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C 2.D 3.C 4.A 5.C 6.A 7.A 8.B 9.B 10.B
二、多項選擇題
1.AB 2.ABD 3.ACD 4.AB 5.ABDE 6.ABCE7.ABCDE8.ABCDE9.ABCDE 10.ABCDE
三、填空題
1.預測和控制心理行為
2.內部矛盾
3.內部言語階段
4.知覺
5.感覺記憶
6.明確問題
7.促進生長
8.抑郁
9.移情
10.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四、簡答題
1.答:
(1)能力與知識、技能的關系密切,它們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一方面,知識、技能不是人格心理特征,不屬于能力。另一方面,能力的發展又離不開知識與技能。
(2)能力與知識、技能的區別。能力、知識和技能屬于不同的范疇。能力、知識和技能的發展速度不同。
(3)能力與知識、技能的聯系。首先,能力是在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其次,知識、技能的掌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為前提條件的。
2.答:
(1)尊重。人都有被人尊重的需要,尊重別人就是要在心理上承認別人的價值、人格和尊嚴,承認別人的獨特性和唯一性,把別人看成是和自己一樣平等。
(2)寬容。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格和愛好,且人無完人,因此,我們在人際交往時既不能用一種標準去要求他人,也不能太苛求他人,要學會寬容,求同存異。
(3)真誠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只有以誠相待,才能使交往雙方建立信任感,并結成深厚的友誼。
(4)理解。雖然我們喜歡那些在人生態度、價值觀、人格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和我們相似的人,但我們無法避免與那些和我們相差很多的人相處共事。
(5)給予愛。有了愛才能使人感到生活的樂趣和意義。因此,愛是人內在的、不可缺少的高級需求,甚至可以說是人的追求。
3.畫圖說明心理現象。
答: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及其發生、發展和變化規律的科學。
認知過程(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
心理 情緒情感過程
心理 過程 意志活動
現象 人格傾向性(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世界觀)
人格
人格特征(能力、氣質、性格)
心理現象雖然分為心理過程和人格兩方面,但它們是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一方面,人格是通過心理過程形成的;另一方面,已形成的人格又影響著心理過程,并在心理過程中得以表現。事實上,心理過程中體現著人格特征,而人格特征也影響著心理過程,二者是同一現象的兩個方面。
4.中學生心理發展的一般特征。
答:
中學生是由兒童向成人過渡的時期,是人生發展變化的重大轉折時期。
(1)過渡性,即從幼稚期向成熟期的過渡。主要表現有中學生的身心發展既具有兒童期的特點又具有成熟期的特點,對成人的依賴到相對的獨立方面。
(2)閉鎖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動具有某種含蓄、內隱的特點,它是相對于人的外部行為表現與內部心理活動之間的一致性而言。
(3)社會性,由于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他們通過社會環境中與人、事、物的交互作用,而逐漸學會認識自己、了解別人,逐漸由單純自然人變為具有社會性。
