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針對我國的教育現狀,提出,到2022年,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全面實施,適應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教育教學改革深入推進。在這其中,很多新課改理念都需要教師資格考生了解掌握,并能運用到教學中,同時,這也會是教師資格面試時政考題的出題點。
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那么多,要掌握的知識點有哪些?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劃重點啦,一起來看看吧!
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指導意見出臺的背景原因:
1、黨中央國務院對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個環節,圍繞立德樹人設計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等,并強調要促進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
2、是普通高中教育發展進入了新階段。當前普通高中教育還存在著素質教育實施不夠全面、片面應試教育傾向嚴重、唯分數唯升學率評價教育質量等突出問題,亟需通過推動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改革來加以破解和應對。
3、普通高中面臨著多維改革同步推進的繁重任務。當前,普通高中教育正處于普及攻堅、課程改革和高考綜合改革三大改革同步推進的關鍵時期。特別是高考綜合改革,提出要探索“兩依據、一參考”的錄取模式,對普通高中學生的選課走班、教學組織、綜合素質評價等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些新任務迫切需要通過深化改革、著力破解當前面臨的體制機制性障礙,確保各項改革能夠有效銜接、協同推進。
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要做到三個“堅持”
一是堅持正確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發展素質教育,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是堅持改革創新,著力破解體制機制障礙。從育人體系、課程教學、學生指導、考試招生和條件保障等育人關鍵環節著手,健全機制、完善政策、明確要求,保障改革目標的如期實現。
三是堅持統籌協調,注重各項改革的銜接。統籌高考綜合改革,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和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等各項改革發展任務,形成多方參與、協同推進的育人合力。
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指導意見提出了1個總體目標和6個具體目標
1個總體目標是:到2022年,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育人體系進一步完善,立德樹人落實機制進一步健全。這是全國教育大會上總書記重要講話當中特別強調的。6個具體目標包括:一是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全面實施;二是適應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教育教學改革深入推進;三是選課走班教學管理機制基本完善;四是科學的教育評價和考試招生制度基本建立;五是師資和辦學條件得到有效保障;六是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指導意見六個方面的改革任務
第一,構建全面培養體系。一是突出德育時代性。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進一步完善德育工作的體系。二是強化綜合素質培養。針對育人的薄弱環節,就改進科學文化教育、強化體育鍛煉、加強美育工作、重視勞動教育等方面提出了目標措施和要求,著力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三是拓寬實踐渠道。健全社會教育資源有效開發配置的政策體系,因地制宜打造學生社會實踐大課堂,建設一批穩定的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定期組織開展學生志愿服務和實踐體驗活動。四是完善綜合素質評價。從城鄉學校實際出發,完善綜合素質評價內容和實施辦法,強化對學生愛國情懷、遵紀守法、創新思維、體質達標、審美能力、勞動實踐等方面的全面評價。
第二,優化課程實施。工作目標是:結合推進高考綜合改革,2022年前全面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也就是在2022年之前新課程、新教材得到全面實施。兩項具體措施是:一是健全新課程的實施機制。組織開展國家級示范性培訓和校長教師的全員培訓,也就是確實做到新課程、新教材實施之前得到全面培訓,切實加大對貧困地區和薄弱學校的支持力度。二是完善學校課程管理。加強課程實施監管和學分認定管理,落實好國家課程方案,確保開齊開足體育與健康、藝術、綜合實踐活動和理化生實驗等課程。
第三,創新教學組織管理。一是有序推進選課走班。首先,依據學科人才培養規律,高校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和學生的興趣特長,因地制宜、有序實施選課走班,滿足不同學生發展需要。其次,要指導學校制定選課走班的指南,構建規范有序、科學高效的選課走班運行機制。二是深化課堂教學改革。轉變教與學的方式,積極探索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體驗式的教學方式,加強實驗教學,推廣應用優秀教學成果,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三是優化教學管理。針對一些學校存在的搶趕教學進度,超課標教學,日常測試頻繁和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等問題,進一步完善教學管理規范,嚴格執行教學計劃,強調了市、縣監管責任。
第四,加強學生發展指導。明確要求:一是注重指導實效。加強對學生理想、心理、學習、生活、生涯規劃等方面的指導,提高學生在選修課程、選考科目、報考專業和未來發展方向等方面的自主選擇能力。二是加強能力建設。指導普通高中學校建立學生發展指導制度,明確指導機構,建立專兼結合的指導教師隊伍,加強指導教師培訓。三是健全指導機制。注重利用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各種社會資源,積極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多方參與和協同配合的指導機制。
第五,完善考試和招生制度。一是規范學業水平考試。明確省級統一組織實施的合格性考試應安排在學期末,高一年級學生參加合格性考試的科目原則上不超過4科,維護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高校招生錄取所需學業水平考試科目實行選擇性考試,由省級統一組織實施。二是深化考試命題改革。在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試大綱,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和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命題都要以國家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和高校人才選拔要求為依據,促進教考有效銜接,防止簡單的、片面的考什么就教什么學什么,堅決克服這種傾向。同時從優化考試內容、創新試題形式、科學設置試題難度和加強命題能力建設等方面提出要求,推動提高命題水平。三是穩步推進高校招生改革。根據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學習基本需要,不斷完善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并把綜合素質評價作為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
第六,強化師資和條件保障。一是健全師資補充和激勵機制。加大編制統籌調配力度,要求于2020年底前完成普通高中教職工編制核定,適應選課走班教學需要。同時,完善普通高中績效工資管理辦法,在核定績效工資總量時向普通高中予以適當傾斜,并指導學校進一步完善分配辦法。二是改善學校校舍條件。完善學校建設規劃,擴大教育資源,優化校舍功能,制訂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額專項規劃,加快推進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額。修訂普通高中學校建設標準和裝備配備標準,繼續實施教育基礎薄弱縣普通高中建設項目,加大普通高中改造計劃實施力度,重點支持中西部貧困地區改善學校辦學條件。三是完善經費投入機制。首先是“建機制”,完善普通高中建設經費投入機制,明確省市縣分擔責任;健全成本分擔機制,建立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和學費標準報考調整機制。其次是“定標準”,針對目前個別省份尚未出臺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和一些省份標準過低,以及實施選課走班和綜合素質評價以后學校運轉和管理成本提高等問題,要求健全生均公用經費撥款制度,特別提出各地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應于2020年達到每生每年1000元以上,個別確有困難的地區可延至2022年前實現。第三是“拓渠道”,在嚴格遵守政府債務管理規定的前提下,多渠道籌措普通高中的建設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