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總推薦:2015年執業藥師藥理學考點匯總
氯丙嗪
1.一般不良反應 有嗜睡、無力、視力模糊、鼻塞、心動過速、口干、便秘等中樞神經及植物神經系統的副作用。長期應用可致乳房腫大、閉經及生長減慢等。氯丙嗪局部刺激性較強,不應作皮上注射。靜脈注射可引起血栓性靜脈炎,應以生理鹽水或葡萄糖溶液稀釋后緩慢注射。靜注或肌注后,可出現體位性低血壓,應囑患者臥床1~2小時后方可緩慢起立。
2.錐體外系反應 是長期大量應用氯丙嗪治療精神分裂癥時最常見的副作用,其發生率與藥物劑量、療程和個體因素有關。其表現為:①帕金森綜合征,出現肌張力增高、面容呆板(面具臉)、動作遲緩、肌肉震顫、流涎等;②急性肌張力障礙多出現于用藥后1~5天,由于舌、面、頸及背部肌肉痙攣,患者出現強迫性張口、伸舌、斜頸、呼吸運動障礙及吞咽困難;③靜坐不能(akathisia)患者出現坐立不安,反復徘徊。以上三種癥狀可用膽堿受體阻斷藥安坦緩解之。此外還可引起一種少見的錐體外系反應癥狀,遲發性運動障礙(tardive dyskinesia)或遲發性多動癥,表現為不自主、有節律的刻板運動,出現口-舌-頰三聯癥,如吸吮、舐舌、咀嚼等。若早期發現及時停藥可以恢復,但也有停藥后仍難恢復。應用膽堿受體阻斷藥反可使之加重。造成遲發性運動障礙的原因可能與氯丙嗪長期阻斷突觸后DA受體,使DA受體數目增加,即向上調節有關。
3.過敏反應 常見皮疹、光敏性皮炎。少數患者出現肝細胞內微膽管阻塞性黃疸。也有少數患者出現急性粒細胞缺乏,應立即停藥,并用抗生素預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