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題
(1)制度化教育出現的標志是()
A.人類教育的產生
B.古代學校的出現
C.近代學校系統的形成
D.終身教育的實現
(2)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體現在()
A.《論語》
B.《學記》
C.《大學》
D.《中庸》
(3)傳統教育學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是()
A.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
B.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
C.洛克的《教育漫話》
D.杜威的《民主主義教育》
(4)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著()
A.教育的領導權
B.教育的權利
C.教育目的的性質
D.教育結構的變化
(5)人力資本理論說明了()
A.教育對生產力發展的促進作用
B.生產力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C.教育對科學技術發展的作用
D.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影響作用
(6)強調人的身心發展的動因是人自身的內在需要,身心的發展是人的潛能的完善這種理論是()
A.內發論
B.外鑠論
C.成熟論
D.多因素相互作用論
(7)環境對個體的發展作用是()
A.決定作用
B.導向作用
C.提供了多種可能
D.促進作用
(8)下列哪個選項既是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又是教育工作的歸宿()
A.教育方針
B.教育目的
C.德育
D.智育
(9)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是()
A.人的身心發展規律
B.人的自然發展說
C.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說
D.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觀
(10)教育過程中的學生是()
A.未成熟的人
B.發展中的人
C.成熟的人
D.被塑造的人
(11)師生關系在社會道德方面是()
A.授受關系
B.指導和被指導的關系
C.相互促進的關系
D.相互制約的關系
(12)培養學生作為一個公民所必須的讀寫算的基本能力和公民一般教養的課程是()
A.基礎型課程
B.發展型課程
C.知識型課程
D.工具型課程
(1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基礎教育建立新的課程體系,試行()
A.國家課程
B.地方課程
C.教學課程
D.三者都是
(14)教學過程既是學生認知過程,又是()
A.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
B.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
C.促進教師發展的過程
D.促進學生發展的過程
(15)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是()
A.引起學習動機
B.領會知識
C.鞏固知識
D.運用知識
(16)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
A.備課
B.上課
C.講授新知識
D.領會新知識
(17)近代隨著大工業生產所產生的教學組織形式是()
個別教學
B.班級授課制
C.分組教學
D.現場教學
(18)德育過程的理論基礎是()
A.掌握知識
B.激發情感
C.道德內化
D.活動和交往
(19)學校進行德育的基本途徑是()
A.包括政治課在內的活動
B.班主任工作
C.團隊活動
D.社會活動
(20)通過對集體的管理去間接的影響個人,又通過對個人的直接管理去影響個別學生,這種班級管理模式是()
A.民主管理
B.平行管理
C.集體管理
D.目標管理
填空題
(1)國家用法律形式規定的,對一定年齡兒童免費實施的一定年限的學校教育,稱為()
(2)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教育再生產勞動力和()
(3)學校文化的核心是學校各群體所具有的()和行為方式
(4)人的發展是個體的內在因素與外部環境在()中相互作用的結果
(5)被心理學家稱為“心理斷乳期"的階段是()期
(6)教育目的有三個層次。即國家的教育目的,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和()
(7)馬克思全面發展學說認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惟一方法是()
(8)根據《兒童權利公約》,學生是權利的(),享有法律規定的各項社會權利
(9)國家實行教師資格認證制度,說明了把教師的職業當作一個()職業
(10)師生關系在教育內容的教學上是()關系
(11)在我國,課程文本具體表現為教學計劃,()和教科書
(12)我國義務教育的教學計劃具有(),基礎性和普遍性
(13)課程的編制是一個完整的,循環的過程,其中()既是一個課程編制過程的終點,又是新的課程編制的起點.
(14)《學記》中的“道而弗牽,強而弗仰,開而弗達”,揭示了教學的()原則
(15)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是()
(16)備課的內容包括鉆研教材,()和制定教學進度計劃
(17)一般來說,綜合課的基本組成部分包括:(),檢查復習,講授新教材,鞏固新教材,布置課外作業,學業成績的檢查和評定。
(18)通過創設良好的情景,或利用人格的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思想品德的方法叫()
(19)根據構成思想品德的知情意行四個要素,道德教育要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持之以恒()
(20)現代班級管理強調以()為核心,建立一套能夠持久地激發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管理機智.
論述題。
有些教師“恨鐵不成鋼”,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卻變成了對學生的體罰,諷刺,辱罵,致使學生身心受到一定的傷害。請說明這種情況違背了什么教育原則,如何改變這種情況。舉例說明當前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