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413000公路橋梁工程
【案例1】
參考答案:
(1)1)可能發生在l0m處:吸泥機清理不徹底時,形成灌注樁中斷或混凝土中夾有泥石。
2)可能發生在27m處,采取強制提升而造成導管脫節。
(2)進水、塞管、埋管。
(3)可采用拔抽抖動導管(不可將導管口拔出混凝土面)。當所堵塞的導管長度較短時,也可以用型鋼插入導管內來疏通導管,或在導管上固定附著式振搗器進行振動。
【案例2】
參考答案:
(1).沒有設置排水溝,沒有按要求設置預拱度;
(2)應以固定安裝在側模上的附著式為主,插入式振動器為輔;
(3)應在兩端同時對稱張拉,張拉時以應力控制為主,以伸長量作為校核;
(4)不正確。沖洗孔道后,應吹除積水后再壓漿。
【案例3】
參考答案:
(1)還應計算支架基底在荷載作用下的非彈性變形。因為本橋位處覆蓋層厚,地基承載力低,僅對鋼管支架處的表層地基處理是不夠的。
(2)不全面,還應要考慮孔道曲線長度,千斤頂長度。
【案例4】
參考答案:
該預應力筋松弛現象的原因主要可能有:
1)錨具滑絲或鋼絞線(鋼絲束)內有斷絲。
2)鋼絞線(鋼絲)的松弛率超限。
3)量測表具數值有誤,實際張拉值偏小。
4)錨具下混凝土局部破壞變形過大。
5)鋼索與孔道間摩阻力過大。
防治預應力筋松弛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1)預應力筋松弛檢查預應力筋的實際松弛率,張拉鋼索時應采取張拉力和引伸量雙控制。事先校正測力系統,包括表具。
2)錨具滑絲失效,應予更換。
3)鋼絞線(鋼絲束)斷絲率超限,應將其錨具、預應力筋更換。
4)錨具下混凝土破壞,應將預應力釋放后,用環氧混凝土或高強度混凝土補強后重新張拉。
5)改進鋼束孔道施工工藝,使孔道線形符合設計要求,必要時可使用減摩劑。
【案例5】
參考答案:
(1)不正確,應該先對支座作臨時固結;
(2)還應測出掛籃在不同荷載下的實際變形量,供撓度控制中修正立模標高;
(3)不能,因為還需對管道進行壓漿。
【案例6】
參考答案:
(1)懸臂拼裝法與懸澆施工比較,還具備以下優點:
1)梁體的預制可與橋梁下部構造施工同時進行,平行作業縮短了建橋周期。
2)預制梁的混凝土齡期比懸澆法的長,從而減少了懸拼成梁后混凝土的收縮和徐變。
3)預制場或工廠化的梁段預制生產利于對整體施工的質量控制。
(2)長線法施工工序:預制場、存梁區布置一梁段澆筑臺座準備一梁段澆筑一梁段吊運存放、修整一梁段外運一梁段吊拼。
(3)(中線測量),(高程測量),(澆筑濕接縫混凝土),(張拉預應力筋)。
【案例7】
參考答案:
(1)該橋T形梁錨頭下錨板處混凝土變形開裂現象的原因主要有:
1)通常錨板附近鋼筋布置很密,澆筑混凝土時,振搗不密實,混凝土疏松或僅有砂漿,以致該處混凝土強度低。 .
2)錨墊板下的鋼筋布置不夠、受壓區面積不夠、錨板或錨墊板設計厚度不夠,受力后變形過大。
(2)處理方法:
將錨具取下,鑿除錨下損壞部分,然后增加鋼筋并用高強度混凝土修補,將錨下墊板加大加厚,使承壓面擴大。
(3)采取如下措施可以預防錨頭下錨板處混凝土變形開裂。
1)錨板、錨墊板必須有足夠的厚度以保證其剛度。錨墊板下應布置足夠的鋼筋,以使鋼筋混凝土足以承受因張拉預應力索而產生的壓應力和主拉應力。
2)澆筑混凝土時應特別注意在錨頭區的混凝土質量,因在該處往往鋼筋密集,混凝土的粗骨料不易進入而只有砂漿,會嚴重影響混凝土的強度。
【案例8】
參考答案:
(1)現場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由施工掛籃底模與模板的配制不當造成施工操作困難引起的,具體有:
1)掛籃底模架的平面尺寸未能滿足模板施工的要求。
2)底模架的設置未按箱梁斷面漸變的特點采取措施,使梁底接縫不平,漏漿,梁底線形不順。
3)側模的接縫不密貼,造成漏漿,墻面錯縫不平。
4)掛籃模板定位時,拋高值考慮不夠,或掛籃前后吊帶緊固受力不均。
5)掛籃的模板未按橋梁縱軸線定位。
6)掛籃底模架的縱橫梁連接失穩引起的幾何變形。
(2)為防止上述現象的發生,可采取如下預防措施:
1)底模架的平面尺寸,應滿足模板安裝時支撐和拆除以及澆筑混凝土時所需操作寬度。
2)底模架應考慮箱梁斷面漸變和施工預拱度,在底模架的縱梁和橫梁連接處設置活動鋼絞,以便調節底模架,使梁底接縫和順。
3)底模架下的平行縱梁以及平行橫梁之間為防止底模架幾何尺寸變形,應用鋼筋或型鋼采取剪刀形布置牢固連接縱橫梁,以防止底模架變形。
4)掛籃就位后,在校正底模架時,必須預留混凝土澆筑時的拋高量(應經過對掛籃的等荷載試驗取得),模板安裝時應嚴格按測定位置核對標高,校正中線,模板和前一節段的混凝土面應平整密貼。
5)掛籃就位后應將支點墊穩,收緊后吊帶、固定后錨,再次測量梁端標高,在吊帶收放時應均勻同步,吊帶收緊后,應檢查其受力是否均衡,否則就重新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