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教師資格考試試卷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學校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學規律
2.穩定性、控制性
3.弗拉維爾、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
4.自我提高內驅力、附屬內驅力
5.替代強化、自我強化
6.練習律、準備律、效果律
7.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
8.獨特性
9.順向遷移、逆向遷移
10.感覺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
二、名詞解釋(每小題4分,共20分)
1.人們對自己實現特定領域行為目標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
2.個人經歷了失敗與挫折后,面臨問題時產生的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
3.兒童在有指導的情況下,借助成人幫助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獨自解決問題所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是兩個鄰近發展階段間的過渡狀態。
4.在呈現教學內容之前介紹的,引用適當相當的和包攝性較廣、最清晰和最穩定的引導性材料以幫助確立有意義學習的心向、促進學習和防止干擾的一種教學策略。
5.兒童的實際學業成績與根據智力潛能期望達到的學業成績之間的差異,當這種差異達到一定標準時,就推斷其為學習不良。
三、簡答題(每小題8分,共40分)
1.答:
(1)主動反思;(2)對基礎教學問題的處理已經自動化;(3)知識的結構化;(4) 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與自我監控能力。
2.答:
(1)言語智力;(2)邏輯數理智力;(3)空間智力;(4)身體運動智力;(5)音樂智力;(6)人際智力;(7)內省智力;(8)自然智力。該理論的的意義:幫助每一個學生發展天賦上的優勢,人盡其才;每個人優勢的潛能不同,接受知識的方式也應不同。
3.答:(1)學習的材料:適當焦慮對簡單材料的學習有促進作用;
(2)能力:對低能力學生有害,高焦慮對高能力有促進作用消極作用;隨著人的成長對焦慮的控制加強,大學生高水平的焦慮與高能力有必然的聯系。
4.答:
(1)前習俗水平(0~9歲)
第一階段,服從與懲罰定向:只從表面看行為后果的好壞。盲目服從權威,旨在逃避懲罰;
第二階段,樸素的利己主義:只按行為后果是否帶來需求的滿足以判斷行為的好壞。
(2)習俗水平(10~20歲)
第三階段,尋求認可定向:尋求別人認可,凡是成人贊賞的,自己就認為是對的;
第四階段,遵守法規定向:遵守社會規范,認定規范中所定的事項是不能改變的。
(3)后習俗水平(20~ )
第五階段,社會法制定向:了解行為規范是為維護社會秩序而經大眾同意所建立的。只要大眾取得共識,社會規范是可以改變的;
第六階段,良心或普遍的道德原則:道德判斷以一個人的偷、倫理觀念為基礎。個人的倫理觀念用于判斷是非時,具有一致性與普遍性。
5.答:
(1)場獨立型:對客觀世界作判斷時,傾向于利用自己內部的參照,不易受外來因素影響和干擾;在認知方面獨立于周圍的背景,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獨立對事物作出判斷。
(2)場依存性者:對物體的知覺傾向于以外部參照作為信息加工的依據,難以擺脫環境因素的影響;態度和自我知覺更易受權威人士的影響,善于察言觀色,注意并記憶言語信息中的社會內容。
(3)場獨立性學生一般偏愛自然科學,且成績較好,學習動機往往以內在動機為主,比較適應結構不嚴密的教學方法;場依存性學生一般偏愛社會科學科學,易受暗示,學習欠主動,由外在動機支配,喜歡有嚴密結構的教學,需要教師的明確指導和講解。
四、論述題(20分)
答:結合創造力的內隱理論、外顯理論、投資理論等,及創造力與智力、人格的關系研究進行闡述。(略)