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案例分析題(共4題,每題20分)
31 背景資料:
某公路工程H合同段,其中土方路基絕大部分是借土填方,路堤邊坡高度≥20m,地面橫坡大于12%,施工單位施工組織設計中路基填筑的施工方案如下:
(1)土質分析:在K19+100~K20+100處,本路段主要是粉質土,顆粒組成以小于0.075mm為主,屬于細粒土組,是較好的路基填筑材料。
(2)壓實機具的選擇與操作:本路段選用CA25D和YZT16型振動壓路機組合碾壓施工。施工過程中,壓路機行走速度控制在2~4km/h。開始時土體松散,采用輕壓(靜壓),然后用最大振動力進行振壓,壓力越大,壓實效果越好。先間,然后向兩邊壓實,并注意縱向和橫向壓實時的重疊,確保壓實均勻。
(3)試驗路段的結果:在K18+100~K18+200處,分別取三種松鋪厚度20cm、30cm、40cm進行試驗,試驗路段測試結果最佳含水量為13.4%,其他指標均符合路基填筑要求,松鋪厚度選用30cm。
施工中施工單位準確放樣,認真壓實原地基后采用縱向分層填筑法施工方案進行了路基填筑,填筑過程中每完成一層均檢測了壓實度、彎沉、縱斷高程、中線偏位、寬度、橫坡、邊坡幾個項目,依此判斷合格后再進行下一層填筑,在施工過程中遇雨,雨后檢測填料含水量在15%~17%范圍變化,嚴格按壓實質量控制進行施工,仍出現"彈簧"現象,為趕工期,施工單位摻人生石灰粉翻拌,待其含水量適宜后重新碾壓。最后如期完成路基施工進入路面基層施工工序。
問題:
1.K19+100~I<20+100路段的土質分析是否正確?該土質能否直接作為路床填筑材料?
2.填料最佳含水量試驗可以用哪些方法?簡述各自的適用范圍。本工程最適宜的方法是什么?
3.在填筑過程中施工方對碾壓層做出的合格判斷是否合理?為什么?
4.本工程出現彈簧現象的根本原因何在?處理方法是否合理?為什么?
參考解析:
1.對土體粒組判斷正確,但工程性質結論錯誤,粉質土是較差的路基填筑材料。不能,粉質土不宜直接填筑于路床。
2.輕型擊實法、重型擊實法、振動臺法,表面振動擊實儀法。各自的適用范圍見下表。
本工程最適宜的方法是重型擊實試驗。
3.不合理,因為檢測項目不全,未測平整度。
4.局部含水量過高,超過最佳含水量(13.4%)兩個百分點。不完全合理。為趕工期,施工單位摻人生石灰粉翻拌,待其含水量適宜后重新碾壓過程中應該注意高填方路堤在施工中沉降時間的控制。
32 背景資料:
江南大橋項目經理部采用專家會議法的方式就加強成本管理,降低工程施工項目成本這一議題召集技術、材料、合同、財務、質安等部門和有關作業班組舉行了一次專題會議,大家就降低施工項目成本的方法和途徑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技術部的李工說:正確選擇施工方案是降低成本的關鍵所在。因此,必須制定先進的、經濟合理的施工方案。
材料部的王工說:要降低項目成本,必須降低材料成本。
問題:
1.施工方案主要包括哪些內容?為什么說正確選擇施工方案是降低成本的關鍵所在。
2.降低材料成本應該考慮哪些方面的內容?
參考解析:
1.施工方案主要包括四項內容:施工方法的確定、施工機具的選擇、施工順序的安排和施工作業組織。因為施工方案的不同,工期就會不同,所需人機具也不同,因此發生的費用也會不同。
2.對材料成本控制,一是要以預算價格來控制材料的采購成本。二是對材料的數量控制,在工程項目的施工過程中,每月應根據施工進度計劃,編制材料需用量計劃,建立材料消耗臺賬,如超出限額領料,要分析原因,及時采取糾正措施;同時通過實行"限額領料"來控制材料領用數量,并控制工序施工質量,爭取一次合格,避免因返工而增加材料損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