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路基與路面的性能要求
(一)路基的性能要求
路基既為車輛在道路上行駛提供基本條件,也是道路的支撐結構物,對路面的使用性能有重要影響。對路基性能要求的主要指標是;
1.整體穩定性
在地表上開挖或填筑路基,必然會改變原地層(土層或巖層)的受力狀態。原先處于穩定狀態的地層,有可能由于填筑或開挖而引起不平衡,導致路基失穩。軟土地層上填筑高路堤產生的填土附加荷載如超出了軟土地基的承載力,就會造成路基沉陷;在山坡上開挖深路塹使上側坡體失去支承,有可能造成坡體坍塌破壞。在不穩定的地層上填筑或開挖路基會加劇滑坡或坍塌。必須保證路基在不利的環境(地質、水文或氣候)條件下具有足夠的整體穩定性,以發揮路基在道路結構中的強力承載作用.
2.變形量
路基及其下承的地基,在自重和車輛荷載作用下會產生變形,如地基軟弱填土過分疏松或潮濕時,所產生的沉陷或固結、不均勻變形,會導致路面出現過量的變形和應力增大,促使路面過早破壞并影響汽車行駛舒適性。由此,必須盡量控制路基、地基的變形量,才能給路面以堅實的支承。
在瀝青混凝土面層與水泥混凝土路面之間灑布的瀝青材料薄層,稱為( )。
A.透層
B.封層
C.粘層
D.復合層
答案:C
(二)路面的使用要求
路面直接承受行車的作用。設置路面結構可以改善汽車的行駛條件,提高道路服務水平(包括舒適性和經濟性),以滿足汽車運輸的要求。路面的使用要求指標是:
1、平整度
平整的路表面可減小車輪對路面的沖擊力,行車產生附加的振動小,不會造成車輛顛簸,能提高行車速度和舒適性,不增加運行費用。依靠優質的施工機具、精細的施工工藝、嚴格的施工質量控制及經常性及時的維修養護,可實現路面的高平整度。為減緩路面平整度的衰變速率,應重視路面結構及面層材料的強度和抗變形能力。
在深水和深基坑、流速較大的堅硬河床進行基礎工程施工時,應采用( )圍堰。
A.土
B.土袋
C.鉛絲籠
D.鋼板樁
答案:D
2、承載能力
行駛車輛把荷載傳給路面,使路面結構內產生不同量的應力和應變。如果路面結構整體或某結構層的強度或抗變形能力不足以抵抗這些應力和應變時,路面便出現開裂或變形(沉陷、車轍等),降低其服務水平。路面結構暴露在大氣中,受到溫度和濕度的周期性影響,也會使其承載能力下降。路面在長期使用中會出現疲勞損壞和塑性累積變形,需要維修養護,但頻繁維修養護勢必會干擾正常的交通運營。為此,路面必須滿足設計年限的使用需要,具有足夠抗疲勞破壞和塑性變形的能力,即具備相當高的強度和剛度。
3、溫度穩定性
路面材料特別是面層材料,長期受到水文、溫度、大氣因素的作用,結構強度會下降,材料性狀會變化,如瀝青面層老化,彈性、勃性、塑性逐漸喪失,最終路況惡化,導致車輛運行質量下降。為此,路面必須保持較高的穩定性,即具有較低的溫度、濕度敏感度。
墩臺混凝土分塊澆筑時,墩臺水平截面積在200m2內分塊不得超過( )塊。
A.1
B.2
C.3
D.4
答案:B
4、抗滑能力
光滑的路表面使車輪缺乏足夠的附著力,汽車在雨雪天行駛或緊急制動或轉彎時,車輪易產生空轉或溜滑,極有可能造成交通事故。因此,路表面應平整、密實、粗糙、耐磨,具有較大的摩擦系數和較強的抗滑能力。路面抗滑能力強,可縮短汽車的制動距離,降低發生交通安全事故的頻率。
5、透水性
路面應具有不透水性,防止水分滲人道路結構層和土基,造成道路穩定性、承載能力降低,使道路使用功能喪失。
用移動模架法澆筑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時,分段工作縫必須設在( )附近。
A.彎矩零點
B.彎矩最大點
C.剪力零點
D.扭矩零點
答案:A
6、噪聲量
城市道路使用過程中產生的交通噪聲,使人們出行感到不舒適,居民生活質量下降。
應盡量使用低噪聲路面,為營造靜謐的社會環境創造條件。
現澆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采用懸臂澆筑施工,合龍順序一般是( )。
A.先中跨、后次跨、再邊跨
B.先次跨、后邊跨、再中跨
C.先邊跨、后次跨、再中跨
D.先邊跨、后中跨、再次跨
答案:C
更多關于二級建造師考試動態、二級建造師輔導資料、二級建造師歷年真題、二級建造師模擬試題、二級建造師考試技巧等信息,請訪問233網校二級建造師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