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礦用井下敷設電纜應遵守( )規定。
A.在總回風巷和專用回風巷中不應敷設電纜
B.沿鉆孔敷設的電纜必須綁緊在鋼絲繩上,鉆孔必須加裝套管
C.電纜應懸掛在風管或水管上
D.盤圈或“8”字形的電纜不得帶電。但給采掘機組供電的電纜不受此限
E.高、低壓電力電纜敷設在巷道同一側時,高、低壓電纜之間的距離應大于0.1m。高壓電纜之間、低壓電纜之間的距離不得小于50mm。
177、煤炭自燃的發展,一般要經過( )。
A.預熱期 B.潛伏期 C.自熱期 D.預燃期 E.燃燒期
178、崩落采礦法是以崩落圍巖來實現地壓管理的采礦方法,即隨著礦石崩落,強制(或自然)崩落圍巖充填采空區,以控制和管理地壓。主要包括( )。
A.單層崩落法
B.雙層崩落法
C.分層崩落法
D.分段崩落法
E.階段崩落法
179、根據進入煤層的井硐形式不同,礦井開拓方式分為( )。
A.深井開拓 B.斜井開拓 C.立井開拓 D.平硐開拓 E.綜合開拓
180、水在巖石中以( )形式存在。
A.結合水 B.重力水 C.氣態水 D.液態水 E.固態水

185、有色礦山事故,水災事故的原因有( )。
A.采掘過程中遇到含水的地質構造、老窿或地表水體,沒有探水或探水工藝不合理
B.未及時發現突水征兆,降雨量突然加大,造成井下涌水量突然加大
C.沒有或防排水設施設計、施工不合理
D.采掘工作面與地表水體、溶洞意外連通
E.坑內外因火災是在有限的空間和有限的空氣流中燃燒,易于生成大量有毒有害氣體
186、根據《企業職業傷亡事故報告和處理規定》(國務院75號令)規定,傷亡事故報告程序是( )。
A.企業負責人接到重傷、死亡、重大死亡事故報告后,應立即報告企業主管部門和所在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公安部門、人民檢查院和工會
B.企業主管部門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接到死亡、重大死亡事故報告后,應立即按系統上報,死亡事故報至省、自治區、直轄市企業主管部門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
C.重大死亡事故報至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
D.發生死亡、重大死亡事故的企業應當保護事故現場,并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搶救人員和財產防止事故擴大
E.發生特別重大事故,企業負責人應當按照1989年國務院第34號令《特別重大事故調查程序暫行規定》,立即將發生特大傷亡的情況報告有關管理部門,所在地人民政府,并報告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國務院有關管理部門,并在24h內寫出事故報告
187、下列選項中,體現傷亡事故頻率的指標是( )。
A.千人死亡率
B.千人重傷率
C.傷害頻率
D.傷害嚴重率
E.傷害平均嚴重率
188、我國煤礦安全監控系統主要技術指標有( )。
A.中心站到最遠測點的距離不小于10km,對于只適于中小煤礦的系統不小于5km
B.傳感器到分站的傳輸距離不小于1km
C.系統誤差不大于3%
D.時分制監測系統的誤碼率不大于10-6
E.系統巡檢時間不超過30s,控制執行時間不超過30s
189、礦井監控系統一般由( )組成。
A.傳感器和執行器,包括測量電路、聲光報警器、控制器和工作電源等
B.信息傳輸裝置,包括傳輸接口、分站、傳輸線、接線盒和電源等
C.中心站或主站的硬件,包括計算機、信號采集接口、外圍設備及電源等
D.中心站或主站的軟件,包括應用程序、操作系統(或監控程序)及存儲介質等
E.O形壓差計、機械風表、化學試紙、光干涉瓦斯檢測儀
190、目前國內礦用傳感器主要有( )類型。
A.智能低濃度甲烷傳感器,智能高低濃度甲烷傳感器
B.二氧化碳傳感器,檢測范圍為(0~999)×10-6,敏感元件壽命不小于2年
C.風速傳感器,主要安裝在測風站、進回風巷和采區工作面等,監測井巷風速風向。測量范圍一般為:(0.3~15)m/s
D.電氣設備開停傳感器,主要用于連續監測煤礦井下供電電流大于5A的各種機電設備的開停狀況
E.饋電傳感器,主要監測動力電纜電源是否被切斷,配合斷電器使用,能及時反饋斷電器是否確已有效實施斷電功能
191、國內煤礦企業目前使用的安全檢測儀表主要有( )。
A.光干涉瓦斯檢定器,主要用于檢測甲烷和氧氣
B.熱催化瓦斯檢測報警儀,主要檢測低濃度甲烷,檢測范圍0~5%
C.智能式瓦斯檢測記錄儀,主要檢測甲烷濃度,以單片機為核心,以載體催化元件及熱導元件為敏感元件,用載體催化元件檢測低濃度甲烷、熱導元件檢測高濃度甲烷
D.瓦斯、氧氣雙參數檢測儀,裝有檢測甲烷和氧氣兩種敏感元件,同時連續檢測甲烷和氧氣濃度
E.瓦斯報警礦燈,在礦燈上附加一瓦斯報警電路,即為瓦斯報警礦燈
192、有色礦山事故中,造成爆破傷害、中毒和窒息的主要原因有( )。
A.炸藥性質和爆破器材不合格,在運輸過程中遇到明火、高溫物體、強烈振動或摩擦,發生意外情況
B.裝藥、起爆工藝不合理或違章操作
