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槐花、槐角:共性為涼血、清肝明目;差異為槐花主止血力強、清熱力弱,槐角主止血力弱、清熱力強、且能潤腸。
二十二、漢防己、木防己:共性為祛風濕、痹痛、利水、治風濕、腳氣、水腫、腹水;差異為漢防己主利水消腫作用強,木防己主祛風濕、止痹痛。
二十三、神曲、健曲:共性為消食化積;差異為神曲主助金石藥的消化,健曲主理氣、化濕、解表、用于食積不化、暑濕吐瀉、或兼有風寒表證者用之最宜。
二十四、生地、熟地:共性為補陰;差異為生地主生津潤燥、清熱涼血,熟地主補血、益精填髓。
二十五、桑螵蛸、海螵蛸:共性為固精;差異為桑螵蛸主益氣養(yǎng)肝縮尿、以補腎為主,海螵蛸主止血止帶、制酸、治濕瘡、以收斂為主。
二十六、枳實、枳殼:共性為破氣、消積、化痰、除痞;差異為枳實主破氣作用強,枳殼與枳實作用相似、但作用較緩。
二十七、羌活、獨活:共性為解表、祛風濕、止痛、治頭痛、風濕;差異為羌活主治上半身不遂、風濕痹痛、并治后頭痛佳,獨活主解表之力不及羌活、風濕病痛以下半身為主,并治少陰頭痛。
二十八、半枝蓮、半邊蓮:共性為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均治大腹水腫;差異為半枝蓮主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半邊蓮主還兼有散瘀止血的作用。
二十九、木香、青木香:共性為行氣、止痛;差異為木香主調(diào)中、治脾胃氣滯、大腸氣滯和肝膽氣滯,青木香主解毒消腫、清熱祛濕、治肝胃氣滯、癰瘡療毒、皮膚濕瘡。
三十、藿香、佩蘭:共性為化濕解暑;差異為藿香主發(fā)散表邪、止嘔力強、偏主外咸暑濕惡心嘔吐,佩蘭主化濕醒脾作用強、濕熱內(nèi)阻。
三十一、車前子、車前草:共性為利尿通淋、滲濕止瀉、清肝明目、清肺化痰;差異為車前子主利尿通淋、滲濕止瀉、清肝明目、清肺化痰,車前子主要兼有清熱解毒、止血作用。
三十二、山豆根、北豆根:共性為清熱解毒;差異為山豆根主利咽消腫作用,北豆根主具有祛風止痹、療痹痛之力。
三十三、青皮、陳皮:共性為理氣;差異為青皮主破氣、尚有疏肝、消積、化滯作用,陳皮主不景氣尚有健脾、燥濕化痰作用。
三十四、赤石脂、禹余糧:共性為澀腸止瀉、收斂止血;差異為赤石脂主斂瘡生肌作用,禹余糧主止帶功能。
三十五、罌粟花、訶子:共性為澀腸止瀉、斂肺止咳;罌粟花主止痛,訶子主利咽開音。
三十六、菊花、野菊花:共性為清熱解毒;差異為菊花主尚有發(fā)散風熱、平抑肝陽、清肝明目,野菊花主清熱解毒。
三十七、地膚子、蛇床子:共性為止癢、除濕作用;差異為地膚子主利濕、尚有清掃作用,蛇床子主燥濕、尚有祛風殺蟲、溫腎壯陽作用。
三十八、五味子、五倍子:共性為斂肺、斂汗、澀腸止瀉、固精;差異為五味子性溫、滋腎生津、寧心安神,五倍子性寒、清火斂瘡、止血。
三十九、潼蒺藜、蒺藜:共性為明目;差異為潼蒺藜主補腎固精、養(yǎng)肝,蒺藜主祛風止癢、平肝疏肝。
四十、黑附子、白附子:共性為止痛;差異為黑附子主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白附子主燥濕化痰、祛風止痙、散結(jié)止痛。
四十一、石決明、草決明:共性為清肝明目;差異為石決明主平肝潛陽,草決明主潤腸通便。
四十二、棗仁、柏子仁:共性為養(yǎng)心安神;差異為棗仁主益肝斂汗,柏子仁主潤腸通便。
四十三、杜仲、續(xù)斷:共性為補肝腎、強筋骨、安胎、治腰膝酸痛、痿軟無力、胎動不安、胎漏下血;差異為杜仲主補腎力強、可治陽痿、尿頻、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暈目眩、胎漏下血,續(xù)斷主兼行血脈療痹痛、續(xù)筋骨、療金瘡、不但治胎漏下血、還可用于其他的出血。
四十四、蒼術(shù)、白術(shù):共性為燥濕、健脾、治濕阻中焦、運化失司出現(xiàn)的脘腹脹滿、惡心嘔吐、食少便溏、倦怠無力;差異為蒼術(shù)主發(fā)汗、祛風濕、可治關(guān)節(jié)炎、風濕引起的肢體酸痛和夜盲證,白術(shù)主要兼補氣、利水固表止汗、安胎、偏治痰飲、水腫、表虛、自汗、胎動不安。
四十五、南沙參、北沙參:共性為養(yǎng)陰清肺;差異為南沙參益氣祛痰,北沙參為益胃生津;總之北沙參治氣陰雙虛、祛痰,北沙參治肺胃陰虛為主。
四十六、淮牛膝、川牛膝:共性為補肝腎、強筋骨、引火下行、活血通絡(luò)、利水通淋;差異為淮牛膝偏于補肝腎、強筋骨,川牛膝偏于活血化瘀。
注冊有禮!現(xiàn)加入233藥師備考軍團可領(lǐng)取新人大禮包(600元優(yōu)惠券+全科學習資料),點此查看>>
備考推薦:
執(zhí)業(yè)藥師們的學習方法大揭秘!通關(guān)拿證so easy!
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歷年通過率(近八年數(shù)據(jù)匯總)
通關(guān)指導:2019執(zhí)業(yè)藥師零基礎(chǔ)過全科方案,送精編習題手冊(電子版)+考前三次摸底測試+2套押題,立即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