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要求】
(一)掌握會計要素概念及其確認條件
(二)掌握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三)掌握會計計量屬性及其應用原則
(四)熟悉財務報告目標
(五)熟悉財務報告的構成
(六)了解會計基本假設
【考試內容】
第一節 財務報告目標
我國財務報告目標,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一)向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
企業編制財務報告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財務報告使用者的信息需要,有助于財務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因此,向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是財務報告的基本目標。
(二)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
在現代公司制下,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企業管理層是受委托人之托經營管理企業及其各項資產,負有受托責任,即企業管理層所經營管理的各項資產基本上均為投資者投入的資本(或者留存收益作為再投資)或者向債權人借入的資金所形成的,企業管理層有責任妥善保管并合理、有效地使用這些資產。因此,財務報告應當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以有助于評價企業的經營管理責任以及資源使用的有效性。
第二節 會計基本假設
一、會計主體
會計主體,是指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空間范圍。
在會計主體假設下,企業應當對其本身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反映企業本身所從事的各項生產經營活動。明確界定會計主體是開展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二、持續經營
持續經營,是指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企業將會按當前的規模和狀態繼續經營下去,不會停業,也不會大規模削減業務。(北京安通學校提供)
在持續經營假設下,企業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以持續經營為前提。明確這一基本假設,就意味著會計主體將按照既定的用途使用資產,按照既定的合約條件清償債務,會計人員就可以在此基礎上選擇會計政策和估計方法。
三、會計分期
會計分期,是指將一個企業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活動期間劃分為若干連續的、長短相同的期間。
在會計分期假設下,會計核算應劃分會計期間,分期結算賬目和編制財務報告。
會計期間分為年度和中期。年度和中期均按公歷起訖日期確定。中期是指短于一個完整的會計年度的報告期間。
四、貨幣計量
貨幣計量,是指會計主體在進行財務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以貨幣計量,反映會計主體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
第三節 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
二、相關性
相關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于財務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作出評價或者預測。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便于財務報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具有可比性。
五、實質重于形式
實質重于形式要求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應僅以交易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北京安 通學校提供)
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反映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有關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項。
企業會計信息的省略或者錯報會影響使用者據此作出經濟決策的,該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應用需要依賴職業判斷,企業應當根據其所處環境和實際情況,從項目的性質和金額大小兩方面來判斷其重要性。
七、謹慎性
謹慎性要求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但是,謹慎性的應用并不允許企業設置秘密準備。
八、及時性
及時性要求企業對于已經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及時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