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尾礦壩(庫)事故的主要類型及防治技術
(1)尾礦壩潰壩事故
尾礦壩潰壩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尾礦庫建設前期對自然條件了解不夠,勘察不明、設計不當或施工質量不符合規范要求,生產運行期間對尾礦庫的安全管理不到位,缺乏必要的監測、檢查、維修措施以及緊急預案等,一旦遇到事故隱患,不能采取正確的方法,導致危險源狀態惡化并最終釀成災難。
可以通過聲發射,位移監測等技術手段監測尾礦壩潰壩事故。
(2)邊坡失穩事故
尾礦庫的穩定性包括壩體的穩定性和天然邊坡的穩定性。由于壩體和巖土體的物質組成不同,它們有著不同的結構,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及力學特性差異顯著,使得力學性能很不相同,它們的變形機理和破壞模式的差別也十分顯著。自然邊坡的破壞方式可分為崩塌、滑坡和滑塌等幾種類型,尾礦壩壩坡除會發生滑坡和滑塌破壞外,還可能發生塌陷、滲漏及管涌潰堤、滲流沖刷造成尾礦堆石壩破壞等事故。
(3)洪水漫頂事故
造成洪水漫頂事故的原因包括:
1)設計、施工的防洪標準、設施不符合現行尾礦設施設計施工規范,導致的洪水漫頂、潰壩事故;
2)洪水超過尾礦庫設計標準導致的漫頂、潰壩事故;
3)對氣候、地質、地形等發生變化而引起的尾礦庫最小安全超高和最小干灘長度等發生的不利變化,沒有及時采取正確的應對方法所導致的事故。
4)疏于日常管理,對庫區、壩體、排洪設施等出現的事故隱患未能采取及時處理措施,導致的洪水漫頂、潰壩;
5)缺乏抗洪準備和防汛應急措施,對洪水可能造成的破壞沒有應急預案而造成的事故。
(4)排洪設施破壞
造成排洪構筑物損壞的事故原因包括:
1)構筑物的設計、施工不符合水工構筑物設計規范,在實際生產運營過程中,不能承擔排洪作用;
2)疏忽構筑物的日常檢查、維修工作,導致漏砂、漂浮雜物沉積并堵塞在進、出水管道;從而影響排洪的功能;
3)臨近山坡的溢洪溝(道)、截洪溝等設施,由于氣候、地質變化而毀壞,不能滿足排洪要求;
4)廢棄的排水構筑物未能處理或處理不符合規范,產生事故;
5)暴雨、洪水過后,未能對構筑物全面檢查和清理,對已有隱患沒有及時修復,在連續暴雨期內發生事故;
6)因負重、銹蝕等因素導致排水管道、隧洞破損、斷裂、垮塌,地形、地質變化導致構筑物發生變形、沉降,而不能承擔防汛功能。
(5)地震液化事故
根據遭受地震破壞的尾礦壩情況分析,地震對尾礦壩的破壞具有下列特點:1)尾礦壩的破壞是尾礦的液化引起的;2)尾礦壩的破壞形式表現為流滑;3)遭受地震破壞的尾礦壩,其壩坡大都在30。~40。。經驗表明,影響砂土液化最主要的因素為:土顆粒粒徑、砂土密度、上覆土層厚度、地震強度和持續時間、與震源之間的距離及地下水位等。砂土有效粒徑愈小、不均勻系數愈小、透水性愈小、孔隙比愈大、受力體積愈大、受力愈猛,則砂土液化可能性愈大。
233網校特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