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災與爆炸都會造成生產設施的重大破壞和人員傷亡,但兩者的發展過程顯著不同。火災是在起火后火場逐漸蔓延擴大,隨著時間的延續,損失數量迅速增長,損失約與時間的平方成比例;火災時間延長1倍,損失可能增加4倍。爆炸則是猝不及防,可能僅在一秒鐘內爆炸過程已經結束,設備損壞、廠房倒塌、人員傷亡等巨大損失也將在瞬間發生。
危險化學品的燃燒爆炸事故通常伴隨發熱、發光、壓力上升真空和電離等現象,具有很強的破壞作用。它與危險化學品的數量和性質、燃燒爆炸時的條件以及位置等因素有關。主要破壞形式有以下幾種:
(一)高溫的破壞作用
燃燒爆炸時產生的高溫,爆炸后建筑物內遺留大量的熱或殘余業苗,會把從破壞的設備內部不斷噴出的可燃氣體、易燃或可燃液體的蒸氣點燃,也可能把其他易燃物點燃引起火災。當盛裝易燃物的容器、管道發生爆炸時,爆炸拋出的易燃物有可能引起大面積火災,這種情況在油罐、液化氣瓶爆破后最易發生。正在運行的燃燒設備或高溫的化工設備被破壞時,其灼熱的碎片可能飛出,點燃附近儲存的燃料或其他可燃物,引起火災。此外,高溫輻射還可能使附近人員受到嚴重灼燙傷害甚至死亡。
(二)爆炸的破壞作用
1. 爆炸碎片的破壞作用
機械設備、裝置、容器等爆炸后產生許多碎片,飛出后會在相當大的范圍內造成危害。一般碎片在100~500 m內飛散。
2.爆炸沖擊波的破壞作用
物質爆炸時,產生的高溫、高壓氣體以極高的速度膨脹,像活塞一樣擠壓周圍空氣。把爆炸反應釋放出的部分能量傳遞給壓縮的空氣層,空氣受沖擊而發生擾動,使其壓力、密度等產生突變,這種擾動在空氣中傳播就稱為沖擊波。沖擊波的傳播速度極快,在傳播過程中,可以對周圍環境中的機械設備和建筑物產生破壞作用和使人員傷亡。沖擊波還可以在它的作用區域內產生震蕩作用,使物體因震蕩而松散,甚至破壞。沖擊波的破壞作用主要是由其波陣面上的超壓引起的。在爆炸中心附近,空氣沖擊波波陣面上的超壓可達幾個甚至十幾個大氣壓,在這樣高的超壓作用下,建筑物被摧毀,機械設備、管道等也會受到嚴重破壞。當沖擊波大面積作用于建筑物時,波陣面超壓在20~30 kPd內,就足以使大部分磚木結構建筑物受到嚴重破壞。超壓在100kPa以上時,除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建筑外,其余部分將全部破壞。
(三)造成中毒和環境污染
在實際生產中,許多物質不僅是可燃的,而且是有毒的,發生爆炸事故時,會使大量有毒物質外泄,造成人員中毒和環境污染。此外,有些物質本身毒性不強,但燃燒過程中可能釋放出大量有毒氣體和煙霧,造成人員中毒和環境污染。例如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公司雙苯廠發生爆炸事故,造成大量苯類污染物進入松花江水體,引發了重大水環境污染事件,波及中俄兩國。
六、危險化學品事故的控制和防護措施
1.危險化學品中毒、污染事故預防控制措施
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替代、變更工藝、隔離、通風、個體防護和保持衛生。
(1)替代。
控制、預防化學品危害最理想的方法是不使用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的化學品,但這很難做到,通常的做法是選用無毒或低毒的化學品替代有毒有害的化學品,選用可燃化學品替代易燃化學品。例如,甲苯替代噴漆和除漆用的苯,用脂肪族烴替代膠水或粘合劑中的芳烴等。
(2)變更工藝。
雖然替代是控制化學品危害的首選方案,但是目前可供選擇的替代品很有限,特別是因技術和經濟方面的原因,不可避免地要生產、使用有害化學品。這時可通過變更工藝消除或降低化學品危害。如以往從乙炔制乙醛,采用汞做催化劑,現在發展為用乙烯為原料,通過氧化或氯化制乙醛,不需用汞做催化劑。通過變更工藝,徹底消除了汞害。
