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建筑曲線藝術手法表現在各個部位,均有獨到之處。從一座建筑的立體造型,到一個構件,都有曲線藝術在其中的變化。尤其是在那些部位的裝飾藝術,都是由那些彎彎曲曲的線條交織在一起,構成了妙不可言的曲線美。
屋頂曲線,是建筑造型曲線中最突出的,它是我國古代建筑中運用得最普遍,以后在亞洲各地流傳起來,影響很大。如果你從東北某城市開始向南旅行,就可以發現各個城市的建筑屋頂的曲線變化,屋面的曲線從平緩的開始越來越大,一直到南方,曲線弧度的不斷增大而使翹角愈發優美。
屋頂曲線就是將屋頂坡面做出凹曲面的形狀,正脊也出現曲線。曲線弧度大小,是根據地方氣候的特點產生的,也是根據建筑性質來分別處理,因此各地的屋頂曲線又各有不同。如華北西北一帶風沙比較大,除直接使用平頂房屋以外,帶屋頂的建筑,坡面都有曲線,當大風吹來,曲線弧度可以迎風,可以通風,因此,山西、陜西、寧夏、甘肅、青海等地民宅屋頂都有深深的曲線。
而長江以南各地民間住宅屋頂曲線弧度較之北方明顯加大,這是考慮南方雨水過大的原因而形成的。尤其是尊貴的建筑屋頂曲線和翹角比北方的同類建筑增加甚多。南方氣候濕熱,但有清秀的山水風光,因此對建筑的通風性和觀賞性比較講究,建造構筑更是精工細做。將屋頂的形式和地方特點結合起來,就成為曲線加深,塑造它的優美形態。而將檐角向上反翹起來,卷翹程度遠比北方建筑卷起角又銳又向里反卷得很多。我們可以看到,不論是普通民居、佛寺的殿塔,也不管是園林里的閣樓,檐角卷得很美,使人們感受到建筑藝術的魅力。至東南沿海閩粵一帶,曲線的弧度更大了。
為什么要在屋頂坡面上做出曲線?除了自然氣候環境有直接影響外,還由于做廊子使坡面加長,也是一個因素。如果前檐增高,屋架坡更要增高,因此有曲線與廊頂相連,使屋架保持一定高度。其次是由于藝術要求所形成的。如果一個屋頂坡面做得很平直呆板,就會讓人產生生硬乏味的感覺,極不舒服;如果有曲線就感覺柔軟舒展。這是人們對曲面藝術欣賞的一種心理效果。
我國古代建筑曲線美的風格是逐漸演變的。從秦漢樓閣到現在的諸多建筑,那么普遍,流傳了那么久。其實北方各地普遍存在的夏日涼棚、喜慶席棚,還有村鎮集市賣貨的布棚,也都支成雙坡頂房屋式樣,坡面自然出現曲線。青海、西藏廣大的牧民帳棚,也可看到坡頂曲線。這種形式屋頂曲線的起源不出乎古代的這些淵源吧。
筆者以為,探索中國古代建筑屋頂曲線究竟是怎樣產生的,是一件頗有趣味的事。有人只從結構學的角度來分析,認為是殿堂進深長,因此屋頂坡面長,按單坡七檁來算,從檐檁到脊檁是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必然產生曲線。民間房屋高坡只三條檁,無法做出曲線,所以也產生不了曲線。筆者認為,這種單純地以結構主義看問題是不妥的。
考試大特別推薦: 免費視聽 網校輔導 在線???/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