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短裙挺进太深了h女友,国产亚洲精品久久777777,亚洲成色www久久网站夜月,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您現在的位置:233網校 >中級注冊安全工程師 > 安全生產管理 > 安全生產管理歷年真題

2011年安全工程師考試《安全生產管理知識》真題及答案

來源:233網校 2017-09-13 08:11:00

【參考答案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D【解析】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含10人)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含50人)100人以下重傷(包括急性工業中毒),或者5000萬元以上(含5000萬元)1億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2.D【解析】海因里希將事故因果連鎖過程概括為以下5個因素:(1)遺傳及社會環境;(2)人的缺點;(3)人的不安全行為或物的不安全狀態;(4)事故;(5)傷害。

3.B【解析】A選項“關愛生命、安全發展”是2009年安全月活動主題;C選項“安全發展、預防為主”是2010年安全月活動主題;D選項“治理隱患、防范事故”是2008年安全月活動主題,故選B。

4.D【解析】國家對礦山企業、建筑施工企業和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生產企業實行安全生產許可制度,是指這五類危險性較大的企業,必須依照法定條件、程序,向有關管理機關申請領取安全生產許可證,方可進行生產。關于石油天然氣開采企業,《非煤礦礦山企業安全生產許可證實施辦法》(安監總局第20號令)中明確:非煤礦礦山企業包括金屬非金屬礦山企業及其尾礦庫、地質勘探單位、采掘施工企業、石油天然氣企業。石油天然氣企業,是指從事石油和天然氣勘探、開發生產、儲運的單位。

5.B【解析】人本原理的原則分為動力原則、能級原則、激勵原則。其中,能級原則指“根據單位和個人能量的大小安排其工作,發揮不同能級的能量,保證結構的穩定性和管理的有效性。”

6.B【解析】《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規定,施工現場的安全生產應由施工總承包單位負責。

7.C【解析】日常安全教育培訓工作,主要以車間、班組為單位組織開展,重點是安全操作規程的學習培訓,安全生產規章制度的學習培訓,作業崗位安全風險辨識培訓,事故案例教育等。

8.D【解析】特種作業人員應當接受與其所從事的特種作業相應的安全技術理論培訓和實際操作培訓。跨省、自治區、直轄市從業的特種作業人員,可以在戶籍所在地或者從業所在地參加培訓。

9.C【解析】安全檢查準備的工作內容是:(1)確定檢查對象、目的、任務;(2)查閱、掌握有關法規、標準、規程的要求;(3)了解檢查對象的工藝流程、生產情況、可能出現危險和危害的情況;(4)制定檢查計劃,安排檢查內容、方法、步驟;(5)編寫安全檢查表或檢查提綱;(6)準備必要的檢測工具、儀器、書寫表格或記錄本;(7)挑選和訓練檢查人員并進行必要的分工等。

10.A【解析】特種勞動防護用品必須具有“三證”和“一標志”,即生產許可證、產品合格證、安全鑒定證和安全標志。

11.B【解析】工人在工作期間受傷,部門首先要做的是救人,同時立即報告上級安全部門,故B項表述錯誤。

12.A【解析】承包商在有危險性的生產區域內作業,有可能發生人身傷害、設備損壞、環境污染等事故的,生產經營單位應要求承包方做好作業安全風險分析,并制定安全措施,經生產經營單位審核批準后,監督承包方實施。

13.C【解析】重大事故隱患治理方案應包括以下內容:治理的目標和任務;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經費和物資的落實;負責治理的機構和人員;治理的時限和要求;安全措施和應急預案。

14.C【解析】若改變經過安全監管部門批準的工程建設項目安全設施設計,可能降低安全性能的,應經設計單位書面同意,并由生產經營單位報原批準部門批準。

15.D【解析】行為監察是監督檢查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的組織管理、規章制度建設、職工教育培訓、各級安全生產責任制的實施等工作。

