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名詞解釋
1.人格:人格又稱個性,通常是指決定個體的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并使其與他人的行為有穩定區別的綜合心理特征。也就是說,人格主要是與他人相區別的個人特征。
2.性格:性格是指個體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對現實的穩固的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
3.認知方式:又稱認知風格,是個體在知覺、思維、記憶和解決問題等認知活動中加工和組織信息時所顯示出來的獨特而穩定的風格。
4.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指不能從對方的觀點考慮問題,以為每個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樣。
五、簡答題
1.【答案要點】學生的發展受到氣質特點和性格類型的影響,因此,教育中要依據學生的氣質、性格特征采取適當的方法。
(1)針對學生的不同氣質進行教育。教育者應在了解學生的氣質特點基礎上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幫助學生發展積極品質,克服消極品質。
(2)針對學生的不同性格進行教育。了解了學生的性格特點,就可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有效地提高學生成績,培養完善的個性品質。
(3)有的放矢,培養學生良好性格。教育者要在了解學生性格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長善救失,幫助學生形成完善的性格。
(4)掌握學生氣質和性格特點,發揮教育機智。 考試大論壇
2.【答案要點】埃里克森認為,兒童人格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必須經歷8個順序不變的階段,每一階段都存在相應發展危機,其成功而合理的解決有利于個體積極人格的形成。本文來源:考試大網
(1)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0-1.5歲);
(2)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2-3歲);
(3)主動感對內疚感(4-5歲);
(4)勤奮感對自卑感(6-11歲);
(5)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18歲)。
3.【答案要點】www.Examda.CoM考試就到考試大
(1)自我意識的水平制約著個人對自己的人格形成和發展進行調節的能力。
(2)自我評價的性質決定人格發展的方向。
(3)自我調控能力制約著人格的發展。
4.【答案要點】
小學兒童認知活動的發展主要表現在:考試大論壇
(1)知覺從無意性、情緒性向有意性、目的性方向發展;
(2)注意從無意注意占主導地位向有意注意占主導地位發展;
(3)有意識記逐漸超過無意識記并占主導地位。機械識記還占有優勢,抽象記憶在逐漸發展;
(4)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
5.【答案要點】與幼兒相比,小學兒童與同伴交往頻率更大,共同參加的社會性活動也進一步增加,社會性交往也更富有組織性。表現出來的主要特點有:
(1)與同伴交往的時間更多,交往形式更復雜;采集者退散
(2)兒童在同伴交往中傳遞信息的技能增強;
(3)兒童更善于利用各種信息來決定自己對他人所采取的行動,更善于協調與其他兒童的活動;
(4)兒童開始形成同伴群體。來源:考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