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教育目的
1. (簡答)廣義的教育目的是指人們對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們希望受教育者通過教育在身心諸方面發生什么樣的變化,或者產生怎樣的結果。狹義的教育目的是國家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什么樣人才的總的要求。 教育目的對所有的學校具有指導意義。
2. (單、多、判)教育目的的意義和作用 意義:一個具體的目的是人們實踐活動的起點,并體現于實踐活動的全過程和歸宿中。因此,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發點,教育目的的實現則是教育活動的歸宿,它貫穿于教育活動的全過程,對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導意義。 作用:①教育目的的導向作用 ②教育目的的激勵作用 ③教育目的的評價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評價教育實施效果的根本依據和標準。 (多選)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問題,對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導意義。它明確了教育對象未來的發展方向和預定的發展結果,指導著整個教育活動的開展,支配著教育工作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無論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還是教育內容的確定,教育方法的選擇及效果的評價等,都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約。
3. 教育目的的基本層次 ⑴國家的教育目的 ⑵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 ⑶教師的教學目標
4. 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是普遍與特殊的關系。教育目的是針對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養目標是針對特定的教育對象提出的。 教育目標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在完成某一階段(如一節課、一個單元或一個學期)工作時,希望受教育者達到的要求或產生的變化結果。 教育目標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的關系是具體與抽象的關系。
5.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據: ㈠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教育目的就其本質來說,是要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①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具有歷史性、時代性、社會性,在階級社會具有鮮明的階級性。②不同的社會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③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養的人各具特色。 不同國家、不同時代的教育目的的制定,都受到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教育目的是社會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質的集中體現。它反映了社會政治和社會生產的需求,體現了教育的歷史性、階級性和生產力的性質。 ㈡教育目的體現了人們的教育理想 ㈢我國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基礎上。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是確定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 教育與生產力勞動相結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唯一方法。
6.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決定》,《決定》提出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精神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守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7. (簡答)教育目的的這一表述(第6點)體現了時代的特點,反映了現階段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㈠我們要求培養的人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堅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知識能力的統一。㈡我們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要求堅持腦力與體力兩方面的和諧發展。㈢適應時代要求,強調學生個性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8.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㈠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㈡素質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①德育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使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政治觀念,形成學生正確的思想方法的教育。②智商 智商是授予學生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技能,發展他們的智力和與學習有關的非認知因素的教育。③體育 體育是授予學生健康的知識、技能,發展他們的體力,增強他們的自我保健意識和體質,培養參加體育活動的需要和習慣,增強其意志力的教育。④美育 美育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發展他們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他們的高尚情操與文明素養的教育。美育不等于藝術教育。⑤勞動技術教育 勞動技術教育是引導學生掌握勞動技術和知識技能,形成勞動觀點和習慣的教育。 ㈢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素質教育強調要把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結合起來,既充分重視學生共性的發展,對學生的基本方面的發展有統一的要求;在此基礎上,又要重視學生個性的多樣性,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評價方案。 ㈣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為重點的教育。創新能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①創新能力不僅是一種智力特征,更是一種人格特征,是一種精神狀態 ②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相輔相成 ③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的根本區別所在。
9. 不同的認知特征、不同的欲望需求、不同的價值指向、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創造潛能鑄造了一個個千差萬別的、個性獨特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