16.B【解析】根據特種設備監察工作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行政許可制度、監督檢查制度、事故對應和調查處理。行政許可制度中對特種設備實施市場準入制度和設備準用制度。市場準入制度主要是對從事特種設備的設計、制造、安裝、修理、維護保養、改造的單位實施資格許可,并對部分產品出廠實施安全性能監督檢驗。

17.C【解析】《安全生產法》第九十六條規定,重大危險源是指長期地或者臨時地生產、搬運、使用或者儲存危險物品,且危險物品的數量等于或者超過臨界量的單元(包括場所和設施)。單元指一個(套)生產裝置、設施或場所,或同屬一個生產經營單位的且邊緣距離小于500m的幾個(套)生產裝置、設施或場所。單元內存在的危險化學品為多品種時,按

18.A【解析】綜合安全管理制度主要有:(1)安全生產管理目標、指標和總體原則;(2)安全生產責任制度;(3)安全管理定期例行工作制度;(4)承包與發包工程安全管理制度;(5)安全設施和費用管理制度;(6)重大危險源管理制度;(7)危險物品使用管理制度;(8)消防安全管理制度;(9)隱患排查和治理制度;(10)交通安全管理制度;(11)防災減災管理制度;(12)事故調查報告處理制度;(13)應急管理制度;(14)安全獎懲制度。

19.B【解析】《安全生產法》第十八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具備的安全生產條件所必需的資金投入,由生產經營單位的決策機構、主要負責人或者個人經營的投資人予以保證,并對由于安全生產所必需的資金投入不足導致的后果承擔責任。安全生產投入資金具體由誰來保證,依據企業的性質而定。一般說來,股份制企業、合資企業等安全生產投入資金由董事會予以保證;一般國有企業由廠長或者經理予以保證;個體工商戶等個體經濟組織由投資人予以保證。上述保證人承擔由于安全生產所必需的資金投入不足而導致事故后果的法律責任。

20.B【解析】企業持續生產經營期間,當年若發生生產安全事故、動用風險抵押金的,省、市、縣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及同級財政部門應當重新核定企業應存儲的風險抵押金數額,并及時告知企業;企業應當在核定通知送達后1個月內,按照規定標準再將風險抵押金補齊存儲差額。

21.B【解析】《高危行業企業安全生產費用財務管理暫行辦法》第二條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礦山開采、建筑施工、危險品生產、道路交通運輸的企業以及其他經濟組織(以下簡稱企業)適用本辦法。”

22.C【解析】用人單位應教育從業人員,按照勞動防護用品的使用規則和防護要求正確使用勞動防護用品,使從業人員做到“三會”:會檢查護品的可靠性,會正確使用勞動防護用品,會正確維護保養護品。

23.D【解析】《工傷保險條例))(2011年修訂版)中,第十四條規定: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1)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2)工作時間前后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1生_z-作受到事故傷害的;(3)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4)患職業病的;(5)因工外出期間,由于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7)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24.C【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第三十三條第二款規定:生產經營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將本單位重大危險源及有關安全措施、應急措施報有關地方人民政府負責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的部門和有關部門備案。

25.B【解析】常用的減少事故損失的安全技術措施有隔離、設置薄弱環節、個體防護、避難與救援等。

26.A【解析】跨兩個及兩個以上行政區域的建設項目,安全設施“三同時”由其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實施監督管理。

27.A【解析】生產經營單位提交的建設項目安全設施設計,經過縣級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組織審查未通過的,按照審查意見整改后,需要向原審查部門申請再審查。

28.A【解析】《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對鍋爐、壓力容器、壓力管道、電梯、起重機械、客運索道、大型游樂設施和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等特種設備的生產(含設計、制造、安裝、改造、維修)、使用、檢驗檢測等事項做出了全面的規定。

29.B【解析】企業安全文化的主要功能有:導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勵功能,題中所述體現了其凝聚功能。

