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1。115]
A.銅皮鐵骨獅子頭 B.鸚哥嘴 C.如意頭 D.懷中抱月 E.蘆長碗密棗核芋、緊皮細(xì)紋珍珠須
1.111 天麻
1.112 三七
1.113 松貝
1.114 白術(shù)
1. 115 山參
[1.116-1。120]
A.星點(diǎn) B.金井玉欄 C.朱砂點(diǎn) D.膠口鏡面 E.筋脈點(diǎn)
1.116 黃芪
1.117 白僵蠶
1.118 蒼術(shù)
1.119 大黃
1. 120 牛膝
[1.121-1。125]
A.粉性 B.松泡 C.角質(zhì) D.油潤 E.柴性
1.121 郁金
1.122 柴胡
1.123 山藥
1.124 南沙參
1. 125 當(dāng)歸
[1.126-1。130]
A.特異香氣 B.特異臭氣 C.清香氣 D.大蒜臭氣 E.腥氣
1.126 獨(dú)活具有
1.127 蘆薈具有
1.128 薄荷具有
1.129 阿魏具有
1. 130 海藻具有
[1.131-1。135]
A.味辛 B.味甘 C.味酸 D.味苦澀 E.味咸
1.131 兒茶
1.132 白豆蔻
1.133 海藻
1.134 木瓜
1. 135 甘草
[1.136-1。140]
A.烏梅 B.薄荷 C.枸杞子 D.酸棗仁 E.穿心蓮
1.136 味極苦
1.137 味辛涼
1.138 味酸
1.139 味甜
1. 140 味微苦
[1.141-1。145]
A.麝香 B.海金砂 C.血竭 D.雄黃 E.乳香
1.141 燃燒之,發(fā)出爆嗚聲且有閃光,無灰渣殘留
1.142 燒之熔化,發(fā)生刺鼻煙氣
1.143 燒之微有香氣,冒黑煙,遺留黑色殘?jiān)?BR>1.144 灼燒時(shí)香氣濃烈,無臭氣,灰為白色
1. 145 燒之易溶融成紅紫色液體,冒黃色煙,有濃烈蒜臭氣
[1.146-1。150]
A.番紅花 B.蘇木 C.秦皮 D.葶藶子 E.牽牛子
1.146 水浸泡后,表面現(xiàn)龜裂狀紋理
1.147 水浸泡后,浸出液顯碧藍(lán)色熒光
1.148 水浸泡后,表面具有粘滑性
1.149 水浸泡后,水液顯黃色
1. 150 熱水浸泡后,水染成紅色,加酸變成黃色
[1.151-1。154]
A.蒸餾水或5%KOH液裝片 B.10%墨汁或釕紅試液裝片 C.水合氯醛加熱透化后裝片
D.乙醇或用水合氯醛試液不加熱透化裝片 E.斯氏液裝片
1.151 臨時(shí)制片觀察茯苓的菌絲團(tuán)塊和菌絲用
1.152 臨時(shí)制片觀察桔梗的菊糖用
1.153 臨時(shí)制片觀察甘草的晶鞘纖維用
1. 154 臨時(shí)制片觀察白及的粘液細(xì)胞用
[1.155-1。159]
A.硝鉻酸法 B.氫氧化鉀法 C.氯酸鉀法 D.醋酐—濃硫酸(1→9)混合液 E.水裝片法
1.155 適用于觀察薄壁組織占絕大部分,木化組織少或分散存在,組織柔軟的藥材的解離組織制片
1.156 適用于觀察薄壁組織較少,木化組織較多,質(zhì)地較硬的根和根莖類藥材的解離組織制片。
1.157 適用于木化組織占絕大部分或全為木化組織的木類及某些果實(shí)種子堅(jiān)硬的果皮或種皮的解離組織制片
1.158 適用于觀察淀粉粒等碳水化合物及菌絲的形態(tài)特征
1. 159 適用于觀察花粉粒、孢子的形態(tài)和測(cè)量其大小
[1.160-1。165]
按照《中國藥典》規(guī)定,中藥的一些粉碎度分別為
A.過5號(hào)篩 B.過2號(hào)篩 C.直徑不超過3mm D.過3號(hào)篩 E.寬或厚約2mm的小條或薄片
1.160 適用于減壓干燥法測(cè)定
1.161 適用于灰分的測(cè)定
1.162 適用于粉未顯微鑒定
1.163 適用于浸出物測(cè)定
1.164 適用于解離組織制片
1. 165 適用于揮發(fā)油測(c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