(3)隔離。
隔離就是通過封閉、設置屏障等措施,避免作業人員直接暴露于有害環境中。最常用的隔離方法是將生產或使用的設備完全封閉起來,使工人在操作中不接觸化學品。
隔離操作是另一種常用的隔離方法,簡單地說,就是把生產設備與操作室隔離開。最簡單形式就是把生產設備的管線閥門、電控開關放在與生產地點完全隔開的操作室內。
(4)通風。
通風是控制作業場所中有害氣體、蒸氣或粉塵最有效的措施。借助于有效的通風,使作業場所空氣中有害氣體、蒸氣或粉塵的濃度低于安全濃度,保證工人的身體健康,防止火災、爆炸事故的發生。
通風分局部排風和全面通風兩種。局部排風是把污染源罩起來,抽出污染空氣,所需風量小,經濟有效,并便于凈化回收。全面通風亦稱稀釋通風,其原理是向作業場所提供新鮮空氣,抽出污染空氣,降低有害氣體、蒸氣或粉塵,在作業場所中的濃度。全面通風所需風量大,不能凈化回收。
對于點式擴散源,可使用局部排風。使用局部排風時,應使污染源處于通風罩控制范圍內。為了確保通風系統的高效率,通風系統設計的合理性十分重要。對于已安裝的通風系統,要經常加以維護和保養,使其有效地發揮作用。
對于面式擴散源,要使用全面通風。采用全面通風時,在廠房設計階段就要考慮空氣流向等因素。因為全面通風的目的不是消除污染物,而是將污染物分散稀釋,所以全面通風僅適合于低毒性作業場所,不適合于腐蝕性、污染物量大的作業場所。
像實驗室中的通風櫥、焊接室或噴漆室可移動的通風管和導管都是局部排風設備。在冶金廠,熔化的物質從一端流向另一端時散發出有毒的煙和氣,需要兩種通風系統都要使用。
(5)個體防護。
當作業場所中有害化學品的濃度超標時,工人就必須使用合適的個體防護用品。個體防護用品既不能降低作業場所中有害化學品的濃度,也不能消除作業場所的有害化學品,而只是一道阻止有害物進入人體的屏障。防護用品本身的失效就意味著保護屏障的消失,因此個體防護不能被視為控制危害的主要手段,而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性措施。
防護用品主要有頭部防護器具、呼吸防護器具、眼防護器具、身體防護用品、手足防護用品等。
(6)保持衛生。
衛生包括保持作業場所清潔和作業人員的個人衛生兩個方面。經常清洗作業場所,對廢物、溢出物加以適當處置,保持作業場所清潔,也能有效地預防和控制化學品危害。作業人員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防止有害物附著在皮膚上,防止有害物通過皮膚滲入體內。
(二)危險化學品火災、爆炸事故的預防
從理論上講,防止火災爆炸事故發生的基本原則主要有以下三點:
1.防止燃燒、爆炸系統的形成
(1)替代
(2)密閉
(3)惰性氣體保護;
(4)通風置換;
(5)安全監測及連鎖。
2.消除點火源
能引發事故的火源有明火、高溫表面、沖擊、摩擦、自燃、發熱、電氣、靜電火花、化學反應熱、光線照射等,具體做法有:
(1)控制明火和高溫表面
(2)防止摩擦和撞擊產生火花
(3)火災爆炸危險場所采用防爆電氣設備避免電氣火花。
3.限制火災、爆炸蔓延擴散的措施
限制火災爆炸蔓延擴散的措施包括阻火裝置、阻火設施、防爆泄壓裝置及防火防爆分隔等。
【例題】可燃物在沒有外部火花、火焰等點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熱或自身發熱并蓄熱而發生的自然燃燒現象,叫做( )。
A. 燃燒
B. 自燃
C. 閃燃
D. 爆炸
【答案】B
233網校特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