30.A【解析】針對安全承諾,每個員工都應做到:在本職工作上始終采取安全的方法;對任何與安全相關的工作保持質疑的態度;對任何安全異常和事件保持警覺并主動報告;接受培訓,在崗位工作中具有改進安全績效的能力;與管理者和其他員工進行必要的溝通。

31.B【解析】目前,對特種設備的安全監察,主要建立兩項制度:一是特種設備市場準入制度;二是設計、制造、安裝、使用、檢驗、修理、改造7個環節全過程一體化的監察制度。

32.D【解析】《生產過程危險和有害因素分類與代碼》(GB/T 13861—2009),將生產過程中的危險和有害因素分為4大類,即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環境因素、管理因素。

33.D【解析】對機械設備的危險有害因素辨識,可從運動零部件和工件、操作條件、檢修作業、誤運轉和誤操作等方面進行識別。

34.C【解析】安全驗收評價結論應包括:符合性評價的綜合結果;評價對象運行后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及其危險危害程度;明確給出評價對象是否具備安全驗收的條件,對達不到安全驗收要求的評價對象明確提出整改措施建議。

35.D【解析】安全預評價的前期準備工作應包括:明確評價對象和評價范圍;組建評價組;收集國內外相關法律法規、標準、行政規章、規范;收集并分析評價對象的基礎資料、相關事故案例;對類比工程進行實地調查等。

36.D【解析】起重傷害是指各種起重作業(包括起重機安裝、檢修、試驗)中發生的擠壓、墜落(吊具、吊重)、物體打擊等。

37.A【解析】按其來源,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職業性有害因素可分為:(1)化學因素;(2)物理因素;(3)生物因素。

38.B【解析】新建、改建、擴建的工程建設項目和技術改造、技術引進項目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建設單位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在可行性論證階段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職業健康技術服務機構進行預評價,并向行政主管部門提交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報告。

39.D【解析】界定法定職業病的基本條件有:(1)在職業活動中產生;(2)接觸職業危害因素;(3)列入國家職業病范圍;(4)與勞動用工行為相聯系。

40.D【解析】在各種法定塵肺病中,發病人數占據前三位的是矽肺(發病人數48%)、煤工塵肺(發病人數39%)和鑄工塵肺(發病人數4%)。

41.B【解析】存在職業危害的生產經營單位(煤礦除外)應當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中介技術服務機構,每一年至少進行一次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檢測。

42.A【解析】工程控制技術措施是指應用工程技術的措施和手段,控制生產工藝過程中產生或存在的職業危害因素的濃度或強度,使作業環境中有害因素的濃度或強度降至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容許的范圍之內。

43.B【解析】省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組織、指導和監督省屬生產經營單位及所轄區域內中央管理的工礦商貿生產經營單位的分公司、子公司主要負責人和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的培訓工作;組織、指導和監督特種作業人員的培訓工作。

44.C【解析】應急演練的實施包括:(1)演練前檢查;(2)演練前情況說明和動員;(3)演練啟動;(4)演練執行;(5)演練結束與意外終止;(6)現場點評會。

45.A【解析】警報和緊急公告是指當事故可能影響到周邊地區,對周邊地區的公眾可能造成威脅時,應及時啟動警報系統,向公眾發出警報,同時通過各種途徑向公眾發出緊急公告,告知事故性質、對健康的影響、自我保護措施、注意事項等,以保證公眾能夠及時做出自保護相應。決定實施疏散時,應通過緊急公告確保公眾了解疏散的有關信息,如疏散時間、路線、隨身攜帶物、交通工具及目的地等。

46.A【解析】應急演練活動一般始于報警信息,在此過程中,參演應急組織和人員應盡可能按實際緊急事件發生時的響應要求進行演示,即“自由演示”,由參演應急組織和人員根據自己關于最佳解決辦法的理解,對情景事件作出響應行動。

