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習題:四川09年教師資格考試心理學綜合習題一
31. 教學監控能力的因素
A,計劃性與準備性
B,課堂教學的組織性
C,教材呈現的水平與意識
D,溝通性
E,對學生進步的敏感性
F,對教學效果的反省性
G,職業發展性
32. 在具備了一定的學科知識后,教學的肩控能力已成為影響教師教學效果的關鍵性因素。
33. 教師的教學行為是其教學的監控能力的外化形式,教師教學行為對學生的發展的促進作用實際上是其教學監控能力以教學行為為中介而對學生發展的影響。
34. 教育機智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一種特殊的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師對意外情況和偶發事件能夠及時作出靈敏的反應,并采取恰當措施解決問題的特殊能力。
35. 教師威信指教師具有那種使學生感到尊嚴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師對學生在心理和行為上所產生的一種崇高的影響力,是師生間的一種積極肯定的人際關系的表現。
36. 一切學習都是通過條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應R之間建立直接聯結的過程。在S-R聯結中,個體學到的是反復練習與強化的習慣。
37. (巴莆洛夫)經典性條件反應的基本規律,1.獲得律與消退律。獲得律指條件作用是通過條件刺激反復與無條件刺激相匹配,從而使被試學會對條件刺激作出條件反映的過程而建立起來的。消退律指如果條件刺激重復出現多次而沒有無條件刺激相伴隨,則條件反應回變得越來越弱,并最終消失。2.刺激的泛化和分化律。泛化律指人和動物一旦學會對某一特定的條件刺激作出條件反應以后,其他與條件刺激相類似的刺激也能誘發其條件反應。分化律指通過選擇性強化和消退使有機體學會對條件刺激和與條件刺激相類似的刺激作用作出不同的反應的一種條件作用過程
38. (斯金納)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基本規律。1.應答行為和操作行為。人和動物的行為分為2類,應答行為和操作性行為。應答行為是有特定的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隨意的反射性反應,又稱引發反應。操作行為是有機體自發作用作出的隨意防御,又稱自發反應。2.正強化3.逃避條件作用與回避條件作用4,消退5,懲罰
39. 主體的認知過程在復雜學習中起著主要的作用。
40. 布魯納是美國著名的認知教育心理學家,主張學習的目的在于以發現學習的方式,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
41. 意義學習就是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系。
42. 影響接受學習的關鍵因素是認知結構中適當的起固定作用的觀念的可利用性。“先行組織者”就是先于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
43. 接受學習是學習者掌握人類文化遺產及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的主要途徑
44. 學習是一個有始有終的過程,分為若干階段,各階段進行不同的信息加工。
45. 期望就是指學生對完成學習任務后將會得到的滿意結果的一種預期,它可以為隨后的學習指明方向。
46. 建構主義是學習理論中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以后的進一步發展。
47. 學習是個體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這意味著學習是主動的,學生不是被動的刺激的接受者
48. 動機指引起和維護個體的活動,并使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
49. 學習情境中的學習驅動力由以下3個方面組成:
A,認知驅動力
B,自我提高的內驅力
C,交往內驅力
50. 根據學習動機內容的社會意義,可以分為高尚的與低級的動機或者是正確的與錯誤的動機;根據學習動機的作用與學習活動的關系,可以分為近景的直接性動機和遠景的間接性動機;根據學習動機的動力來源,可以分為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