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B 2.C 3.B 4.B 5 . A 6.B 7.C 8.B 9.B 10. B
二、多項選擇題
1.ABCDE 2.ABD 3.ACD4.BCE5.ABCD6.ABCDE 7.AD 8.ABCD 9.ABCD 10.BCE
三、填空題
1.宣泄技術
2.思維的抽象邏輯性
3.心向與定勢
4.內臟感覺
5.近因效應
6.問題解決
7.刺激物本身
8.意志
9.行為
10.人際認
四、簡答題
1、簡述注意的品質。
答:注意的品質有四點:
注意穩定性。注意的穩定性是指注意能較長時間地保持在某一活動對象或活動上,這是注意在時間上的特性。影響注意的穩定性的因素有主意對象和活動本身的特點。
注意的范圍。注意的范圍是指在同一時間內,人的注意所能清楚地把握對象的數量,也叫注意廣度。注意的范圍與知覺對象的特點有關,還和活動任務要求有關。
注意分配。在同一時間內,心理活動指向不同的對象,同時從事幾種不同活動的現象叫注意分配。注意分配與主體對幾種活動的熟練程度或操作的自動化水平有關。
注意轉移。由于任務的變化,主動地把注意由一種活動轉移到另一種活動上的現象叫注意轉移。注意轉移的快慢依賴于原來注意的緊張度。
2.簡述執行決定中的主要困難及戰勝困難的條件。
答:執行決定階段的主要困難有:
①執行決定過程中,需要行為者付出一定的智力和體力,甚至要忍受行動中帶來的痛苦體驗。
②執行決定過程中,個體還需要克服許多人格中原有的消極品質,如要刻苦學習就要與懶惰做斗爭。
③執行決定過程中,與行動目標相矛盾的消極動機還可能重新出現,使人對自己的選擇產生動搖,甚至會使行動脫離預定的軌道。
④執行決定過程中,人們還可能產生新的動機、新的目標,會在心理上同原有的行為目標發生沖突,干擾意志行動的執行。
戰勝困難的有效條件有:
①堅定的信念是克服困難的基本條件。
②目標的意義和價值。目標越遠大,越有意義和價值,就越能動員人的意志力量去克服困難。
③對目標完成與否后果的意識。
3.答:i.自陳量式人格測驗。
1.以經驗建構的量表。
2.由因素分析構建的量表。
ii.投射測驗。
1.羅夏墨跡測驗。
2.主觀統測驗。
iii.情境測驗
1.情景教育測驗。
2.情境壓力測驗。
iv.自我概念測驗
1.形容詞列表法。
2.Q分類法。
4.答:(1)中學生人際交往的特點:
①強烈的交往需要并渴望獨立。
②采取自主獨立的行為傾向,關注自我發展。
③趨向關系型交往。
④喜歡與異性交往。
(2)中學生人際交往的作用:
①滿足社交需要,獲得社會支持和安全感。
②形成健康人格和健康心理。
③發展社會能力。
五、論述題
1.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學生為中心觀”對教學的啟示
人本主義心理學在20世紀50-60年代興起于美國。以馬斯洛、羅杰斯等人為代3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派,猛烈沖擊著當代西方心理學體系。它既不贊成精神分析心理學把人一律當作精神病患者來研究;也不同意行為主義把人當作動物或機器任憑外在環境的左右。因此,很快成為心理學的“第三種勢力”。
一、人本主義心理學“學生為中心觀”對教師的要求:要堅持對學生“有限自由”的教育方法,對學生完全放任自流或過分溺愛是危險的,但獨裁喜馬拉雅山的教育者或父母壓服,控制或過分保護孩子直到他推動了發展自己修改的能力,這種做法也是極其有害的。
二、 教師必須具備四個方面的態度和品質:“第一,充分信任學生的能力、人格,給與尊重;第二,以真誠的態度對待學生,平常表里如一;第三,注重學生的個人經驗,重視他們的感情和意見;第四深入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
三、以學生為中心觀要重視發揮學生的潛能
馬斯洛認為:“教育的本質是發展人的潛能,尤其是那種成為一個真正人潛能,教育要滿足人的基本需要,強調向自我實現的需要發展。把學生看作一個有目的的能夠選擇和塑自己行為并從中得到滿足的人,而不是看作機械的刺激-反應聯結的總和。
四、確立以學生為中心,轉變傳統的教育思想,把學生勇于探索、創造等動機看作本質動機,不把學生作為單純接受文化科學知識的容器:以學生為中心,要使學生懂得怎樣學習;重視在學習過程中學習,促進學生自我評價;心靈健康是成功的基石,建立和諧統一的個性使他們有更多的精力去從事創造。
總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學生為避心與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有殊途同歸之處。
2. 注意規律在教學中的應用
一、正確利用無意注意的規律組織教學