47.A【解析】應急管理是一個動態過程,包括預防、準備、響應和恢復4個階段。其中,預防由兩層含義,一是事故的預防,即通過安全管理和安全技術等手段,盡可能地防止事故的發生,實現本質安全;二是在假定事故必然發生的前提下,通過預先采取的預防措施,達到降低或減緩事故的影響或后果的嚴重程度,如加大建筑物的安全距離、工廠選址的安全規劃、減少危險物品的存量、設置防護墻以及開展公眾教育等。從長遠看,低成本、有效率的預防措施是減少事故損失的關鍵。

48.D【解析】應急預案的編制應當符合下列基本要求:(1)符合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標準的規定;(2)結合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的安全生產實際情況;(3)結合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的危險性分析情況;(4)應急組織和人員的職責分工明確,并有具體的落實措施;(5)有明確、具體的事故預防措施和應急程序,并與其應急能力相適應;(6)有明確的應急保障措施,并能滿足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的應急工作要求;(7)預案基本要素齊全、完整,預案附件提供的信息準確;(8)預案內容與相關應急預案相互銜接。題意所述體現了基本要求中的“預案基本要素齊全、完整,預案附件提供的信息準確”。

49.D【解析】評估人員的作用主要是觀察演練的進程,記錄演練人員采取的每一項關鍵行動及其實施時間,訪談演練人員,要求參演應急組織提供文字材料,評估參演應急組織和演練人員表現并反饋演練發現。

50.C【解析】題中所述的事故為較大事故。重大事故、較大事故、一般事故分別由事故發生地省級人民政府、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縣級人民政府負責調查。

51.A【解析】導致事故的直接原因: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環境因素、管理因素。

52.B【解析】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含3人)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含10人)50人以下重傷(包括急性工業中毒),或者1000萬元以上(含1000萬元)5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53.B【解析】生產安全事故發生后,事故現場有關人員應當立即向本單位負責人報告;單位負責人接到報告后,應當于1小時內向事故發生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報告。

54.B【解析】事故報告后出現新情況的,應當及時補報。自事故發生之日起30日內,事故造成的傷亡人數發生變化的,應當及時補報。道路交通事故、火災事故自發生之日起7日內,事故造成的傷亡人數發生變化的,應當及時補報。

55.C【解析】對認定為責任事故的,要按照責任大小和承擔責任的不同分別認定直接責任者、主要責任者、領導責任者。

56.C【解析】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含10人)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含50人)100人以下重傷(包括急性工業中毒),或者5000萬元以上(含5000萬元)1億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57.B【解析】按照《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死亡3人以上(含3人),10人以上(含10人)50人以下重傷(包括急性工業中毒)是較大事故。較大事故的調查組織由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開展。所以,題干中所述火災事故,7日內23人重傷,是較大事故,應由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負責調查。

58.A【解析】事故調查中需要進行技術鑒定的,事故調查組應當委托具有國家規定資質的單位進行技術鑒定。必要時,事故調查組可以直接組織專家進行技術鑒定。技術鑒定所需時間不計入事故調查期限。

59.C【解析】傷亡事故是指企業職工在生產勞動過程中,發生的人身傷害和急性中毒。根據《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標準》(GB 6441--1986),我國企業職工傷亡事故的類別主要依據起因物劃分。

60.B【解析】項目負責人的安全責任中介紹,項目負責人即項目經理,對建設工程項目施工安全負全面責任,是本項目安全生產的第一責任人。由此可見,項目負責人在此次事故中應付主要責任。

61.B【解析】發病(中毒)率表示在觀察期內,可能發生某種疾病(或中毒)的一定人群中新發生該病(中毒)的頻率。計算公式:某病發病率(中毒率)=同期內新發生例數/觀察期內可能發生某病(中毒)的平均人口數×100%。在通常情況下,發病率的分母泛指一般平均人口數。發病率(中毒率)是反映某病(中毒)在人群中發生頻率大小的指標,常用于衡量疾病的發生,研究疾病發生的因果關系和評價預防措施的效果。

