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上半年教師資格證考試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真題答案解析已發布,大家可以過來對答案啦!2018真題答案解析>>
2018上半年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真題答案【真題講師解析>>】
(來源于網絡)
一、單項選擇題
1、B.培根
2、A.《學記》
3、D.相對獨立性
4、D.學校教育
5、B.簡捷性
6、B.生產力發展水平
7、C.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
8、A.陶冶法
9、C.非指導性教學
10、A.學科課程
11、D.課程設計
12、A.文化層面
13、C.聯覺
14、C.場獨立型
15、D.正遷移
16、A.刺激分化
17、B.附屬內驅力
18、D.認知
19、B.厭惡干預法
20、A.學會調適和尋求發展
21、C.關注情境階段
二、辨析題
22、此題說法正確。教育的社會屬性包括:永恒性、歷史性、相對獨立性。其中相對獨立性包括三方面,分別是:質的規定性、歷史繼承性、與社會生產力和政治經濟制度發展的不平衡性。任何教育都具有歷史繼承性,教育要注意繼承與發揚本民族的傳統。
23、此題說法正確。教學是在國家教育目的規范下,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活動。教學是進行全面發展教育,實現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為個人 全面發展提供科學的基礎和實踐,是培養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的重要環節。因此,教學是學校實現教育目的基本途徑,但不是唯一途徑。除了課堂教學之外,課外活 動、社會實踐活動等也是實現學校教育目的的途徑。
24、此題說法錯誤。注 意的分配是在同一時間把注意力集中于兩種或兩種以上對象或活動上的特性,它是主動的,是注意的重要品質;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離開了心理活動所要指向的對 象,而被無關的對象吸引去的現象,它是被動的,是注意穩定性相反的一種現象。不能將二者混同,故上述說法是錯誤的。
25、正確答案:此題說法錯誤。知識是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后獲得的信息及其組織,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特征與聯系的反映。能力是指直接影響個體的活動效率,并促使活 動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征。知識是能力形成的基礎,并能推動能力的發展,能力影響知識的掌握水平和學習進度。但是知識的掌握并不必然導致能力的發展,知識 的掌握只有達到熟練程度,通過廣泛遷移,才能促進能力的發展,故上述說法不正確。
三、簡答題
26、參考答案:
(1)科學性與思想性統一。教材是直接反映教學內容的,所以在內容上一定要準確無誤。同時各學科教材還必須體現一定思想性,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各科教學中,力求結合本學科特點和不同年級學生的接受能力,對學生進行具體生動的富有感染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
(2)知識的內在邏輯和教學法要求的統一。教材體現為傳授知識的邏輯性和連續性,所以編寫教材時既要符合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順序,還要符合知識的邏輯順序。只有把兩者統一起來教材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3)易懂性。教材是學生學習的主要依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理解能力不同,所以教材內容的敘述要簡明、準確、生動,標題、結論要醒目,字體大小、用詞要適當。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容易讀懂教材。
(4)理論與實踐統一。教材既要有理論,又要通過實踐來驗證理論。教材要結合實際材料來論證理論。使學生通過教科書的學習既學會了理論,又能較好地應用理論。
(5)教材應具有開放性,應有利于學生改變呆板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觀察、實踐、資料搜集、合作交流以及體驗、感悟和反思活動,從而實現其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拓展其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6)教材應關注并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及時恰當地反映科學技術發展的新成果,增強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努力克服學科中心主義傾向。
27、參考答案:
(1)擁護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堅持四項基本原則;(2)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熱心班主任工作;(3)品行端正,能以身作則,為人師表;(4)教育思想端正,有一定的教育科學知識和一定的教學能力;(5)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和較強的責任心。
28、參考答案:
(1)學習動機的含義學習動機是指激發和維持個體學習活動,并將學習活動指向一定學習目標的動力機制,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這種動力機制表現為推力、拉力和壓力三種動力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
(2)學習動機的功能 ①激活功能 ②指向功能 ③維持功能
29、參考答案:
加涅根據學生的學習結果,把學習分為如下五類:
(1)言語信息的學習即掌握以言語信息傳遞的內容,學習結果是以言語信息表現出來的,幫助學生解決“是什么”的問題。
(2)智慧技能分為辨別、概念、規則、高級規則(解決問題)等。
(3)認知策略是學習者用以支配他自己的注意、學習、記憶和思維的有內在組織的才能,這種才能使得學習過程的執行控制成為可能。
(4)態度指對人、事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動。包括對家庭、社會關系的認識,對某種活動產生的情感等。
(5)動作技能又稱運動技能,如體操運動、寫字技能,它也是能力的一個組成部分。
四、材料分析題
30、參考答案:
(1) 材料中體現的德育原則是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發揚學生自身的積極因素,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克服消極因素, 長善救失,發揚優點克服缺點。材料中賈老師能夠了解到并認可學生心腸好、樂于助人、力氣大等優點,同時也教導學生要嚴格要求自己,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體現 了這一原則。
(2)貫徹這個原則的基本要求:①教育者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全面分析,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優點和不足; ②教育者要有意識地創造條件,將學生思想中的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 ③教育者要提高學生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能力,啟發他們自覺思考,克服缺點,發揚優點。
31、參考答案:
(1) 青少年情緒體驗跌宕起伏、劇烈波動。具體表現在: ①爆發性和沖動性。情景一中的張欣在媽媽表達了關心之后“暴跳如雷”,情景二中的王芳對好朋友“大聲呵斥”,都是情緒外化的表現,體現出了爆發性、沖動性 的特點; ②外露性和內隱性。一方面中學生樂于表達自己的情緒,當同時由于自控能力的增強而表現出一定的內隱性。情景三中的岳勇成績滿意很想大聲歡呼是情緒外露性的 表現,但在同學面前能表現出“若無其事”體現了情緒的內隱性。除此之后,中學的情緒還具有不穩定性和兩極性、心境化和持久性的等特點。在開展教育活動時, 要關注青少年的階段性特征。
(2)采用正確恰當的方法指導中學生進行情緒調節: ①敏銳覺察情緒;②平和接納情緒狀態;③正確調整情緒;④有效表達情緒;⑤保持和創造快樂的情緒。
面試輔導:教師資格證面試如何快速通關?233網校講師將面試情景還原,助你一舉攻下“結構化面試+試講+答辯”三大內容,實戰通關!免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