六位由卑微到顯貴的歷史人物,說明擔負重任的人,事先必經受一番艱苦的磨煉,為下文將要說到的觀點提供了事實根據。
(2)理解“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這句話的作用,學生討論。
明確:“故”收束上文,歸納論證?!耙病北砭渲型nD,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3)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是什么?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概述其艱難困苦的狀況的?
明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边@是從思想、生活、行為三個方面來概述其艱難困苦的狀況的。
(4)“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呢?
明確:①能培養堅強的意志和毅力;②能發展一個人的才能。
2.學習第二段。
(1)為什么人在犯錯以后才能改正?(經過了主觀思想斗爭)
(2)文中哪句話是形容這種斗爭的情形的?(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3)這種思想斗爭的情況可以通過什么來了解?(色、聲)
(4)教師歸納:由此可見,孟子關于造就人才的觀點,不僅重視客觀環境的影響,也強調人的主觀因素。
(5)教師引導:可以設想,一個國家,國內如果沒有嚴格執法,直言敢諫的臣子,那國君就會怎樣?(胡作非為、獨斷專行……)國外如果沒有鄰國的侵擾,那國君就會怎樣?(安于享樂、驕奢荒淫……)如果這樣,那國家必將怎樣?(滅亡)所以,國君想把國家治理好,就得怎樣?(苦其心志……行拂亂其所為)
(5)齊讀最后兩句,感受文章深刻內涵。
3.全班朗讀課文,加深對課文層層深入論證論點的理解。
三、知識梳理
1.文章中為了論證論點列舉了六位古代圣賢,你能沿著作者的思路再列舉幾例嗎?(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歸納:韓信受胯下之辱成將軍;愛迪生經歷上千次實驗發明了電燈;居里夫人歷盡千辛萬苦發現了鐳;張海迪高位截癱自學成多國語言……
2.孟子認為造就人才需要客觀條件和主觀因素,但今天現實生活中有些人也經歷了許多磨煉卻沒有成才,原因是什么?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暢所欲言,師生評議,歸納:經歷艱苦磨難只是一個人成才的客觀條件,最重要的是一個人的主觀努力;經歷了磨難又沒成才,說明他主觀努力不夠。
3.作為一名現代中學生,面對當代飛速發展的社會,你如何理解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一至理名言?(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觀點的實質是以時刻堅持積極進取的精神為人生目標,本著這種精神,在我們學習和生活中,可以積聚智慧,砥礪意志,跨越艱難,提高精神境界,以民族的繁榮和祖國的昌盛為己任,追求高質量的人生。所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在當代仍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4.孟子在兩千多年前就警示人們要有憂患意識,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我們要不要有憂患意識?我們能不能耽于安樂?我們該憂患些什么?
學生熱烈討論、交流,總結: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我們仍要有憂患意識,不能耽于安樂。我們該憂患:個人價值的實現、民族大業的完成、人類美好的理想一
四、布置作業
1.《孟子》中有不少歷代傳誦的名言警句,課下同學們搜集一下,下節課與同學交流、討論。
2.根據你對文章的理解,
并結合社會現實寫篇500字左右的感悟,題目自擬。
微信掃碼下面二維碼進入教師資格微信學習群。
考試題庫>>教師資格證考試題庫試題免費刷
備考資料>>教師資格證各科思維導圖下載
零基礎如何備考?233網校零基礎取證班購課即送教材,5大基礎班級教學,給您備考指路,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