62.B【解析】根據《安全色》(GB 2893--2008)的規定,黃色表示注意、警告的意思。需警告人們注意的器件、設備或環境涂以黃色標記。

63.D【解析】重點監察是對重點事項的監察,如安全生產許可證的監察,安全管理機構設置和安全管理人員安全資格的監察等。

64.D【解析】職業健康監護的主要管理工作內容包括:按職業衛生有關法規標準的規定組織接觸職業危害的作業人員進行上崗前職業健康體檢;按規定組織接觸職業危害的作業人員進行在崗期間職業健康體檢;按規定組織接觸職業危害的作業人員進行離崗職業健康體檢;禁止有職業禁忌癥的勞動者從事其所禁忌的職業活動;調離并妥善安置有職業健康損害的作業人員;未進行離崗職業健康體檢,不得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職業健康監護檔案應符合要求,并妥善保管;無償為勞動者提供職業健康監護檔案復印件。

65.A【解析】安全生產規章制度是指生產經營單位依據國家有關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國家和行業標準,結合生產經營的安全生產實際,以生產經營單位名義頒發的有關安全生產的規范性文件。一般包括:規程、標準、規定、措施、辦法、制度、指導意見等。

66.B【解析】密閉空間是指與外界相對隔離,進出口受限,自然通風不良,足夠容納一人進入并從事非常規、非連續作業的有限空間。進入該空間作業前,應使用經檢定合格的檢測儀器,檢測其氧含量和有毒氣體含量。

67.C【解析】生產經營單位購買的所有勞動防護用品都應經國家指定監測部門認可(國家標準)和檢測機構檢測,合格后才能發放。

68.C【解析】在數據搜集和測量過程中由于儀器不準確、標準不規范等原因,造成觀察結果呈傾向性的偏大或偏小,這種誤差稱為系統誤差。

69.C【解析】職業病是指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的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因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或有害因素等而引起的疾病。職業病患者必須具備四個條件:(1)患病主體是企業、事業單位或個體經濟組織的勞動者;(2)必須是在從事職業活動的過程中產生的;(3)必須是因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或有害因素等職業病危害因素引起的;(4)必須是國家公布的職業病分類和目錄所列的職業病。

70.B【解析】特種作業的范圍包括:電工作業、焊接與熱切割作業、高處作業、制冷與空調作業、煤礦安全作業、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作業、石油天然氣安全作業、冶金(有色)生產安全作業、危險化學品安全作業、煙花爆竹安全作業、安全監管總局認定的其他作業。

二、多項選擇題

71.ABC【解析】能量意外釋放理論將傷害分為兩類:第一類傷害是由于施加了局部或全身性損傷閾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類傷害是由影響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換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凍傷。

72.ABCE【解析】D選項中,工程監理單位在實施監理過程中,發現存在事故隱患的,應當要求施工單位整改;情況嚴重的,應當要求施工單位暫時停止施工,并及時報告生產經營單位。施工單位拒不整改或不停止施工的,工程監理單位應當及時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

73.ABCE【解析】生產經營單位應加強生產現場安全管理和生產過程的控制。對生產過程及物料、設備設施、器材、通道、作業環境等存在的隱患,應進行分析和控制。對動火作業、起重作業、受限空間作業、臨時用電作業、高處作業等危險性較高的作業活動實施作業許可管理,嚴格履行審批手續。作業許可證應包含危害因素分析和安全措施等內容。

74.CE【解析】事故隱患分為一般事故隱患和重大事故隱患。一般事故隱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難度較小,發現后能夠立即整改排除的隱患。重大事故隱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難度較大,應當全部或局部停產停業,并經過一定時間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隱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響致使生產經營單位自身難以排除的隱患。

