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我國的國際收支不均衡及其調節
我國的國際收支出現順差,一方面與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相適應,是改革開放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將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通過加工貿易的機制轉移到我國的結果。
持續多年的國際收支順差給我國的外匯儲備管理、貨幣供給與貨幣政策、實體經濟結構等帶來了諸多挑戰,同時也使我國面臨日益增大的國際壓力。我國也對國際收支順差采取了一些調節政策和措施:(1)逐步放寬和取消經常項目下的外匯管制。1994年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有條件可兌換,1996年12月1日正式接受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第八條款,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2)逐步放寬資本項目下的外匯管制。
(3)降低對出口的激勵范圍和力度,改變外貿增長方式,調整外貿出口結構。(4)優化利用外資結構,限制高耗能、重污染、附加值低的直接投資流入。(5)對國外投機性的熱錢流入采取密切監控的高壓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