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短裙挺进太深了h女友,国产亚洲精品久久777777,亚洲成色www久久网站夜月,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您現在的位置:233網校>中級安全工程師>安全生產技術基礎>安全生產技術基礎考試輔導

壓力容器管道檢修中存在的危險性及其對策

來源:233網校 2009年8月21日
    3 預防壓力容器管道事故的對策措施
    針對上述壓力容器管道檢修工作中存在的危險性及其起因,我們需從安全技術、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及制定《預案》四個方面入手制定相應的對策措施預防事故發生。安全技術對策措施著重解決物的不安全狀態的問題;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對策措施主要著眼于人的不安全行為的問題;制定《預案》主要是針對事故一旦發生,應及時采取的措施。安全教育對策措施主要是提高人的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識,安全管理對策措施是通過監督檢查要求人必須怎么做。
    3.1 安全技術對策措施
    眾所周所,物質燃燒的三個要素是可燃物、助燃物和著火源,當缺少其中任一要素時,燃燒就不會發生。燃燒反應在濃度、壓力、著火源及其組成等方面都存在著極限值,如果可燃物未達到一定濃度,或助燃物數量不足,或著火源不具備足夠的溫度或熱量,那么,即使具備了三個條件,燃燒也不會發生。對于已進行著的燃燒,若消除其中任何一個要素,燃燒便會終止,這就是滅火的基本理論。
現根據滅火的基本理論,我們制定相應的安全技術對策措施,防止壓力容器管道火災爆炸事故的發生。
    預防中毒窒息事故主要是對作業環境的空氣進行監控監測,當空氣中有毒有害成分超標或氧氣不足時要作好通風及個體防護工作。
    3.1.1  認真做好工器具準備工作
檢修單位應根據檢修需要準備好電氣焊設備、工器具及各種勞動防護用品,在防火防爆場所,應選用防爆電器及銅質等不發火工具,穿戴防靜電服。在有毒有害工作環境,應選擇佩戴合格的防護用品,如防毒面具或長距離供氧系統等。
    3.1.2  認真作好壓力容器管道檢修前的隔離置換清洗工作
    這是檢修前極其重要的工作,檢修場所存在易燃、易爆物質或在檢修工作中需動火作業,需要作好以下工作:
    (1) 做好隔離
檢修前先要停止需檢修容器的工作,做好停機斷電,關閉閥門等工作,將其與整個生產系統前后環節隔離好。最好拆除一節管路,用盲板將連接管口封死,使其完全隔離,避免其它設備中的介質進行入動火容器內。盲板必須保證足夠的強度,嚴密不漏氣、不破裂。
    (2) 做好容器內殘留物料的置換和清洗
    置換就是在焊割前用惰性介質將原有的可燃物徹底排出,使容器內的可燃物含量降低到不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條件,以保證焊接操作安全。
    置換方法通常是用置換介質(常用介質有氮氣、二氧化碳氣、水蒸氣或水等)吹凈等方法將容器內部的可燃物質和有毒物質排除。未經置換處理或雖處理但未取樣分析的燃料容器,均不能動火焊割。由于在容器內表面的積垢里或外表面的保溫材料中吸附和潛存著可燃物質,它們難以被徹底置換,這樣在焊割過程中,受熱陸續散發出來,容易導致爆炸著火事故,所以壓力容器管道在置換后,還要仔細地清洗容器的里里外外。清洗一般采用氫氧化鈉(火堿)水溶液,方法是先在容器中加入所需數量的清水,然后逐加入堿片,同時緩慢攪動,待堿片全部溶解后,才可通入蒸汽煮沸。進蒸汽的管道未端要伸至容器的底部,注意不可先放堿后加水,這是因為堿溶解時要放出大量的熱量會發生危險。
不用堿水清洗而是在容器里灌滿清水也可保證安全,但要盡量多灌水,以縮小容器內可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空間,容器頂部應留出與大氣相通的孔口,減少可燃氣體和空氣的混合物的積聚。
    3.1.3  嚴格進行施工前的氣體取樣分析和施工過程中的監測
    雖然通過3.1.2條對容器進行了置換和清洗,但是當操作者需要進入容器工作時,尚需保證容器內的含氧量為18%~22%,若罐內介質是有毒有害的,還須測量毒物濃度,確保其含量符合《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的規定。同時,為了避免焊割過程中產生的有毒有害氣體對人員的傷害,確保萬無一失,可以在焊割前和焊割過程中對容器進行機械通風,以便使容器內的氣體成分符合安全要求。
在焊割前必須用氣體濃度測量儀對容器內的氣體成分、有毒有害介質進行分析,確保易燃氣體濃度和有毒有害介質濃度在安全范圍內,符合國家標準規定,并檢查各種監護措施和急救措施全部到位、工器具安全可靠后,方可動火。
    防燃爆事故的關鍵是嚴格控制容器內部的可燃物含量,使其達到合格,才能保證安全。這個含量不得超過該可燃物爆炸下限的1/4。在焊割過程中,還要一直用儀表監視容器內外的氣體成分,一旦發現可燃氣體含量上升,應立即尋找原因,加以排除。濃度上升到危險濃度時,要立刻停止焊割,再次置換清洗到合格。一般情況下,這些有害氣體是從容器的卷縫中、底腳泥中及保溫材料中逸出的。
