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答案及解答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1.B 2.C 3.D 4.A 5.C
6.B 7.A 8.C 9.D 10.B
11.D 12.C 13.C 14.A 15.C
16.A 17.B 18.B 19.C 20.A
二、文言文閱讀:21~29小題,共30分。
21.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此恨誰知!
22.心理描寫,移情于物,因情造景,設景抒情。
23.夸張。通過夸張肌體的突然消瘦表達離愁別恨,通過離愁別恨表現對張生愛情的真摯強烈。
24.這首詩共十二句,可分為三個層次,每四句一個層次。前四句寫南宋朝廷以和戎為國策,醉生夢死,武備松弛,根本不想收復中原。中間四句寫戰士們報國無門、空老沙場的悲哀。后四句寫淪陷區的廣大人民熱切地盼望恢復,但一直遙遙無期的悲憤。
25.這首詩以守邊將士的身份和口吻,揭露和譴責南宋統治階級對金人屈膝投降的政策,寫出了守邊戰士不戰而老、淪陷區人民盼望恢復而不得的悲痛心情,充分地抒發了作者愛國憤世的思想。
26.這首詩在藝術上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在結構上以“月夜”貫穿全詩,寫月夜下達官貴人、守邊戰士和淪陷區的遺民的不同表現,從而表達了不同主體對待收付中原態度的差異。這首詩的另一個突出特點就是采用了對比的手法。詩中將朝廷對恢復的態度與戰士、遺民對恢復的態度進行對比,從而凸顯出朝廷和戎政策的荒謬,表現出作者鮮明的愛憎情感。整首詩聲情蒼涼激越,風格悲壯沉郁。
27.陳:同“陣”,布陣。 所:許,左右。 會:恰逢,正趕上。 之:到,往。
28.精于騎射,勇猛善戰;足智多謀,臨陣不亂。
29.通過典型情節、李廣的言行刻畫李廣的性格特點;同時用匈奴的數千騎與其部下百騎的驚恐襯托李廣的臨陣不亂,指揮若定,足智多謀;李廣與匈奴射雕者的對比,作用是突出了李廣的善射。
三、現代文閱讀:30~38小題。共30分。
30.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是指將奴隸規則毀滅,迫使臣民起而反抗的“群盜如麻,紛亂至極”的亂世。這是個民眾還沒有覺悟的、令人痛心的愚昧時代。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指的是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歷史上所謂的“太平盛世”和百姓稱頌的“皇恩浩蕩”的時代。這是個統治階級粉飾自己歷史的時代,也是愚昧的民眾沒有真正清醒地意識到封建統治實質的時代。第三樣時代是不同于前兩個時代的新時代。
31.對第三樣時代,魯迅并沒有言明,但他所指的應該是不同于前兩個時代的新時代:人民將不安于奴隸的地位,起而反抗,推翻舊制度,爭取到做“真正的人”的地位,主宰自己的命運,真正當家做主。
32.前兩個時代是魯迅要否定和批判的時代。第三樣時代是魯迅呼吁要創建的,包含他感時憂國的情感。魯迅希望中國盡快擺脫傳統,正視現實、覺醒奮起,早日擺脫國家的危機。
33.寫昔日“香市”熱鬧的場面以及給作者幼時留下的難忘記憶。
34.昔日“香市”熱鬧的景象,屬于場面描寫,這與下文所描寫的今日“香市”的蕭條、冷清的場面形成對比,突出作品的主題。
35.表現了作者對昔日中國江南農村自然經濟下的田園生活的懷念,這也是作者不滿于20世紀30年代動蕩現實的一種情緒反映。
36.用人物對話來刻畫人物形象。
37.作為沒有多少見識的普通農家婦女,七斤嫂最初并未意識到丈夫沒有辮子的嚴重性,她抱著僥幸的心理來看待時事。遭到趙七爺一番威嚇后,她產生了恐懼和膽怯的心理。她的自言自語恰恰表現了其驚慌失措、六神無主的心理狀態。當聽到“沒有辮子,該當何罪,書上都一條一條明明白自寫著的”時,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從而陷入了絕望境地。
38.這段話主要表現了趙七爺幸災樂禍和伺機報復的心理,刻畫了趙七爺陰險兇狠的性格。
四、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