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執業藥師考試藥學綜合知識復習要點(29)
第六章 特殊人群的用藥指導
節 小兒用藥
一 小兒不同發育階段的用藥特點
(一)新生兒用藥特點
1藥物的吸收
局部用藥方面:局部用藥透皮吸收快而多。
口服用藥方面:胃腸道吸收可因個體差異或藥物性質不同而有很大差別。
注射給藥方面:皮下或肌肉注射可因周圍循環不足而影響吸收分布,一般新生兒不采用。
靜脈給藥方面:吸收快,藥效可靠,但必須考慮到液體容量、藥物制劑和靜脈輸注液體的理化性質以及輸注的速度。
2給藥的分布
新生兒總體液量較成人高,水溶性藥物在細胞外液稀釋后濃度降低,排出也較慢。血漿蛋白結合率的影響:新生兒血漿蛋白結合力低。
3藥物的代謝
酶的影響
新生兒酶系統尚不成熟和完備,某些藥物代謝酶分泌量少且活性不足,諸如水解作用、氧化作用和還原作用等生化反應均低下。
氯霉素引起灰嬰綜合癥
新生霉素引起高膽紅素血癥
磺胺類、呋喃類引起新生兒出現溶血
4藥物的排泄
腎功能影響
新生兒腎臟有效循環血量及腎小球過濾率較成人低30%~40%。一般新生兒用藥量宜少,間隔應適當延長。
(二)嬰幼兒期用藥特點
1. 口服給藥 : 口服時以糖漿劑為宜 ; 油類藥應注意 , 絕不能給睡熟、哭吵或掙扎的嬰兒喂藥 , 以免引起油脂吸入性肺炎 ; 混懸劑在使用前應充分搖勻。
2. 注射給藥 : 由于嬰兒吞咽能力差 , 且大多數不肯配合家長自愿服藥 , 在必要時或對垂危病兒采用注射方法 , 但肌內注射可因局部血液循環不足而影響藥物吸收 , 故常用靜脈注射和靜脈點滴。
3. 服用腸溶片或控釋片時,不能壓碎,否則其療效下降,造成刺激,引起惡心、嘔吐。
4. 嬰幼兒期神經系統發育未成熟,患病后常有煩躁不安、高熱、驚厥,可適當加用鎮靜劑,對鎮靜劑的用量,年齡愈小,耐受力愈大, 劑量可相對偏大。但是,嬰幼兒對嗎啡、哌替啶等麻醉藥品易引起呼吸抑制,不宜應用。氨茶堿雖然不屬于興奮劑 , 但卻有興奮神經系統的作用 , 使用時也應謹慎。
(三) 兒童期用藥特點
1. 兒童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 ,新陳代謝旺盛,對一般藥物的排泄比較快。
2. 注意預防水電解質平衡紊亂 : 兒童對水及電解質的代謝功能還較差, 如長期或大量應用酸堿類藥物 , 更易引起平衡失調,應用利尿劑后也易出現低鈉、低鉀現象,故應間歇給藥,且劑量不宜過大。
3. 激素類藥物應慎用 : 一般情況下盡量避免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如可的松、潑尼松( 強的松 ) 等 ; 雄激素的長期應用常使骨骼閉合過早,影響小兒生長和發育。
4. 骨和牙齒發育易受藥物影響,如四環素可引起牙袖質發育不良和牙齒著色變黃。孕婦、授乳婦女及8歲以下兒童禁用四環素類抗生素。
二、小兒用藥注意事項
1嚴格掌握劑量,注意間隔時間
2根據小兒特點,選好給藥途徑
一般來說 , 能吃奶的或耐受經鼻飼給藥的嬰幼兒 , 經胃腸給藥較安全 , 應盡量采用口服給藥。新生兒皮下注射容量很小 , 藥物可損害周圍組織且吸收不良,故不適用于新生兒。早產兒皮膚很薄 , 多次肌肉注射可發生神經損傷 , 不用。較大的嬰幼兒 ,循環較好,可用肌肉注射。嬰幼兒靜脈給藥 , 一定要按規定速度滴注 ,切不可過快過急。要防止藥物滲出引起組織壞死。不斷變換注射部位 ,防止反復應用同一血管引起血栓靜脈炎。另外 ,還要注意嬰幼兒皮膚角化層薄 , 藥物很易透皮吸收 , 甚至中毒。因此外用藥的用藥時間不要太長 。
3小兒禁用的藥物
早產兒、新生兒禁用:苯海拉明
新生兒禁用:氯霉素、磺胺藥、去甲萬古霉素、呋喃妥因、對乙酰氨基酚
嬰幼兒禁用:苯丙胺、氟哌啶醇、甲氧氯普胺、羥嗪、依他尼酸、酚酞、噻嘧啶
六個月以下幼兒禁用:地西泮、硫噴妥鈉
1歲以下幼兒禁用:嗎啡
2歲以下幼兒禁用:芬太尼、丙磺舒
3歲以下幼兒禁用:左旋多巴
8歲以下兒童禁用:四環素類
14歲以下兒童禁用:吲哚美辛
18歲以下兒童禁用:氯喹諾酮類
相關推薦:
特別推薦:
??????
?γ????
???????
????????
-
1
????????
?????????澫??
??????????????? -
2
???????
?????????
???????????????? -
3
??????
???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