重視青少年心理發展的一般特征,必須堅持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的教育。
五、論述題
1. 簡述自我意識及其心理意義
自我意識是意識的一種形式,指一個人對自己存在的覺察,即自己認識自我的一切。包括三個層次:自我的生理狀況(如身高、身材、形態等)、心理特征(如能力、氣質、性格、性格興趣等)及人際關系(如人己關系、群己關系等)三個層次的認識;簡言之:自我意識就是自己對于所有屬于自己身心狀況的認識,是一個人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世界關系的認識,尤其是人我關系的認識。自我意識是一個聯結個體、社會影響和社會行為的概念。由于自我是一個多因素、多層次的整體結構,它既包含生物的、生理的因素,又包含社會的、精神的因素,因此,自我意識的內容和形式也必然是多種多樣的。一個人的心理發展歷程一般都要經歷從幼稚到成熟的過程。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是心理成熟的標志,對心理健康起著重要作用。
一、促進社會適應,和諧人際關系。大量的心理學實踐證明,許多人社會適應不良及人際關系不協調是由于自我意識不健全或不正確造成的。如果一個人對生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和社會的自我認識、體驗不正確,尤其是在自我評價及自我概念上與客觀的現實差距太大時,就可造成社會適應不良和人際關系不協調,從而影響人的心理健康。正確的自我意識通過正確的自我評價產生合理的理想自我,并且通過正確認識自己與他人、個體與群體雙方不同的地位和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主動調節人際關系。對己、對人能夠知己知彼,從而保持良好的社會適應和人際關系,維護心理健康。
二、促進自我實現,創造最佳心理質量。健全的自我意識通過合理的自我認識、良好的自我體驗、自覺的自我調節和控制,從而促進自我實現,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心理潛力。按照心理學家馬斯洛的觀點:自我實現是心理最健康和心理質量最佳的標志。
三、有助于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當現實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不能統一,或在理想的自我實現過程中受到挫折時,有健全自我意識的人能夠自省,自覺地尋找其原因。一方面通過自我調節、控制,糾正心理偏差,努力縮小理想的自我與現實的自我的差距;另一方面重新調整認識,形成新的"理想自我"的內容,使自己的心理行為個體化與社會化協調、平衡、完善發展。
四、自我意識對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人類意識的最本質的特征、人和動物在心理上的分界線是自我意識。每個人的自我意識成了每個人的人格的核心。自我意識把人的愿望、愛好、欲念、習慣、利益結合成統一的體系,在日常生活中構成個人的內心世界,對人格的發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完全可以用自我意識的發展程度來衡量一個人的心理成熟程度和心理水平。自我意識又稱自我觀念或自我觀,簡單地說,就是自己對自己的認識。情緒的和意志的形式。因此,心理健康的標準,也可以從自己對自己的認識、自己對自己的態度、自己對自己的控制這三個方面來加以衡量。這就構成心理健康的三大標準。
2.論述中學生情緒障礙及如何調節。
答:(一)中學生的情緒障礙
(1)焦慮
焦慮是指一個人預測將會喲撲某種不良后果產生,或模糊的威脅出現時的一種不愉快情緒,通常由焦慮、緊張、失望、不安、恐懼、焦急、羞愧等感受交織在一起。
(2)易怒