1.凡需要學生注意的對象和操作的活動,盡量賦予它們無意注意的特性。教師講授的內容,難易要適當,讓學生既能聽懂又要有新意。這是引起學生興趣、維持對學業注意的關鍵。在處理教材中的重點、難點時,教師應注意運用具體生動的教學方法,如充分利用直觀教具,語言要生動形象,語調要抑揚頓挫,配以適當的表情和手勢,化難為易以吸引兒童的注意。對于教學中必須重復的東西,如課文的熟讀、同一類題的反復練習活動,教師應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以保持其新穎性。
2.盡量減少與教學無關的對象或活動的刺激作用
教室的布置要相對穩定。在直觀教具的運用中,背景材料必須淡化,出示的時間要適當,切忌過早顯示。下半節課才用的教具,不要在一上課就暴露在學生眼前。教師的服飾、發型不宜過于耀眼,有的教師換了新裝或理了新發型后,往往在上課前先到學生面前“亮亮相”,這種做法可以有效地減弱學生上課時的注意分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迅速妥善處理偶發事件。如天氣驟變、學習條件惡化(突然陰雨、停電、室外嘈雜等)、學生病倒或嚴重違紀事件等,教師既不能熟視無睹,也不能驚慌失措,要以自己平靜的情緒與學生一起審慎、迅速地處理好,保持課堂教學秩序的穩定。
在課間休息時,不宜讓學生做激烈的或競賽性的游戲活動,以防止學生因過度興奮而不能將注意及時轉移到課堂上。
二、利用課內外活動幫助學生學會組織和發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1.提高活動的目的性
在學習或其他活動中,教師應提出具體的目的、要求、內容及具體方法,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集中注意對完成活動的重要性并懂得如何正確地組織自己的注意,切忌離開教材本身,離開學生的知識經驗,用一些空洞抽象的說教來動員學生的注意。
2.激發學習動機
要讓小學兒童體驗到自身學習的成功,以此來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這是使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的最有效的手段。教師要充分肯定學生主動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批改作業時要盡量挖掘學生優點,評分宜從寬;對于他們的不足之處,要正面引導。如對每次作業應用紅筆做出肯定的標志,如用“√”、“優”等;定期展示班級學生的學習成果,對每個學生的進步予以及時的肯定和精神獎勵等。當學生看到自己學習被肯定,便會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不斷地培養對學習的興趣,更加努力地注意學習活動。
3.訓練良好的注意習慣
訓練良好的注意習慣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能高度集中注意而不分心和能迅速轉移注意而少惰性。教師可選擇一些有一定難度,需要集中注意才能完成的任務交給學生,讓他們解決。任務既可以結合課程,也可以是純訓練性的,教師可根據要求自行設計問題。如,要求學生快速閱讀或組織搶答題競賽,以培養他們高度集中的注意能力。又如將不同學科、不同性質的問題交叉隨機地呈現,以訓練學生注意靈活轉移的能力等等。
三、運用無意注意與有意注意轉換的規律,讓學生在有目的的學習活動中,快樂地學習
高度集中注意要消耗相當的體力和腦力。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必定使人疲憊不堪。在一天的學習活動中,在一節課乃至在解決一個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地運用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轉換的規律,把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交融在每一個認識活動中。如,一節課中教學內容安排應有難有易,教學方式應穩中有變,使學生的注意有張有弛。教學的各個環節要有機聯系,盡量杜絕造成注意渙散的機會,使學生快樂地完成學習任務。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把注意的轉換簡單地歸結為讓兩種注意按著一定的程式輪番交替地出現。教學是一門極其復雜的藝術,它只有一般的規律可循,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仿效。在如何運用兩種注意轉換規律的問題上同樣如此。
六、案例分析答案
1、答:(一)原因分析 (3分)
(1)生活環境。缺乏身邊的人溫暖,所以一旦最親的人去世,沒有了可以溝通交流和寄托的對象。
(2)個性.屬于心理疾病的易感人群,比較經受不住打擊,對挫折的抗受性較低。
