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利用在經濟技術上可行,但需政府的政策引導;下凹式綠地、生態儲水井等技術的采用,需要人們樹立新觀念。
隨著城市化的迅速發展,城市不透水面積不斷擴大,城市在水資源緊缺的情況下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暴雨洪水壓力。通過雨洪利用,不僅能夠使城市減少熱污染和干旱缺水的困擾,而且有助于增加城市水源,促進節水型社會建設。
近20年來,世界上有很多國家開展了雨水利用的研究與探索。在發達國家,城市雨水利用已進入標準化、產業化階段。與國外相比,我國的城市雨水利用雖然現在基本處于探索與研究階段,但目前北京、上海、哈爾濱等許多城市相繼開展了試點研究,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雨水利用主要包括雨水儲存和雨水利用兩方面內容。借鑒國內外城市雨洪綜合利用的成功經驗,本著簡易可行、便于實施的原則,建議如下:
1.加強政策引導力度。一般來講,雨水利用系統的興建在技術和經濟上是可行的,但這項工作須由政府組織出臺有關管理辦法及相應的法律、法規,明確雨水利用的基本原則,規定新建開發建設項目均要設計雨水利用設施,并給予其優惠政策。
2.建設下凹式綠地和花池。下凹式綠地具有蓄滲雨水、削減洪峰、過濾水質和防止水土流失的特點。清華大學專家研究表明,城市綠地花池只要下凹10厘米,對暴雨即可攔蓄81%以上。在今后的城市建設中,應大力規劃新建下凹式綠地花池,并逐步改造原有綠地花池。這不僅能讓城市雨洪變成土壤水和地下水,增加土壤肥力,還可以節省大量綠化用水和澆水工作量。
3.盡可能減少不透水地面。在小區庭院、城市廣場、人行道等地面鋪設透水方磚等,步道以下設置回填砂石、礫料的滲溝、滲井等,增加雨水入滲量。公路建設方面,盡可能地采用透水路面,通過滲透增大地下水補充量。
4.加大雨水的貯留量。一是在綠色植被與土壤之間增設貯水層、透水層,增加城市土壤的相對含水量。同時,新建城市景觀水域應盡量少地采取防滲措施,以增加雨水入滲的通道。二是對城市低洼地進行優化改造,并配以適當的引水設施。三是在城市地面以下興建生態儲水井、回灌井、滲井等雨水攔蓄設施,減少地面雨洪量,有效補充地下水。
相關推薦:
二級建造師:混凝土防滲墻施工新技術
2010二級注冊建造師復習資料:施工機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