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簡答題
1.【答案要點】
(1)遺傳因素;(2)環境因素: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3)教育因素;(4)學生個體的主觀能動性。
2.【答案要點】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教授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實踐活動;學生的學習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教學活動是二者通過一定的中介因素的有機結合;二者在教學中處于不同的地位,各自發揮著不同的作用。所以教學活動的本質在于它是一種特殊的實踐——認識復合活動。
3.【答案要點】
(1)教師的領導風格。參與式領導注意創造自由空氣,鼓勵自由發表意見.不把自己的意見強加于人。而監督式領導則待人冷淡,只注重于集體討論的進程,經常監督人的行為有無越軌。
(2)班級規模。班級的大小是影響課堂管理的一個重要因素。
(3)班級的性質。不同的班級往往有不同的群體規范和不同的凝聚力。
(4)對教師的期望,人們會按固定的看法去解釋教師們的行為。
4.【答案要點】
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問題的特征。
個體解決有關問題時,常常受到問題的類型、呈現的方式等因素的影響。
(2)已有的知識經驗。
已有經驗的質與量都影響著問題解決。與問題解決有關的經驗越多,解決該問題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可以說,擁有某一領域的豐富的知識經驗是有效地解決問題的基礎。但若大量的知識經驗是以雜亂無章的方式儲存于頭腦中的,則對于有效的問題解決毫無幫助。顯然,知識經驗在頭腦中的儲存方式決定了問題能否有效地解決。
(3)定勢與功能固著。
定勢是影響學習遷移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學校情境中的問題解決主要是通過遷移實現的,因此,定勢必然影響問題解決。功能固著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定勢.即從物體通常的功能角度來考慮問題的定勢。
除了上述因素外,個體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緒狀態、認知風格和世界觀等個性心理特性也制約著問題解決的方向和效果。
5.【答案要點】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至少要考慮七個方面的問題。
(1)安排課程表,明確各門課程的開設順序和課時分配:
(2)確定并分析教學任務;
(3)研究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個性特征。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
(4)選擇并確定與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教學任務相適應的教學模式;
(5)對具體的教學單元和課的類型和結構進行規劃:
(6)組織并開展教學活動;
(7)評價教學活動的過程與結果,為下一輪的課程實施提供反饋性信息。
四、材料分析題
1.【答案要點】
原因如下:
第一是王老師“身教”不利,沒有“身教”,“言教”就顯得蒼白無力。“身教”既可以增加“言教”的可信性和感染力.而且還能像春雨潤物一樣起著細微的、不易覺察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只有嚴格要求自己,隨時把自己置身于“榜樣”和“鏡子”的位置,事事從自我做起,才能順利地“內化”為學生的需要。
第二是言教不服。“言教”必須以理服人,否則無教育可言。學生中出現問題,一味的“管、卡、壓”,固然不行,只有言之以理,以理服人,才能達到教育效果,否則一切教育都是徒勞的。
第三是心教不誠。教育不過是為了讓學生弄清楚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錯在什么地方,怎樣去改正,而不應該把學生的錯誤化成給學生的理由。如果這樣學生會產生對立情緒,對教師產生戒備和反感,甚至會“背道而馳”。由此可見,班主任在教育學生時,必須抱著關心、幫助、諒解、鼓勵的態度,用“心”去愛學生,讓學生明白“老師是愛你才教育你”。讓學生感到你的“愛心”和“誠意”,樂于接受你的教育才會有效果。
2.【答案要點】
這種認識是膚淺的。這使師生互動流于形式。
作為一種特殊的人際交往,師生互動旨在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思維起來,不僅讓他們“在思維”,而且讓他們“會思維”。師生互動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導和培養學生積極思維。因此,師生互動是否成功就要看學生是否在進行積極思維。即一是看學生的注意力,學生是否全神貫注。二是看學生的情緒。學生是否情緒高漲、主動參與、積極爭論、勇于表態。三是看學生的意志,學生碰到各種困難和阻力時是否繼續認真地思考,另辟蹊徑,盡力去做。
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實施師生互動的關鍵是要了解學生的發展水平,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堅持“讓學生跳一跳就夠得到”的原則。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引發學生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欲,讓他們通過自身的實踐和心理體驗。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使學生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