75.BCDE【解析】竣工驗收應提交下列文件資料:(1)安全設施竣工驗收申請;(2)安全設施設計審查意見書(復印件);(3)施工單位的資質證明文件(復印件);(4)建設項目安全驗收評價報告及其存在問題的整改確認材料;(5)安全生產管理機構設置或者安全生產管理人員配備情況;(6)從業人員安全培訓教育及資格情況;(7)法律、行政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文件資料。

76.AB【解析】按照安全評價給出的定量結果的類別不同,定量安全評價方法可分為概率風險評價法、傷害(或破壞)范圍評價法和危險指數評價法。

77.ABD【解析】職業危害預評價的主要方法有檢查表法、類比法、定量法。

78.ACD【解析】基于可能面臨的多種類型重大事故災害,為保證各種類型預案之間的整體協調性和層次,并實現共性與個性、通用性與特殊性的結合,對應急預案合理地劃分層次,主要劃分為綜合預案、專項預案、現場處置方案三個層次。

79.AC【解析】通過事故調查分析,對事故的性質要有明確結論,按性質認定,生產安全事故可分為責任事故和自然事故。其中,對認定為自然事故(非責任事故或者不可抗拒的事故)的可不再認定或者追究事故責任人;對認定為責任事故的,要按照責任大小和承擔責任的不同分別認定直接責任者、主要責任者、領導責任者。

80.AC【解析】事故報告應當包括事故發生單位概況、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事故現場情況、事故的簡要經過、事故已經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傷亡人數(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數)和初步估計的直接經濟損失、已經采取的措施和其他應當報告的情況。事故報告應當遵照完整性的原則,盡量能夠全面地反映事故情況。

81.ADE【解析】全面開展安全達標,要深入開展以崗位達標、專業達標和企業達標為內容的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凡在規定時間內未實現達標的企業要依法暫扣其生產許可證、安全生產許可證,責令停產整頓;對整改逾期未達標的,地方政府要依法予以關閉。

82.ABD【解析】事故統計工作一般分為3個步驟,即資料收集、資料整理、綜合分析。

83.ACD【解析】《安全生產法》第十九條對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管理機構的設置和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的配備原則作出了明確規定:礦山、建筑施工單位和危險物品的生產、經營、儲存單位,應當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或者配備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前款規定以外的其他生產經營單位,從業人員超過300人的,應當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或者配備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從業人員在300人以下的,應當配備專職或者兼職的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或者委托具有國家規定的相關專業技術資格的工程技術人員提供安全生產管理服務。

84.ABC【解析】《生產過程危險和有害因素分類與代碼》(GB/T 13861--2009)將生產過程中的危險和有害因素分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環境因素和管理因素,環境因素包括室內作業場所環境不良、室外作業場所環境不良、地下(含水下)作業環境不良、其他作業環境不良。

85.ABC【解析】生產經營單位職業衛生管理中的前期預防管理包括:(1)職業危害申報;(2)建設項目職業衛生“三同時”管理;(3)職業衛生安全許可證管理。

相關閱讀

添加安全工程師學習群或學霸君

領取資料&加備考群

233網校官方認證

掃碼加學霸君領資料

233網校官方認證

掃碼進群學習

233網校官方認證

掃碼加學霸君領資料

233網校官方認證

掃碼進群學習

拒絕盲目備考,加學習群領資料共同進步!

互動交流
掃描二維碼直接進入

微信掃碼關注公眾號

獲取更多考試資料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朝阳县| 汝阳县| 武清区| 容城县| 神木县| 威信县| 浠水县| 平乡县| 庆云县| 金川县| 临漳县| 柘荣县| 浠水县| 建始县| 涞源县| 葫芦岛市| 福州市| 茂名市| 麟游县| 甘肃省| 玛纳斯县| 桐柏县| 嘉禾县| 犍为县| 嘉峪关市| 娱乐| 互助| 临夏县| 达尔| 隆尧县| 嘉峪关市| 大方县| 蓬安县| 汝阳县| 呼和浩特市| 休宁县| 额尔古纳市| 宿迁市| 岳西县| 清河县| 阳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