    3.1.4  現場監護要到位
    在容器管道內檢修動火或有工作人員需要進入盛裝過有毒有害介質的容器工作時,應指派兩人以上在容器外進行現場監護,監護人應了解容器內介質的理化性能、爆炸性、毒性、中毒癥狀等,應熟練掌握應急救援方法。重大危險檢修現場,應備好足夠的消防器材,消防車、救護車也應跟班監護。同時,要備好急救防護用具,如氧氣呼吸器、防毒面具、安全帶和救生器等,以便在缺氧及有毒的環境中使用。
    3.1.5  及時清理現場
    檢修作業完成后應清理現場,把所有材料、工具等拿出容器外,防止遺漏在容器內,并組織檢查現場,確認無遺留火種后,方可離開現場。
    3.2. 安全教育對策措施
    安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強化人的安全意識,具備相應的安全知識,自覺地遵守各種安全規章制度,避免各種“三違”現象,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安全教育的形式上可分為平時的安全教育和檢修作業前的強化安全教育。首先使檢修人員了解壓力容器管道所貯存的危險化學品的物理化學性質以及所固有的危險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熟練掌握預防事故發生的相應技能及可能發生事故的急救措施。同時,檢修人員及焊工應由有關職能部門進行相關專業技能培訓考核。
    3.3 安全管理對策措施
    3.3.1  嚴格進行檢修資質管理
    壓力容器管道應該由有經驗的人員進行檢修,進行動火作業的焊工必須是經考核合格持有特種作業人員作業資格證書并且有實際工作經驗的焊工。應根據壓力容器管道的實際使用腐蝕情況,確定檢修周期,一般為1到5年1次。
    3.3.2  嚴格辦理《動火許可證》手續
    壓力容器管道檢修作業是一項牽涉到多個單位相互協作危險性較大的工作,需要動火的單位在動火前應辦理《動火許可證》,《動火許可證》必須經過技安部門和動火所在生產單位的審批。動火作業審查批準人應該親自到動火區域進行察看,認真分析工藝流程、與容器相接的管道、容器儲存的氣體或液體物理化學性質、容器本體情況及周圍環境,通過技術分析動火作業可能存在的危險及所面臨的困難,明確動火等級和審批等級。
    《動火許可證》主要內容包括:動火作業單位、動火作業存在的危險、停電和隔離措施、清洗置換措施和通風措施、動火前的氣體分析、施工過程中的有毒有害物質監測和人員監護、焊割作業程序、檢修示意圖、消防措施、急救措施等。批準人在確認安全防范措施無誤及落實到位后,方可簽字批準動火作業。
    3.3.3  認真做好安全技術措施交底
    檢修作業前檢修單位要對檢修人員交待作業任務,進行安全措施交底。動火部位所在的生產單位應積極配合檢修單位,對檢修單位作業人員進行生產系統安全注意事項的交底。
3.4  制定《預案》對策措施
    由于技術上的認識不足或因工作失誤,在上述的預防措施沒有很好地落實,而導致壓力容器管道一旦發生事故,若現場處理不當,將會擴大事故的影響。1998年3月5日,西安煤氣公司液化石油氣管理所儲存170t的400m3液化氣球罐底部接管法蘭發生泄漏,僅采用80條棉被緊急堵漏。由于缺乏相應的堵漏工具,未能在第一時間內控制事故,導致事故進一步擴大,先后發生4次爆炸,疏散了方圓3km范圍內的人員,5km范圍內實行交通管制。7名消防戰士和5名液化氣站工作人員犧牲,傷32人,直接經濟損失480萬元。
    所以說,在危險作業之前,必須制定《應急處置預案》,并配備必需的應急救援設施,特別是在重大危險作業前要對《預案》進行強化演練,提高作業人員的責任意識和處理突發事件的應變處置能力,以確保安全。預案的內容包括:各類事故的現場急救方法、警戒范圍、救護方法及救護設備等。 
    4 結束語
    本文對壓力容器管道檢修中存在的危險性及其原因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對策措施,以期對壓力容器管道檢修工作有所裨益,對防治類似的災害事故有所幫助。壓力容器管道檢修工作容易發生危險,除本文提到的火災爆炸和中毒窒息事故外,還有諸如高處墜落、觸電等事故,有關這些課題值得進一步研究。總而言之,只要我們防范措施到位就可避免事故發生。

考試大相關新聞:知覺在煤礦安全生產中的運用
把安全工程師設為首頁,盡情收藏你的好資料!
2009年注冊安全工程師網絡輔導招生簡章!!!
  更多信息請訪問:考試大安全工程師網校  安全工程師免費題庫  安全工程師論壇

相關閱讀

??????????????????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手机| 绍兴县| 五河县| 富顺县| 中西区| 象州县| 宁夏| 怀安县| 余江县| 漯河市| 墨竹工卡县| 呼伦贝尔市| 万载县| 鲁山县| 遂川县| 隆回县| 长垣县| 乐安县| 高尔夫| 陕西省| 灵宝市| 大同市| 新营市| 资阳市| 绥宁县| 唐山市| 兰州市| 博罗县| 广德县| 高邑县| 襄城县| 苗栗市| 贵港市| 杭州市| 阿拉尔市| 八宿县| 内黄县| 东乡族自治县| 郯城县| 行唐县| 彭泽县|
登錄

新用戶注冊領取課程禮包

立即注冊
掃一掃,立即下載
意見反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