易怒是指易沖動、急噪、愛發脾氣。從心理學上講,這是因為興奮過強或緊張過度而出現的心理異常,表現為情緒反映過敏,情緒的自我控自能力減退,激惹性增高,即使是輕微的刺激也容易引起強烈而短暫的情緒反映。
(3)抑郁
抑郁是一種過度憂郁和傷感的情緒體驗,一般表現為情緒低落,心境悲觀、抑郁寡歡、悶悶不樂、思維遲緩、反映遲鈍等。
(4)恐懼
恐懼是指具有病理性特點的恐懼,即對常人一般不害怕的事物感到恐懼。他是對某一類特定的物體活動或情境產生持續緊張的,難以克服的恐懼情緒。
(5)孤獨
孤獨心理又稱閉鎖心理。由于孤獨心理而產生的一種感到與世隔絕,孤單寂寞的情緒體驗稱為孤獨感。
(6)煩惱
煩惱是中學生最為常見的負面情緒,主要表現為不明原因的煩躁,感覺孤獨獨立;多愁善感,不知應該以何種姿態出現在公眾面前;與父母的關系出現裂痕,矛盾增多,在與同伴的交往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煩惱,既不知如何保持或確立自己在同伴當中應有的地位,擔心不被同伴接受;常為學習成績的好壞急將來升入何等學校而擔憂等。
(7)挫折感
中學生常常報有各種各樣的幻想,為了將其變成現實,他們會哦付出種種努力甚至做刻意追求。當這種需要持續不能得到滿足或部分滿足時就容易產生挫折感。
(8)厭學情緒
厭學情緒是指學生對學校的生活失去情趣,產生厭倦情緒,持有冷漠態度,甚至厭惡與學校,學習有關的一切不良心理想象。
(二)中學生情緒障礙的調節
(1)提高認知水平,豐富情感體驗。
(2)調節情緒狀態,合理宣泄。
(3)轉移注意力。
(4)自我言語暗示。
(5)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六、案例分析題答案
1、答:(一)原因分析 (3分)
(1)情緒(心理)依賴性為最早出現的反應。停藥時感到情緒不寧。
(2)軀體依賴性突然停藥可引起軀體的病態即戒斷癥狀,如煩躁、呵欠、流涕、流汗、失眠、腹絞痛、腹瀉等,甚至可發生虛脫、肢體抽搐或癱瘓、大小便失禁等嚴重反應。若再給足量的同樣藥物之后,這些癥狀就會立即消失。
(3)耐受性對藥物產生依賴性的同時,也往往產生"耐受性",即對該藥需要更大劑量才能出現藥效,滿足要求。
(4)環境因素: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疏于管教,或對孩子的內心世界了解甚少,不關心,不過問他們的生活現狀。社會上一些不法分子,不良分子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唆使他們走上不正確的宣泄,甚至違法之路。學校對于學生缺乏相關知識的講授,和對學生心理問題的疏導。
(二)解決方案(4分)
(1)支持性心理治療。病人大多意志薄弱,對治療缺乏信心。必須經常鼓勵和支持病人堅持治療,鼓勵病人參加各項文體活動,轉移其對癮藥的注意力。出院后應堅持門診觀察兩年,預防復發。
(2)藥物成癮有時被描敘為慢性復發癥。同其它慢性病一樣,藥物的復發(即復吸,下同)可以在治療期間或成功治療之后發生。需要反復治療,以增加兩次復發的間隔時間,減少其強度,直到實現操守。通過對個體“量體裁衣”的治療,患有藥物成癮疾病的人是能夠康復和過上富有成效的生活的。
(3)藥物及行為治療。戒癮過程中常見病人有失眠、焦慮等情緒反應。此時宜采用不成癮鎮靜劑,如安他樂、小量奮乃靜、氯丙嗪或泰爾登等。焦慮反應明顯時,可適當用抗焦慮藥物,如舒樂安定、安定等。不論是單獨進行還是結合起來進行,都是整體治療過程的方面,往往都要從脫毒開始,接下來是治療和預防復發。在開始治療時,緩解戒斷癥狀很重要;預防復發對于保持治療效果是必要的。
(4)認知行為療法:它的目的是幫助病人認識,避免和應對那些對于他們是最有可能濫用藥物的情境。多維家庭治療:它處理的是對青少年藥物濫用模式產生影響的各種因素,多維家庭治療是專為他們和他們的家人設計的。動機面談:個人已做好了準備,要改變自己的行為并進入治療,動機面談是“趁熱打鐵”。 激勵刺激(權變管理):即用正面強化,以鼓勵戒斷操守。
(5)感恩教育,開展家庭治療,讓他們能夠重新擁有一顆感恩父母的心。
(三)小結
