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B.1907年,蒙臺梭利在羅馬平民區創辦了“兒童之家”,從事教育實驗。
2.B.1923年,陳鶴琴先生在南京創辦了我國最早的幼兒教育實驗中心,創立了“活教育”理論。
3.c.1989年,聯合國大會通過《兒童權利公約》,用法律保護兒童的權利。
4.D.兒童經過動手操作才能有更深刻的認識。
5.B.環境,特別是教育對人的成長和發展有重要意義。
6.c.在幼兒的獨立性、自主性比較欠缺的情況下,教師的主導性起著決定性作用。
7.C.蒙臺梭利受裴斯泰洛齊等教育家思想影響,認為教育要遵循自然規律。
8.B.幼兒教師的專業素質、教學思想、教學組織形式等直接決定幼兒園教育質量。
9.c.幼兒園月、周計劃屬于近期計劃。
10.D.狹義的幼兒環境指幼兒園內所有的物質和精神環境。
11.D.成人往往不能從幼兒角度出發思考幼兒教育,忽視幼兒特定年齡階段的需求。
12.c.培養活潑開朗的性格、發展個性是幼兒德育的重要內容。
13.D.在幼兒園中,教育活動與游戲等活動是融為一體的。
14.B.幼兒需要有一定量的戶外活動時間。
15.D.兒童學業成敗與諸多因素都有關系,其中學校教育方式占有重要地位。
二、名詞解釋
1.兒童觀:指人們對于兒童的根本看法和態度。主要涉及兒童的地位和權利、兒童期的意義、兒童的特點和能力、兒童生長發展的特點和原因等問題。教育觀是人們對于教育在兒童發展中作用的根本看法。
2.幼兒園的物質環境: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廣義是指對幼兒園教育產生影響的一切天然環境與人工環境中物的要素的總和,包括自然風光、城市建筑、社區綠化、家庭物質條件、居室空問安排、室內裝潢設計等。狹義是指幼兒園內對幼兒發展有影響作用的各種物質要素的總和,包括園舍建筑、園內裝飾、場所布置、設備條件、物理空問的設計與利用及各種材料的選擇與搭配等。
3.間接教學:指教師對幼兒教學指導的一種形式。教師不是把教育要求直接講給幼兒聽,而是通過環境中適當的中介,比如,利用環境中的玩具、榜樣、幼兒關心的現象或事件的作用等,迂回地達到教育目的。這種方式中的教師從講授者變成幼兒活動的觀察者、合作者、游戲伙伴、活動環境的創設者、材料的提供者,教育影響力不直接由教師而是通過中介間接地作用于幼兒。
4.幼兒園課程:是指實現幼兒園教育目的的手段,幫助幼兒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以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各種活動的總和,包括幼兒園進行的一切活動。
5.幼小銜接:指幼兒園與小學直接過渡的特定階段。學前階段與小學階段存在不同的教學特點,主導活動、作息制度、師生關系、環境布置、社會期望等都存在差異,導致兒童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性方面都出現不適應狀態。幼小銜接是個長期的、整體性的工作,需要各個環節的密切配合。
三、判斷題
1.×。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教育才是指學校教育。
2.√。
3.√。
4.×。幼兒園以活動為主要內容,只涉及簡單的讀、寫、算,大量的文化知識學習不適合幼兒身心發展階段的需要。
5.√。
6.×。幼兒園的環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才是指幼兒園校舍等。
7.×。對游戲的指導應有啟發性,不能盲目地干涉。
8.×。教師與幼兒的溝通除了言語溝通外,還有非言語的形式,如身體接觸等。
9.×。幼兒的游戲以間接指導為主,但是效果的好壞不是以直接和間接為區分。
四、簡答題
1.現代社會的兒童觀。
(1)兒童是一個社會的人,他應該擁有基本的人權。
(2)兒童是一個正在發展的人,故而不能把他們等同于成人,或把成人的一套強加于他們,或放任兒童自然、自由發展。
(3)兒童期不只是為成人期做準備,它具有自身存在的價值,兒童應當享有快樂的童年。
(4)兒童是具有主體性的人,是在與各種豐富的活動之中不斷建構精神世界的。
(5)每個健康的兒童都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6)幼兒才能的發展存在遞減法則,開發得越早就開發得越多。
(7)兒童的本質是積極的,他們本能地喜歡和需要探索學習,他們的認識結構和知識寶庫是其自身與客觀環境交互作用過程中自我建構。
(8)實現全面發展與充分發展,是每個兒童的權利,其先天的生理遺傳充分賦予了實現全面發展的條件,只有全面發展才能充分發展。
(9)兒童的學習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模仿學習、交往學習、游戲學習、探索學習、操作學習、閱讀學習。成人應尊重幼兒各種學習形式,并為他們創造相應的學習條件。
2.幼兒教師素質要求主要有三個方面:思想品德與職業道德素質、身心素質和能力素質。
(1)幼兒教師的思想品德與職業道德素質。教師必須忠誠于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思想品德素質;教師也要熱愛幼兒,把身心奉獻給幼教事業。
(2)健康的身心素質。幼兒教師應該有寬闊慈愛的心胸、穩定的情緒、豐富的感情和活潑開朗的性格。
(3)幼兒教師的能力素質。幼兒教師需要掌握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了解洞察每個幼兒的內心世界、因人施教的技能和能力等。從知識結構上說,需要涉及一個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社會學等多方面的、寬廣的能力結構。觀察力是幼兒教師首要的能力,這種觀察可以是有計劃地進行,同時也滲透在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溝通能力也是幼兒教師的一種基本能力,包括非言語的溝通和言語的溝通、與家長和同事的溝通、促進幼兒之間的溝通。組織分組能力也是衡量教師能力的一個方面,教師需要有能力組織教學活動、分組和指導小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