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銀行績效評價與銀行經營目標
(1)銀行績效評價的概念和目的
銀行績效評價是銀行股東、監管當局和內部經營管理者了解銀行目前狀況,判斷銀行未來發展方向,并據以作出決策、采取相應措施的重要工具。
銀行績效評價的目標不僅僅是了解銀行目前的狀況,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升銀行經營業績和管理水平,使銀行持續獲得成功。銀行績效評價是實現銀行經營目標的一個重要手段。
銀行績效評價的方法是先將經營目標分層次轉化為具體的、可操作的評價指標,然后對各項業務活動結果進行度量,確認偏差、分析原因、予以矯正。
(2)銀行經營的股東價值最大化目標
(3)銀行經營的“三性”的平衡:即安全性、流動性和效益性的平衡。“三性”平衡的目標也被稱為銀行的經營原則。
三性目標 |
定義 | |
安全性目標 |
指銀行在經營活動中,既要保障資金安全,又要管理好各種風險。 | |
流動性目標 |
指銀行能夠隨時滿足客戶提取存款、借入貸款、對外支付的需要,保證資金的正常流動。(這是因為銀行的流動性需求具有頻繁性、不確定性和剛性) | |
效益目標 |
是銀行經營活動的最終目標,這一目標要求銀行的經營管理者在可能的情況下盡可能地追求利潤最大化(及股東價值最大化)。效益性對銀行的重要性體現在4個方面(股東要求、抵御風險、增強實力、激勵員工) |
“三性“之間的矛盾主要體現為效益性與流動性、效益性與安全性之間的矛盾:效益性與流動性、效益性與安全性之間是對立的,但流動性與安全性之間通常是一致的(安全性高的資產因被普遍接受而具有高流動性,流動性高的資產因可隨時轉換為現金而較安全)。但安全性和流動性并不總是一致的(如股票的流動性高,但由于價格的波動性高導致安全性低)。不過,安全性和流動性一般不存在對立性(即一項資產的高安全性不會直接導致其低流動性,一項安全性高的資產流動性很低不是因為其安全性高,而是有別的原因)。
“三性”之間又是一致的:流動性和安全性是效益性的基礎和必要條件,效益性是安全性和流動性的最終目標和重要保證。銀行只有保持必要的流動性和安全性,才能從根本上保證盈利目標的順利實現,因此,在經營策略上,銀行首先不是追求盈利而是先保證資金的流動和安全,在此前提下,再去追求盡可能多的盈利。另一方面,銀行利潤能夠幫助銀行充實資本、增強實力,從而能夠增強客戶對銀行的信心,提高銀行的經營管理水平,從而為銀行的流動性和安全性提供重要保證。如果銀行不能保證盈利,其安全性和流動性本身就失去了意義,因為股東不賺錢就會撤回投資、關閉銀行。
2、銀行財務報表
(1))與財務報表相關的一些基本概念
名稱 |
定義或構成 | |||
會計要素 |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 | |||
會計 |
財務會計 |
對外報告會計、傳統會計,對企業已發生的融資、投資、經營業務或事項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并以財務報表的形式提供給股東、債權人、管理者、政府部門等有關人員和機構。 | ||
|
管理會計 |
對內報告會計,收集、記錄、分析企業內部和外部的財務及非財務信息,并主要呈報給企業內部經營管理者的會計分支,一般不向企業外部提供。 | ||
會計平衡法則 |
復式記賬法,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 | |||
財務報表 |
資產負債表 |
靜態報表,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 ||
|
利潤表 |
動態報表,收入-成本費用=利潤(或虧損)。 | ||
|
現金流量表 |
動態報表,按照現金流動基礎報告經營活動、投資活動和融資活動給企業帶來的現金流入和流出。 | ||
|
財務報表附表及附注 |
| ||
會計分期 |
又稱會計期間,起止日期采用公歷日期,如年度、季度、月度。 | |||
記賬制 |
權責發生制 |
應計制,以企業經濟業務是不是實際發生了為標準,較真實合理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廣泛用于經營性企業。 | ||
|
收付實現制 |
現金制,以現金的實際收付為標準確認收入和費用,主要用于不需明確收益的行政事業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