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活動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請學生在講臺上擺出雕塑作品《思想者》的身份,引導學生猜測作品名稱。
學生發言,教師提問:
——這是屬于哪一類藝術的制作過程?你能用一句話概況雕塑的概念么?
學生交流,教師小結雕塑的稱謂與概念,揭示課題:《開啟雕塑的大門》。
活動二:賞析作品,引導想象
(一)了解雕塑的基本形式和分類
1.教師展示兵馬俑、如來像和屏風木雕的實物模型,提出問題:
它們在形式上有何不同之處?同桌兩人討論。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雕塑的基本形式有圓雕、浮雕和鏤空雕。
2.教師引導學生聯系文化生活,并提問:
同學們,除了這些雕塑,你們在生活中都見過哪些雕塑作品?它們有何功能?
師生共同探討,引出雕塑因功能、效用不同可以分為架上雕塑、建筑裝飾雕塑和環境雕塑。
(二)欣賞、探究雕塑藝術的語言
.教師展示米勒斯的《上帝之手》,布朗庫西的《軀干》和阿爾普的《鳥的骨骼》這三幅雕塑作品,學生四人一小組交流并回答問題:
這三幅作品中最吸引你的是哪幅?為什么?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順勢引出雕塑中體量的概念,并引導學生從主題、形體、空間、色彩、質感等方面深入分析。
教師繼續引導學生聯系之前學習的具象藝術、意象藝術和抽象藝術,并思考這幾件雕塑作品的整體面貌呈現出怎樣的風格?
師生共同探討總結,分為三種風格。寫實風格:真實自然,惟妙惟肖地“再現”;裝飾風格:概括、夸張;抽象風格:抽象語言表達本質。
活動三:布置任務,鞏固提高
1.教師展示《朱自清像》《魯智深》《歌舞女神》《摩西》等多幅優秀的雕塑作品,引導學生賞析交流,選擇自己最欣賞的一幅并闡述理由,教師巡視輔導。
2.以交流會的形式展開,學生積極分享自己關于作品的見解。同學之間交流評議,從雕塑術語的運用、表現語言的分析等級方面補充、評價,教師總結評議。
活動四:巧妙設疑,拓展延伸
1.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雕塑作品,引發學生好奇心:這都是什么時期的雕塑作品?反映了怎樣的時代和地域特色?
2.布置作業:自由選取中國或外國某一時期的雕塑,查閱資料,了解其發展歷程,并記錄。
【板書設計】
略
【答辯題目解析】
1.請你分析一下米開朗基羅的雕塑作品《大衛》?
【參考答案】
作品背景:米開朗基羅是文藝復興三杰之一,在繪畫、雕刻、建筑方面有杰出的成就,他的作品迸發著一股反抗情緒,充滿了英雄主義和悲壯的激情。《大衛》是他最著名的雕塑作品之一。
作品內容:米開朗基羅塑造了一位肌肉發達,怒目而視,準備戰斗的全裸青年。他充滿自信地站立著,左手抓住投石帶,右手下垂,頭向左側轉動著,面容英俊,雙眼凝視著遠方,顯示出壓倒一切敵人的威武姿態。
藝術特色:藝術家以解剖學為基礎,對人體結構和全身的筋肉都表現得極為合理極為自然,運用藝術夸張的處理,將頭部的比例加大,下肢放長,手和腳的關節都較大,以加強英雄的形象效果。
整體評價:《大衛》獲得巨大的成功,標志著米開朗基羅藝術上的成熟。
2.說一說你的導入
【參考答案】
導入的目的是采用各種有效的方法,使學生的情緒安定,將注意力進入一種學習狀態和學習情境,導入新的學習內容,使學生逐漸進入興奮狀態。導入是一堂課的開始,一次好的導入是一堂好課的開始,因此就需要教師精心思考,爭取有所新意。
(1)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的關注點放到這節課當中來,本節課我采用了多媒體創設情境的導入方法;
(2)我的具體做法是首先教師播放人頭像雕塑制作過程的短視頻,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觀賞:這是屬于哪一類藝術的制作過程?(學生回答)你能用一句話概況雕塑的概念么?讓學生在觀賞的同時也不至于脫離本節課,從而吸引學生注意力,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3)當然就這節課而言,也許會有各種各樣不同的、創意十足的導入方法可供選用,但我認為我此次采用的導入方法比較直觀地給學生營造了愉悅的學習氛圍,并且與課題密切相關。但導入時間的長短問題也許是我本次的導入的不足之處,當然,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我會及時充電,抓緊改進。這就是我的導入。
考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