藥物成癮(addiction):是濫用藥物的后果,指習慣于攝入某種藥物而產生的一種依賴狀態,撤去藥物后可引起一些特殊的癥狀即戒斷癥狀。又稱藥物依賴性(drug dependence)。
藥物成癮性又稱藥物依賴性、藥癮或病態嗜好。
它分為精神依賴和軀體依賴兩種。1. 鎮靜催眠藥:巴比妥類如苯巴比妥等,這類藥易產生精神依賴,但長期大劑量使用可發生軀體依賴;速可眠、安眠酮、水合氯醛成癮也非常多見。
2. 抗焦慮藥:這類藥臨床應用范圍越來越廣,致其成癮者也逐漸增多。如安定、經基安定、硝基安定、氟基安定、眠爾通、利眠寧等,其中以眠爾通成癮性最大。
3. 鎮痛藥:此類藥應用比較廣泛,療效好,見效也快,但其成癮性也同樣快,使用2周即可成癮,且具有異常強烈的精神、軀體依賴性。如嗎啡、鴉片、杜冷丁、4. 可待因、美散酮、鎮痛新等。
5. 精神興奮藥:中樞神經興奮藥苯丙胺,有減少睡眠、消除疲勞的作用,但有較強的成癮性,一般小劑量即可成癮。
6. 抗精神病藥:氯氮平對精神病的幻覺、妄想和興奮躁動療效好,但長期使用易成癮。
7. 解熱鎮痛藥:去痛片、apc也有成癮性,多呈現為病態嗜好。
8. 其他易成癮的藥物:凡是含有咖啡因的藥丸或飲料,久服也成癮;有些止咳糖漿含有可待因、阿片酊,久服也成癮;女性激素用十替代療法,久服也成癮,主要表現為心理上的依賴。
2、答:(一)原因分析 (3分)
(1)父母對于網絡的錯誤認識和不正確引導和強加管制,導致了孩子的網癮。
(2)心理問題。平時沒有娛樂的時間,好不容易有了又受到限制。由于長期處于高期望、高壓力下對學習產生厭惡感。于是完全沉迷電腦游戲滿足了好奇心又能排解心中的抑郁。
他很容易失去學習的積極性,轉向虛擬世界尋求安慰,因為在網絡中沒有“失敗”。
(3)網絡傳播的特點,使它比物理世界的人際傳播更輕松。
網絡使用者人格中的某些缺陷,使他們更易沉迷于網絡。那些內向敏感、現實人際交往困難的人,易沉迷于網絡。
(二)解決方案(4分)、
(1)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以“家庭溫暖法”預防或戒除網癮。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交流,培養孩子愛好,轉移興趣點,和孩子平等對話。在平時尤其是假期父母要高度重視青少年網絡成癮問題,積極營造和諧美滿平等的家庭氛圍。要多與孩子溝通、交流,盡量減少責備。如家長可以與孩子共同制定上網的行為契約和上網計劃,形成良好的監督氛圍,適時給予鼓勵和鞭策。沒有電腦的家庭,家長要為孩子創造人際交流的機會,鼓勵孩子擴大人際交往范圍,讓孩子多參加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動,以避免孩子進入黑網吧。
(2)學校要加強校園網絡資源的開發。建議學校在有限的網絡資源條件下積極創造條件,盡量讓學生在假期到學校網絡室上網。有教師的引導、監督,不僅可以普及網絡知識,開展網絡教育,而且可以幫助學生認清網絡本質,養成健康上網和良好的網絡習慣。
(3)學生自己要加強自律教育。在家中遵從父母對自己上網的引導,在學校要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的簽名宣誓的活動 ,努力使自己作到:
(4)認知行為治療法。青春期的孩子自控能力有限,因此家長對他們適當的管束仍然必不可少,上網就是在“學知識”,也不能將正常的上網活動都視作危險信號,對孩子的個人愛好橫加阻撓。當孩子每天上網時間仍然在控制范圍內時,并不能算是網絡成癮,家長對此不應該制止,反倒應該鼓勵。孩子也要對網絡有一定的認知,不能盲目游戲,要以有利于身心發展的方式進行網上活動。
(三)小結
網絡成癮綜合癥”的主要表現,就是因為過份依賴網絡,而失去對現實生活的興趣。其最明顯的癥狀有:在網絡上工作時間失控,長時間使用網絡以獲得心理滿足;為了達到自我滿足,不惜增加網上停留時間,試圖減少操作時間但難以自控;對家人和朋友隱瞞自己是“網蟲”;有人因陷得太深而不能自拔,最終走上自殺的道路。因此讓中學生對網絡有個正確的認識和應用都是非常重要切必要的。
特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