C.爆破器材庫設計不合理,違章發放或存放爆破器材,存在能夠引起爆炸的引爆源,違章作業或通風系統不合理,坑內標志不合理或無標志,導致作業人員進入或滯留在受炮煙污染的區域內
D.作業中突然遇到含有大量窒息性氣體、有毒有害氣體、粉塵的地質構造,人員沒有防護措施
E.開采境內存在未查明或查明后未處理的廢棄巷道、采空區或溶洞,滑坡、山體移動和滾石等
193、防止煤塵爆炸傳播技術也稱為隔絕煤塵爆炸傳播技術,是指把已經發生的爆炸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并撲滅以防止爆炸向外傳播的技術措施,該技術分為( )。
A.主動式隔爆技術
B.被動式隔爆技術
C.全自動隔爆技術
D.半自動隔爆技術
E.自動隔爆技術
194、有色礦山火災根據發火的原因分為內因火災和外因火災,引起內因火災的是( )。
A.礦巖本身有氧化自然的特點,還有聚熱條件
B.當熱量得到積聚時,必然產生升溫現象
C.溫度升高又導致礦巖加速氧化,發生惡性循環
D.當溫度達到該物質的發火點時,則發生自燃火災
E.內因火災發火原因十分復雜,其初期階段不易發現,很難找到火源中心的準確位置,撲滅此類火災比較困難
195、重大責任現場有( )特點。
A.現場范圍廣,關聯部位多。由于這類事故主要發生在生產作業場所,事故表現形式、事故原因等都有其多樣性。因此,涉及的范圍可能很廣,關聯的部位也可能特別多
B.現場情況復雜。重大責任事故現場形式多樣,可能發生在不同類型的企事業單位,不同作業過程,其表現形式各不相同
C.現場環境也千變萬化,現場需要解決的專門問題也可能特別多
D.事故對現場可能造成極大破壞,事故見證人或當事者可能已經死亡,很難尋找事故前的現場特征
E.通過對現場狀況的各種跡象、殘留物的研究分析,可為勘驗人員判明事故的性質和原因、確定責任提供有利的證據。為此,必須采取有力措施對現場進行有效保全
196、礦井預防突水的措施有( )。
A.留設防水煤(巖)柱
B.疏干
C.含水層改造與隔水層加固
D.建立防水閘門和水閘墻或注漿堵水
E.認真分析、判斷礦井突水預兆
197、冒頂事故的處理方法有( )。
A.大部小冒頂的處理
B.局部冒頂范圍較小的處理
C.局部小冒頂的處理
D.局部冒頂范圍較大的處理
E.大冒頂的處理
198、當地下水成為涌水水源時,礦井涌水有如下規律( )。
A.礦井涌水強度與充水層的空隙性及其富水程度有關
B.礦井涌水強度與充水層厚度和分布面積有關,水層厚度越大,涌水強度越大
C.礦井涌水強度及其變化,還與充水層水量組成有關
D.多數礦床隨采深增加礦井涌水量逐漸減少,其涌水高峰值出現滯后的時間加長
E.采礦方法的影響。依據礦床水文地質條件選用正確的采礦方法,開采近地表水體的礦床,其涌水強度會增加,但不會過于影響生產。如選用的方法不當,可造成崩落裂隙與地表水體相通或形成塌陷,發生突水和泥沙沖潰
199、以大氣降水為主要充水水源的礦井涌水特征有( )。
A.礦井涌水報考與當地降水報考相一致,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多年周期性的變化規律
B.多數礦床隨采深增加礦井涌水量逐漸減少,其涌水高峰值出現滯后的時間加長
C.礦井涌水量的大小與降水性質、強度、連續時間及入滲條件有密切關系
D.礦井涌水報考隨地表水的豐枯呈季節性變化,且其涌水強度與地表水的類型、性質和規模有關
E.礦井涌水強度還與井巷到地表水體問的距離、巖性與構造條件有關
200、礦山火災中,封閉火區,經取樣化驗分析證實,同時具備下列選項中的( )條件,且幾項指標持續穩定的時間在一個月以上時,方可以認為火區已經熄滅才準予啟封。
A.火區內溫度下降到30℃以下,或與火災發生前該區的空氣日常溫度相同
B.火區內的氧氣濃度降到5%以下
C.火區內的氧氣濃度降到15%以下
D.區內空氣中不含有乙烯、乙炔,一氧化碳在封閉期間內逐漸下降,并穩定在0.005%以下
E.在火區的出水溫度低于25℃,或與火災發生前該區的日常出水溫度相同
201、礦山火災中,判別火區熄滅的標志氣體是( )。
A.甲烷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D.乙烯 E.乙炔
202、防火墻及其位置的選擇應遵循的原則有( )。
A.防火墻要選用不燃性材料構筑
B.低瓦斯火區的防火墻位置應盡可能地接近火區,以縮小火區封閉范圍
C.高瓦斯火區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具有瓦斯爆炸危險時,可適當擴大火區封閉范圍
D.防火墻的位置盡可能地設在堅實的巖石巷道內,當巖石巷道離火區較遠時,可將防火墻設在煤巷或無裂隙的礦體上,但是要把防火墻周圍巷道壁加固、噴涂加以嚴密的封閉
E.防火墻應構筑在新鮮氣流不能夠到達的地方,距離應在15m以上
203、有色礦山火災根據發火的原因分為內因火災和外因火災,引起外因火災的發生原因有( )。
A.各種明火引燃易燃物或可燃物,各類油料在運輸、保管和使用時所引起的火災
B.炸藥在運輸、加工和使用過程中發生的火災
C.電氣設備的絕緣損壞和性能不良引起的火災
D.坑內外因火災是在有限的空間和有限的空氣流中燃燒,易于生成大量有毒有害氣體,達到危害生命的濃度,極易造成重大事故
E.在開采過程中還存在粉塵、電危害、噪聲與振動、機械傷害、物體打擊、高處墜落和淹溺等危險危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