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執業藥師考試藥學綜合知識復習要點(12)
§6血液生化檢查
一.淀粉酶 AMY 主要用于急性胰腺炎的診斷
(二)臨床意義
1.淀粉酶增高血清淀粉酶活性測定主要用于急性胰腺炎的診斷,急性胰腺炎發病后2~12小時,血清淀粉酶開始升高,12~72小時達到高峰,3~4日恢復正常。血清淀粉酶升高尚可見于急性腮腺炎、胰腺膿腫、胰腺損傷、胰腺腫瘤引起的胰腺導管阻塞、腎功能不全、肺癌、卵巢癌、腮腺損傷、膽囊炎、消化性潰瘍穿孔、腸梗阻、腹膜炎、急性闌尾炎、異位妊娠破裂、創傷性休克、大手術后、酮癥酸中毒、腎移植后、肺炎、急性酒精中毒等。
2.淀粉酶降低 肝癌、肝硬化、糖尿病等。
淀粉酶、血清脂肪酶、胰凝乳蛋白酶的聯合測定可提高對急性胰腺炎診斷的特異性和準確性。同時測定淀粉酶清除率及肌酐清除率并計算其比值也可提高對急性胰腺炎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二.血清中膽固醇 TC 正常值參考范圍:3.1~5.7mmol/L
(二)臨床意義
1.血清膽固醇升高
(1)動脈硬化及高脂血癥 粥樣硬化斑塊、動脈硬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及高脂血癥等。
(2)其他疾病 腎病綜合征、慢性腎炎腎病期、類脂性腎病糖尿病、甲狀腺功能減退、膽道梗阻、飲酒過量、急性失血及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糖尿病特別是并發糖尿病昏迷時,幾乎都有總膽固醇升高。膽總管阻塞時,總膽固醇增高且伴有黃疸,但膽固醇酯與總膽固醇的比值仍正常。
(3)用藥 服用避孕藥、甲狀腺激素、甾體激素、抗精神病藥(如氯氮平)可影響膽固醇水平。
2.血清膽固醇降低
(1)疾病 甲狀腺功能亢進、嚴重肝功能衰竭、溶血性貧血、感染和營養不良、嚴重的肝臟疾病、急性肝壞死、肝硬化時,血清總膽固醇降低,膽固醇酯與總膽固醇的比值也降低。
(3)貧血 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缺鐵性貧血等,因骨髓及紅細胞合威膽固醇的功能受到影響,血清總膽固醇降低。
血清中總膽固醇的濃度可以作為脂類代謝的指標,但脂類代謝又常與糖類及激素等其他物質的代謝密切相關,所以,其他物質代謝異常時也可以影響血清總膽固醇的濃度。
三.三酰甘油酯 TG (甘油三酯) 肝合成,小腸粘膜也合成
正常值參考范圍:0.56~1.70mmol/L
(二)臨床意義
1.血清三酰甘油酯增高
(1)動脈硬化及高脂血癥 動脈粥樣硬化、原發性高脂血癥、家族性高三酰甘油酯血癥。
(2)其他疾病 胰腺炎、肝膽疾病(脂肪肝、膽汁淤積)、阻塞性黃疸、皮質醇增多癥、肥胖、糖尿病、糖原累積癥、嚴重貧血、腎病綜合征、甲狀腺功能減退等疾病都有三酰甘油酯升高的現象。
(3)生理性 長期饑餓或食用高脂肪食品等也可造成三酰甘油酯升高;大量飲酒可使三酰甘油酯出現假性升高。
(4)用藥 應用雌激素、甲狀腺激素、避孕藥可出現三酰甘油酯升高。
2.血清三酰甘油酯減少 甲狀腺功能減退、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肝功能嚴重障礙等。
四.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ch 在血管內合成;在肝臟解毒
1.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增多 主要是膽固醇增高可伴有TG增高,臨床表現為Ⅱa型或Ⅱb 型高脂蛋白血癥,常見于飲食中含有膽固醇和飽和脂肪酸、低甲狀腺素血癥、腎病綜合征、慢性腎衰竭、肝臟疾病、糖尿病、血卟啉癥、神經性厭食、妊娠等。
2.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 見于營養不良、慢性貧血、腸吸收不良、骨髓瘤、嚴重肝臟疾病、高甲狀腺素血癥、急性心肌梗死等,臨床常與其他Tc、TG、VLDL—ch、HDL—ch等脂蛋白參數綜合分析。
五.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VLDL—ch 肝合成
正常值參考范圍:0.21~0.78mmol/L
(二)臨床意義 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增多:
主要是TG增高,臨床多表現為Ⅳ型、V型或II b型高脂蛋白血癥,常伴有糖耐量降低、血尿酸過多等,可見于胰腺炎、肥胖、未經控制的糖尿病、酒精成癮、低甲狀腺血癥、腎病綜合征、尿毒癥、系統性紅斑狼瘡及禁食、妊娠期婦女等。
六.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ch 肝合成 抗動脈硬化的脂蛋白
正常值參考范圍:1.04~1.55mmol/L
(二)臨床意義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見于:
(1)生理性 吸煙、肥胖、嚴重營養不良、靜脈內高營養治療及應激反應后。
(2)動脈硬化及高脂血癥 腦血管病、冠心病、高脂肪蛋白血癥I型和V型。
(3)其他疾病 重癥肝硬化、重癥肝炎、糖尿病、腎病綜合征、慢性腎功能不全、創傷、心肌梗死、甲狀腺功能異常、尿毒癥。
HDL—ch增高一般無臨床意義,常與遺傳有關。
相關推薦:
特別推薦:
??????
?γ????
???????
????????
-
1
????????
?????????澫??
??????????????? -
2
???????
?????????
???????????????? -
3
??????
???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