(2)早年創傷,奶奶去世的打擊沒有得到及時的平復和治療,在心底淤積成患。
(3)認知偏差,認為人早晚要死就可以不吃飯,這是錯誤的認知方式。
(二)解決方案(4分)
(1)消除精神緊張因素,改善心理狀態。強迫性思維的出現或加重多發生于有精神緊張因素存在或有心理壓力,心理矛盾的狀態。強迫性思維難以擺脫又加重心理矛盾,導致惡性循環,易出現焦慮情緒或心理上的痛苦。所以在人感受到心理壓力加重的時候應特別注意心理衛生。家庭和社會,親人和老師也應予以重視,尤其對那些心理支持,指導和幫助他們作好心理調適,能阻遏或減輕強迫性癥狀的出現。
(2)淡化對強迫性思維的恐懼。對自己的強迫性思維的癥狀適當談化,順其自然,不必介意。或忽視它,或淡化它的存在,不要因為強迫性思維的存在而帶來心理矛盾,造成焦慮情緒,不要把強迫性思維的存在看成是多么嚴重的問題。強迫癥是只紙老虎,你怕,它就會兇相畢露,你越怕它就越像只真老虎,你不怕它,它也就是一張紙而已,不怕談化它就很自然地切斷它造成的惡性循環。忽視它,它就失去市場,它就失去興風作浪的本領。
(3)轉移對強迫思維焦點的注意。實際上也是一種談化,即是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工作、學習和業余興趣上,尤其是當自己強迫性思維出現時,若能及時去注意別的事情,去從事自己最感興趣的活動,轉移自己對強迫性思維的注意,也就能避免心理矛盾和痛苦。
(4)個性和自我心理調適能力的鍛煉。大量臨床資料提示,強迫癥更好發于那些個性心理素質較差的個體。表現為意志不強,意識理智對自己的思維活動缺乏有效的控制,也表現為自己心理調適能力薄弱,不容易避免強迫性思維所帶來的心理矛盾,無力擺脫強迫性思維及其所引發的惡性循環??朔娖劝Y關鍵仍在自己。要磨煉自己的個性,增強自己的心理承受和心理調適能力,以期從根本上克服強迫癥。
(5)藥物幫助??煞浔溧旱?,開始宜小劑量,氯丙咪嗪從25毫克/每日起服,逐漸增量,最高以不超過200毫克(8片)/日(數次分服)為宜。需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6)可采用認知療法;行為療法(脫敏、厭惡、行為中斷……、催眠療法。森田療法對強迫癥等神經癥的治療效果顯著,可在心理醫生指導下實施。
(7)認識和領悟,力圖對強迫癥模式加以修正。在過去的經歷中,深刻挖掘導致強迫癥狀的事件或原因,回憶重顯當時的情境和體驗,并聯系現實重新加以認識盡力予以修正,如有可能可請心理大夫予以指導,實施精神分析與認識領悟治療。以自由聯想、釋夢、催眠等心理學手段。重視過去的(或幼時的)經歷,重新加以對待。
(三)小結
強迫思維—obsessional thought指以刻板的形式不隨意地反復闖入個人腦海的觀念、表象或沖動。常令人不快,病人經常徒勞地努力加以抵制。盡管如此,病人仍將其認作是自己的思想。有時則是猶豫不決或無休止地在兩種選擇之間權衡,伴有不能對瑣細但必要的日常小事做決定,包括強迫性思維反芻,它與抑郁的關系特別密切。對于壓力狀態下的高中生要有針對的在認知行為方面進行指導。
2、答:(一)原因分析 (3分)
(1)認知錯誤聰明和用功是兩個不同的心理范疇?!奥斆鳌笔菍儆谀芰Γㄖ橇Γ┓懂牐坝霉Α睂儆谝庵玖Ψ懂?。最好的人是聰明而勤奮的
(2)人格特征——過分嚴格要求自己和較強的完美主義傾向。主要表現:過分關注自己的行為舉止是否適當,因而表現出死板、墨守成規、缺少靈活與多變性、清規戒律多;做事情務求十全十美、反復檢查完成與否,反復思考,總擔心自己會出什么差錯;極為關注自我形象,過分在乎別人的看法并刻意抑制自己的情緒;缺乏幽默感。內心多具有較強的不安全感,與他人交流時語氣較急促且伴有一定的緊張與不安。
(3)環境因素。父母老師過分的關注形成壓力。班級的學習氣氛造成了一種壓抑氛圍,開始無法面對競爭了。
(二)解決方案(4分)
(1)消除精神緊張因素,改善當前心理狀態。充分運用傾聽、關懷、共感等技術幫助其渲泄、傾吐內心的想法,從而起到心靈凈化的作用。
(2)轉移對強迫傾向的注意,培養多方面的興趣,以豐富多彩的活動來緩解引致強迫傾向的精神壓力。
(3)進行自我心理調適能力的鍛煉。
(4)認知矯正。告訴她這些問題的產生和癥狀背后有極其重要的個人因素以及長期的生活經驗的影響。由于人的潛意識里都有盡量追求最大快樂而避免最少痛苦的愿望,所以當人一旦遇到那些會損害我們身心的外在意外刺激時都會產生恐懼與不安,而當這些恐懼與不安引起思維上的長時間持續與支配時,就形成了強迫性思考,并對我們的生活造成重大影響。
(5)放松療法。當壓力大時,強迫性思考出現時,意志上不是人為地與之它進行對抗,而是保持情緒自然,以一種新的刺激替代當前的思維活動。
(三)小結
強迫癥患者明知強迫癥狀的持續存在毫無意義且不合理,卻不能克制的反復出現,愈是企圖努力抵制,反而愈感到緊張和痛苦。只有讓他真正放松對于成績有個正確的看法,并能正確對待自己的考試成績,就會自然而然的取得好的成績。
特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